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有一尊高99厘米的三足青铜圆鼎——离别田赋鼎。这一“镇馆之宝”,不是哪位名人我们的手笔,而是河北省灵寿县一位一般的农人王三妮自发铸造,记录了中国农业乡村开展史上的一件大事——2006年1月1日起,撤销农业税。
“我是农人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交税。今朝离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人铸鼎刻铭……”鼎上朴素的铭文,诉说着亿万农人对党的“三农”方针的支持和感谢。
作为一种在乡村征收、来历于农业并由农人直接承当的税赋,农业税在我国连续了2600多年。新中国建立后,农业税在适当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务收入的重要来历,1949年至2005年我国农业税总收入累计到达4200亿元。
除了农业税,农人还要承当“三提五统”。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上各类分摊等费用,农人负担问题逐渐杰出,引起了中心的高度重视。
怎么改变这一局势?一场历时多年的农人减负和乡村税费变革启动了。
从1990年开端,中心连续下发多个文件,侧重处理对农人的各种收费、罚款和分摊问题。
治标更需治本。为探究减轻农人负担的治本之策,中心决定将作业重心由治乱减负转向乡村税费变革。1998年,国务院乡村税费变革作业小组建立,拉开了乡村税费变革的大幕。
尔后,全面推开乡村税费变革试点作业,明确提出撤销农业税的方针,在全国下降农业税税率,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悉数革除农业税试点,撤销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撤销牧业税……直至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法令》。由此,一个陈旧税种宣告完结。
音讯传来,一时间,广阔乡村欢腾了。村里村外,老百姓铸鼎、立碑记下这前所未有的大事件,有人振奋得睡不着觉。田间地头,繁忙的身影多了起来,不少本来外出务工的农人又回村种田了。基层干部与大众的联系也愈加亲近了。
以撤销农业税为起点,我国进一步推动乡村归纳变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财务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方针相继出台、落地,“三农”开展潜力进一步得到激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