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宣传就是战场。4月1日,浦西区域开启核酸筛查,上海广播再次吹响“集结号”,44名广播人驻扎进入广播大厦进行全封闭式生产。
驻扎在广播大厦的员工与居家办公人员紧密联动,连夜作战、聚力发声,为广大市民来带全媒体产品,回应市民关切,陪伴“疫”路前行。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采访部有5位同事在闭环内担纲机动采访任务。人数虽少,却是一支“尖刀班”。“在现场”是他们的职责,防护服、面屏、手套、N95口罩是他们的标配。为求精准发力,他们每天围绕抗疫、保供的重点工作制定采访计划,深入核酸检测点、社区、批发市场、商超,以新媒体为第一落点,带来最新最快的报道。
4月1日直击浦西封控第一天,视频直播全网观看过千万,短视频报道关注普通人的坚守,获得广泛好评。在有限的专业设备支持条件下,采访部与融媒体部一同探索腾讯会议的视频连线直播功能。4月4日,10多位记者接连上线,带来直击全城核酸大直播。《市民与社会》与海波的“申夜食堂”“申夜剧场”也接连上线,大大拓展融媒体报道方式。
盛陈衔2020年曾赴武汉采访,“战疫”经验丰富。他是能力全面的“特种兵”,冲在一线,能拍摄、能直播、能采写。居于台内,解决了多方视频来源汇于视频流的一系列技术瓶颈,并且担纲内场主持人和导播,对外场记者和嘉宾展开访谈。他还是团队中的“安全员”,细致地教大家规范穿脱全套防护装备,消除感染风险。
周依宁面对艰难险阻,毫无惧色冲在一线。她和顾赪琳携手推出系列短视频,将镜头对准加油站站长、便利店店员、支援上海蔬菜打包的外省市务工者、风雨下的基层守“沪”者,坚毅中触及柔软,平凡中展现不凡。视频单篇不到3分钟,短小精悍却直击人心。在轻直播中,她们发现司机王师傅妙语连珠、轻松诙谐,进而以创新思维有意塑造这一人设,为“话匣子”吸粉不少。
楼嘉寅是去年加盟采访部的“新人”,第一次经历“战地记者”的考验。轻直播连续拍摄近两个小时,结束之后手臂都抬不起来,稍加休整,他便又开启下一档。他还和交通广播刘蕈之精心记录下上海电台抗疫服务热线的故事,展现同事们的担当作为。
封控前,《直通990》和《民生一网通》的8位同志就已经火力全开,每天承担新闻频率5小时直播任务,并轮班在节目前一天夜宿广播大厦。
3月29日融媒体部8位同志开启“封控战斗”模式。疫情当前,市民求助量暴增,上海防疫服务热线应运而生,两档节目+24小时新闻热线每天都会接到几百个求助电话。民生组就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居委会,对应的居民是所有来求助的上海市民。
在上海新闻广播设立“上海防疫服务热线特别节目”后,“居委会书记”杨叶超每天上午接听市民电话,下午开始协调各方,推进其中的紧急求助尽快解决。《直通990》《民生一网通》每天5小时直播,从防疫热点到市民求助、从居村委点赞到方舱“蛤蜊电台”——赵路露、蔡雪瑾、肖波、宋宇皓、高嵩、张一也、姚轶文以及最新加入团队的陈靓靓,协同作战,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民生居委”广播人组合。
上海防疫服务热线每天接到几百个电话,节目组人员不够,无法应对,特别感谢“民生居委会”的广播人志愿者,各位领导主动支援变身接线员,李军、李元韬、曲大鹏等“义务话务员”也是随叫随到,为《直通990》分担工作,推动市民解决“急难愁”。
要闻部负责编播上海广播最重要的节目《990早新闻》,由于新闻节目的特殊性,要闻部参与广播大厦闭环管理的9位编辑和主播,比大部队提前两天先行入驻广播大厦。
即便作为入驻人数最多的部门,对于每天承担990上海新闻广播早、晚、夜5小时大板块新闻节目,9人的编播团队依然捉襟见肘:两位男主播张早和李元韬早晚连轴转,今天张早播3小时早新闻、元韬就播2小时晚新闻和夜新闻,第二天两人再早晚对换,如此循环,没有一天休息。部门主任钱捷、副主任余天寅和周仲洋、马锐四位编辑接力交班,承担了每天早、晚、夜新闻的现场监制、编辑和导播工作。
首席主播李欣除了完成《990早新闻》《清晨新闻》等播音工作外,还领衔采制了封控时期的特别专栏《凡人“欣”声》,在《990早新闻》和话匣子视频号上,通过音视频全媒体方式同步呈现,对话连线上海抗击疫情中的各相关当事人。截至目前,完成的16个作品真实描绘出特殊时期生活在上海的平凡人心声。
上海交通广播值守小组一共有4位,分别是江辉、王蕾、杨舟和刘蕈之。虽然人数不多,但四人紧密团结,完成了闭环内交通广播节目的安全播出。江辉非常乐意将丰富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年轻同事,还主动承担了利用视频、图片记录大家闭环的工作生活。
刘蕈之是小组中年纪最轻的一员,也是最早驻扎在台里的同志,他利用自己擅长拍摄制作视频的能力,协同其他部门共同进行视频采访剪辑制作的工作。
杨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性,在多次和闭环外领导同事开启的电话会议中,贡献自己的好创意和新想法,促成了“听听看看交通广播 天天向上百变生活”的系列短视频的活动。
王蕾是值守小组的小组长,进入闭环管理后,带领3位组员,不但认真完成每天早晚高峰的直播节目,前期还有平峰时间段的《宅家总动员》连线,5天里每天4小时,每小时4次,共计80次连线。
作为第一财经广播早中晚新闻板块的负责人,李照轩和同是媒体从业者的爱人一道收拾好行李,提前于浦西实施闭控管理前2天入驻各自单位,留下了即将参加中考的儿子和上了年纪的父母。
连日来,李照轩兼顾了第一财经广播和长三角之声两个频率的编辑播出工作。工作之余,一家人常视频通话,向父母问候身体、和爱人探讨业务,同儿子一起学习。这个全国五好家庭中的两位党员媒体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和同事们一道坚守岗位、守望春天。
同样是党员的包嵘和照轩一起坚守岗位,两人联手完成每个工作日连续10小时的直播。4月13日,“大开眼界读年报”系列网络直播在广播大厦如期和网友见面。
长三角之声广播端每天播出的首播节目整体时长17小时,一周长达119小时。自3月28日以来,共制作节目播出时长357小时。在台封闭生产工作人员5人,他们的年龄横跨70、80和90后。
“90后”主播徐梓嘉的房间门一直关着,后来通过网络直播才发现,她把会议室的桌子变成了书桌,一个pad、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一盏美颜灯,构成了临时直播间。
“80后”部门负责人殷月萍,在封闭期间带领整个长三角之声团队开展工作,她在闭环内积极为封控在家的同事提供物资帮助,确保节目内容生产和频率整体运作不断不乱。
“70后”窦晖从2022年开始主要担任《为您服务》这个老牌广播专题的编播工作。3月30日,原定进入闭环工作的同事因意外成为密接、其他主播也均在封控中,窦晖二话不说,收拾好行李就入驻广播大厦。从3月30日进入闭环流程以来,窦晖在台里已经住了20多天。他时常开玩笑说,连续每天和这座城市道早安且持续那么久,还是从业20多年来的第一次。
导播施骏是长三角团队中睡眠时间最短的一位。他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上早班,9点收工后,作为台内的一审,负责与远程制作的节目组三审进行对接,做好一审上单工作后,待台内两位监制完成二三审流程后,再进行模板检查、上单节目再次检查、对接广告上单情况、时长校对等。
沈馨是一位年轻妈妈,在闭环期间,由于工作繁忙,沈馨每天只能抽出一点点时间和女儿视频通话。刚升入初中的小姑娘很懂事,知道妈妈在单位加班,总不愿意打扰。为数不多的几次视频通话,大多是自己学会做“司康”,拿给妈妈“云品尝”。
对于上海广播来说,安播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底色。综合管理部李军、办公室曲大鹏、总编室干城三位组成了跨部门的特别安播保障小组。针对播出系统和节目上单,三人不仅进行了细致的分工,还形成三层检查流程。
3月初,新闻中心的频率管理员被封控在家,为全力保障新闻中心的安播工作,曲大鹏在接到请求支援的电话后,没有一丝犹豫,从3月12日开始,就在单位安了家,两张桌子一拼就是成了休息的地方。
作为节目三审的李军,每天审听、上单上海新闻广播的所有录播节目,全部完成基本都要到凌晨。在工作压力已经超负荷的情况下,李军还策划推出了《活过100岁特别节目——居家健康问诊热线》,得到广大老年听众的欢迎和感谢。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干城顾不上小家,毅然进入广播大厦保障节目安播。除上海新闻广播以外,其他10多套频率的节目录播上单压力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除繁忙的业务以外,干城还主动做起大家的生活管家。大家都说,有什么事情就找“阿干”!
随着疫情的快速发展,居家办公成为疫情常态,阿基米德支部在静态封闭的3天后组织开通内部24小时蛤蜊聊天室,让有困难的同事第一时间能找到组织,排解疫情期间的烦忧,蛤蜊聊天室开通第二天,大家交流抢菜攻略、做饭秘籍、居家娱乐……最高峰有十几位同事同时在线。一周后,随着《居家健身电台》的开设,蛤蜊聊天室工作日每天下午3点播放广播体操和八段锦,让足不出户的同事们也能运动起来。
这场疫情防控硬仗就是一次大考
既是对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检验
更是广播工作的一次考验
上海广播和你一起守望春天
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