洗浴健身在我国由来已久-健身 浴室

时间:2023-02-25 浏览:112 分类:生活知识

“洗浴”是“洗澡”和“沐浴”的现称。只不过“洗澡”或“沐浴”原泛指“全身浴”,而现称是既包括“全身浴”又包括“局部浴”二者而已。

据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指洗头,“浴”指擦洗全身。《礼记•内则篇法「子事父母,五日则璋汤请浴。”可见,古人很讲究卫生。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前,曾“斋戒三日,熏沐更衣”。这说明,在古代“沐浴”还是诚恳、郑重地对他人尊敬的一种礼仪表示。

人的皮肤每天被外界的灰尘、污物和微生物等所污染,加上身体分泌的皮脂、汗液及坏死的上皮,组成皮肤上的污垢。所以人们应该经常洗澡。据考证,我国从商朝起,人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当时人们已有洗脸、洗手、洗脚、泡澡等行为。“浴”字的甲骨文,就是人在盆中洗澡的形象。

洗浴,既能清洁卫生,又能强身健体。据统计,热天洗浴一次,可消除皮肤上数千万到2亿个微生物,从而增强了皮肤的抵抗力。洗浴作为一种简便的健身术,经常被收载在养生健体书中。有学者认为,洗澡的最大作用之一就是消除疲劳。例如,打完球洗个澡,这是“金不换”的消除疲劳法。洗澡还可以减肥,使皮肤“水灵’。世上绝没有汗臭的美人,满身污垢的佳丽,皮肤之所以“水灵”,是因为洗澡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激素的分泌,使健康的皮肤变美。

周朝人已知道定期沐浴,认识到“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已把洗浴与治疗疾病相联系了。沐浴因有医疗作用,临床上叫浴疗,古人亦称沐浴为水疗。所有古代文明之邦(埃及、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古籍,几乎都记叙了水的治疗作用。

说到我国沐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之后,东晋王嘉著《拾遗记》中曾记载:后赵暴君石虎建浴室,次玉做堤岸,琥珀做水罐,纟刍纱袋盛香料泡入水中。冬令气温寒冷,便制造数十条重约八十斤的铜龙,于火中烧得通红,然后投入浴池中,不断更换,使池水保持一定温度,以供沐浴之用。名曰“蛟龙池”、“清嬉浴室”。这种豪华的设备,当然是专供皇室享用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诗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沐浴的情景。唐代华清宫中的温泉池,在今陕西临潼县城南的骊山北麓。该遗址已被考古工作者发现。池呈长方形,长约19米,宽7米,实际使用面积为76平方米。位于温泉总源之下,大清石铺底,池内安放6个“十”字形喷水口,这种十字形喷水口,为国内首次发现。据史料记载,系唐贞观十八年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赋诗颂浴室劳动者的,最早大约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居士了。元丰七年,苏轼在泗州雍煦塔下浴堂洗澡后,诗性大发,填了两首《如梦令》词,其中一首为:“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手,轻手,轻手,君士本来无垢。”由此推测,北宋时期,澡堂就有专职擦背人了。

到了明代,江苏就有民间浴室。浴室以白石为池,拱形砖顶,池下设大锅,池与池相通,水沸后有专人将冷热水搅动调温,名日“混堂”,即搅动之意。至今苏南一带仍称浴室工人为“混室”,即来源于此。

明末清初,扬州浴池分为热、温、凉三种,以适应老、中、青不同顾客需要。为了保温,苏、扬二州的浴池都不开窗户,这一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洗澡古称浴身。我国古代浴身有三种方法:一是水浴,即用一般水洗浴。传统医学认为,洗澡可以使皮肤清洁,气血调畅,神志安适。二是药浴,即将药物煎煮后用药水洗浴。药浴可以健身活肤。可根据不同的疾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浴。药浴是活肤健身的一种方法,对一些皮肤病的治疗和康复保健有良好的效果。三是干浴,是用手由上而下全身按摩,谓之干浴,可以健肌肤,畅气血,治疗疼痛等病症。而现代的洗浴,继承和发展了先人的这些宝贵遗产,结合当代科学成果形成“浴疗”(水疗),成为既养生又祛病的新兴交叉实用科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