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百济神州宣布向主要股东发行一批新股,发行总收入约为2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亿元),这一由高瓴资本、Baker Brothers、安进领投的融资项目,造就了全球生物医药历史上对于生物科技公司新增发行规模最大的一笔股权融资。
融资后,百济神州账上的现金将超过50亿美元。公开资料显示,参与融资的大部分是百济神州的现有股东。
消息一出,百济神州股价连涨三天,市值最高达到1549亿。截至7月15日收盘,百济神州港股每股报收147.4元港币,市值1499.91亿港币。纳斯达克每股报收263.95美元,市值185.15亿美元。
资料显示,百济神州成立于2011年,主营用于癌症治疗的创新型分子靶向和肿瘤免疫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2016年,百济神州登陆纳斯达克,2018年挂牌港交所。
自2013年起,7年间百济神州累计亏损132.26亿元,期间从未有一个季度盈利。不仅如此,目前百济的在研项目中,最快的项目是作用于TIGIT靶点的药物,也才刚刚进入到第三期临床试验中。
但对投资人来说,这也许是好消息。
在行业龙头纷纷改道做平台的情况下,时代周报记者试图联系百济神州询问在临床试验平台上的规划,但前台表示品牌部没有人接听记者的电话。
长期亏损是常态
目前国内的研发类药企总共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自主研发创新药的公司,此类公司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上市一个新药。其中的代表为贝达药业,2016年11月,贝达药业在创业板敲钟,埃克替尼(凯美纳)贡献了98%以上的销售收入,毛利率贡献超99%。
凯美纳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也是全球第三个上市的EGFR-TKI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自2011年8月,凯美纳上市以来,累计贡献了55亿元的销售额。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2003年成立到2011年凯美纳上市,贝达药业倾尽全身资源,才研发出了这一款药物。
相对来说,另外两类企业,仿制药公司和外包公司,在营收、利润方面境况都会好很多。一位新药开发研究员表示,从就业来看,仿制药公司的待遇是最好的,其次是外包公司,新药公司不管是工资还是奖金都是最少的,HR基本上靠股票期权来留住人。
在医药行业业内,通常用三个“10”来形容新药研发,即耗时10年,成本10亿美金,以及最终的销售额10亿美金。
从收入和亏损来看,没有自主新药上市前,公司几乎没有营收,是自主研发新药公司的常态。外包和仿制药公司确实能够拥有更稳定的营收和现金流,但百济神州的股东们显然不会为了一个仿制公司开出大手笔。
去年11月,百济神州的自主研发药物泽布替尼(百悦泽)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先前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患者。成为中国本土唯一一款获得FDA批准上市的药物。
去年12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百济神州的PD-1免疫治疗药——替雷利珠单抗(商品名:百泽安)上市。
替雷利珠单抗的价格为10688元/支(100mg),按照每3周用药一次,每次200mg的建议用量来计算,每个疗程3个月的费用为85504元。
这一小瓶就需要一万元
今年以来,百泽安又提交了3项适应症,将适应症从霍奇金淋巴瘤和尿路上皮癌扩展到非小细胞肺癌和一线非小细胞肺癌。此外,肝细胞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胃癌及鼻咽癌等仍在临床试验中。
百济神州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雷强称,此次的融资属于现象级、变革性的交易。在其看来,随着全球的临床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百济神州将有望成为这个领域一个最大的赢家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百济神州最新的临床研发团队人数为1350多人,商业化团队也达到了1300多人。11款进入临床的自主研发药物中,有2款已经获批上市,第三款正在申报。早期管线里则有近30款抗肿瘤候选新药。
根据百济神州官网的资料,目前公司在广州和苏州自有生产基地。在上海与勃林格殷格翰有合作生产基地,主要负责替雷利珠单抗的供货,与康泰伦特在美国堪萨斯城有生产及研发中心。
自成立以来,百济神州累计融资金额已经超过了4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3.6亿元),纳斯达克上市4年,累计涨幅高达787.5%。这意味着,对百济神州新药开发所能带来的利润,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保持乐观。
新药研发有多难
根据德勤2018年发布的《Measuringthe return from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2018》报告,新药的研发成本逐年上升,2010年时为11亿8800万左右,至2018年已经达到了平均每款药物21亿6800万美元。
绿色为原始收益
同一份报告中显示,新药的销售峰值预期正在下降。2010年每款新药的销售预期为81亿6000万美元,至2019年仅有37亿6000万美元。
据消息人士透露,自2010年以来,研发新药的周期被拉长至15年,用一位从业者的话来说:“好研究的都开发完了,剩下的硬骨头一个比一个难啃。”
对于药企来说,新药只有在专利期保护期内才能够盈利,一旦过了保护期,就是仿制药公司的天下了。
专利保护期从药品项目成立早期,初步化合合成物公布的时间开始计算,等到新药真正拿到市场上开始销售时,专利期早已所剩无几。“十年能搞定就是高级神话”,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开发周期。
自主创新药一旦过了保护期就会变为“便宜药”
虽然对于“新颖治疗药物”有3-8年不等的额外专利保护期,但一来是否“新颖”弹性较大,二来即便新颖也很可能覆盖不了风险。
2018年1月,全球最大制药公司辉瑞宣布放弃研发治疗阿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的新药。在阿茨海默治疗上,辉瑞公司曾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成本,甚至与其他巨头葛兰素史克、礼来共同成立了痴呆症发现基金。
根据《Nature》的一篇论文显示,药物研究的平均成功率为4%,某些疾病如阿茨海默症甚至低至0.5%。目前为止,被美国FDA批准的治疗阿茨海默症药物总共只有五个。
图为FDA历年批准上市的药物。浅蓝色部分为“孤儿药”,又称罕见药
如上图所示,罕见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正常情况下药物开发难以收回成本,因此没有企业愿意研发和生产罕见病的药物,造成了药物种类的稀缺外加价格昂贵,故称“孤儿药”。
孤儿药的占比上升意味着常见病的药品越来越难开发,无奈之下,药企纷纷转头选择研发利润不算丰厚的药品。
也就是说,目前全球药品巨头如强生、诺华、罗氏等企业,是在投入11.8亿美元即可赚回81.6亿美元的市场状况下成长起来的。
而留给百济神州的,只有一个投入21.68亿美元,仅能赚回37.6亿美元的市场、平均被拉长了近5年的新药开发时间,以及诸如阿茨海默症这类的难啃疾病。
根据美国FDA历年来批准的药物分布数据,罕见病药物的比例逐年上升,2018年甚至大幅度超过了常用药。这意味着在市场较大的药物领域,空间已经非常小了。
巨头们已经不搞研发了?
2018年,独立研究机构STAT调查了当年度全球市值最高的两家公司,辉瑞和强生所有畅销处方药的开发和研究情况。结果发现,44种来自辉瑞的产品中,只有23%的早期研发和开发由辉瑞公司自己完成。而强生的18种产品中,只有11%自己完成。
辉瑞44种主要产品创造的376亿美元收入中,由第三方发现的产品占了86%。强生18种主要产品创造的314亿美元收入中,第三方发现的产品则占了89%。
在上文所说的21亿美元投入仅能赚回37亿美元的市场下,巨头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收购早期研究项目,利用自己的规模临床测试能力完成三期临床测试,随后上市。这样一来,需要付出的成本仅有早期的收购费用和临床测试成本。最重要的是,需要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业内人士透露,新药能够进入临床测试的的成功率仅有10%左右,但进入临床III期后,成功率就上升至50%了。
如图所示,临床试验I期的费用相比之下不算太高。而进入到III期虽然需要面临高昂的费用,但成功率也达到了50%
而收购的来源主要为初创公司及大学。例如,辉瑞最畅销的肺炎球菌病疫苗来源于惠氏公司,惠氏公司于2009年被辉瑞收购;强生最畅销的、用于治疗关节炎的Remicade则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药品研究中心。
在融资新闻发布会上,百济也公布了类似的策略。融资用途显示,资金将被百济用于扩大在中国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活动。充分利用临床开发平台的优势,将内部研发和外部合作的后选药物推动至临床后期以及扩大产品组合,从肿瘤领域扩展至其他治疗领域。
换句话说,百济的发展方向,很可能从一家专业研究和开发肿瘤药物的公司,转向类似辉瑞、强生一般的临床试验和销售公司,实现购买药物、利用规模优势完成临床试验,随后进行市场营销的三部曲。
编辑:沈寂
转载|商务合作|进入读者群
加时代君微信:Time-weekly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