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pdf(富人的逻辑pdf下载)

时间:2023-04-17 浏览:21 分类:娱乐资讯

从殖民地经济到现代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指往何方?相似的贫困条件下,为什么有的国家走向了发展,而有的国家却陷入到贫困陷阱的泥潭中?又有没有一种标准模式,可以让所有的贫困国家走向富有的康庄大道呢?

大家好,我是才知。

一个喜欢历史、哲学、经济的读书人。

本文的主要观点来自《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建议深读原著。

农业时代,大家都是穷人

经济的名词来源于英文economy,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管理家庭财产,后拓展为管理国家财产。日本在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把economy翻译成为经济,随后传入中国,进而演变成为今天代指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意思。

在漫长的人类政权演变史上,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十分缓慢的。实际上,直到工业革命之前,全球的经济发展,年GDP增幅都不超过0.5%。可以说,在经济史的发展历程中,人类是从长久的休眠期突然开始大跨越的。

这就意味着了解经济发展史不需要从古猿人部落时代开始,通过对近现代的经济发展的研究,就可以基本了解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走向。

纵观中国古代的盛世,无论是周朝的文武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还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国古代的人民都无法摆脱贫困的束缚,吃不饱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际上,这是农业社会的宿命,一亿的人口差不多就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人口极限。

同时,对比世界其他国家,农业经济时代,各国的发展状况都是相似的,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劳动效率低,大量的人力物力投放在土地上,却依然养不活人。可以说,在农业社会,大家的经济底子都是差不多的水平。大家都是穷人。

在冥冥之中,我们等待着机缘巧合,来打破这样的僵局。

为什么英国先发展了工业革命?

上帝说,要有发展,便有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农业时代的僵局被打破了,人们财富创造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短短的一二百年,人类就创造了远超于农业社会几千的物质财富。

但是,为什么呢?凭什么是英国呀呀?

东亚地区差了吗?我们上文虽然说了,在农业社会,大家都是勒着裤带过日子。但是中国在农业社会一直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据统计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创造的物质财富约占世界的1/3,而到了1913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就下降到了4%。数千年的领先,中国就陡然成为了落后的国度。

也许有认为是文化和制度原因,但是相似的文化条件下,为什么不是发展更快的西欧国家呢,法国、西班牙、荷兰都曾经先于英国发达。英国的宪法体系被当代经济学家奉为典范。不过这体系远谈不上民主:只有3%-5%的英国人拥有选举权。当代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英国法律重视限制税收和保障私人财产。而事实上,英国议会拥有的至高权力造成了相反的结果。对比法国,虽然法国的君主政体被称为绝对君主制,但法国国王并不能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税收。这就导致了英国政府征收的税额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大约是法国的两倍。英国议会有权剥夺人民财产,无论当事人是否情愿。正是有了相应的法律法令,英国政府就可以无视财产所有人的意愿,实施圈地运动,或是建设高速公路。

这是一个谜题,有人说是文化,有人说是制度,有人说是机缘巧合,就如同基因突变一样,随机到了英国。

你认为是哪一种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但是

无论是何种的原因,英国发展起来了,世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个被马克思称为毛孔里都带有罪恶的时代,开始席卷整个世界。我们现在也仍未脱离这个时代。

殖民地经济与赶超时代

等等我,我还没有上车。最佳配角的台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DNA里,同样对于发展的渴望印在每一个国家的DNA中。

世界开始进入到弯道超车的赶超时代。

我们曾经留洋学习,立志光复中华,也曾三年大炼钢,坐着火箭奔小康。无论结果如何,都证明着落后与安贫乐道不是我们的民族色彩。

对于远在亚欧大陆一侧的中国是这样,对于英吉利海峡另一侧的西欧各国更是如此。眼见着曾经随便玩弄的小弟,成长为日不落帝国。我想法克兰人一定会讽刺道,那低微且粗鄙的盎格鲁撒克逊野蛮人。

西欧多个国家开始凭借地缘优势逐步发展出来了带有各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在工业革命前夕,英国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在亚洲,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12年在印度苏拉特附近的苏瓦里的海战中击败了葡萄牙人。随后,英国人在苏拉特、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建立起贸易站。在美洲,许多个国家和团体建立起殖民地。沿着美国海岸线,英国人建立起多个殖民地,从佐治亚一直到缅因。通过将烟草、稻米、小麦和肉类出口到英格兰和加勒比海地区,这些殖民地的经济飞速发展。英格兰与海外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居民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750年,英格兰人口中32%的人属于农村地区的非农业人口。这些人绝大多数从事制造业,他们所生产的商品被运往欧洲各地,有时甚至被运往世界各个角落。

随着殖民地的开拓发展,英国社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两个影响,一是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工资居高不下,是我们打工人梦想的天堂;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木材的价格急剧上升,引起了能源革命。人们开发出了替代能源,煤炭。

煤炭不出,万古如长夜。煤炭一出,万古自长明。因为我们知道,蒸汽机烧的就是煤炭。

于是在蒸汽机改良后,世界的各国开始享受到或是被迫享受到工业带来的福利,世界开始了工业化的道路。而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都选择发展了自身的殖民地,直到二战后的殖民地解放运动为止。但受限于发展的落后,至今非洲仍有不少的欧洲人的地盘。甚至某些地区的居民因为长期的贫困,心理也被殖民了,他们希望殖民者能再次殖民。

可以说,整个西方列强的赶超时代都是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掠夺殖民地经济发展起来的。

不过这明显是属于富人的玩法,富二代落魄了不要紧,毕竟自身有经济底子,再学学其他的富人,大家都是同学朋友的,教个一两招的,我学个一两招,慢慢就发育起来了。

但是,对于殖民地的被殖民者如何发育,如何发展呢?

对于世界更为广泛的贫困国家而言,他们该怎么发展呢?

贫困国家:穷人也是人呀,我也想学的呀。

发达国家:

想学呀,我教你呀。这里有部葵花宝典,你要不要拿去练一练。

按标准模式发展的贫困国家

贫困国家如何追赶成了新的问题。不过这一点对殖民地人民完全不需要考虑,因为第一步是要赶走殖民者。毕竟三座大山压着,人民是喘不过气来的。就算想做点什么,也会受到殖民者的干扰。

对于

取得独立的国家

,那些伟大的领袖们就从已经发展的列强帝国们的发展道路中,

总结了一套可以采用标准模式,即建设铁路、统一关税、建立银行和发展教育。

俄国、日本、拉丁美洲就是拿到这套葵花宝典的东方不败。

起初,他们确实可以称为东方不败,因为他们发展得确实很好。

以俄国为例,在解放农奴之后,俄国政府采取了经过微调的标准发展模式。首先,俄国政府通过规模庞大的铁路建设项目来创建全国性市场。其次,俄国政府通过关税来建立本国工业。到1910年,俄国的生铁冶炼能力达到400万吨/年,虽然没有赶上由美国、德国和英国组成的第一集团,但在第二集团中已经处于领先位置。俄国还建立起了重要的工程业。标准模式将俄国重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885年的2%提高到1913年的8%,但农业依然是规模最大的产业。一战之后,随着国际市场上小麦价格暴跌,这部分增长很可能就此消失。不平等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反抗,先是1905年的起义,随后是1917年更大规模的革命。

标准模式没能改变俄国,反而导致了自身的消亡。

同样,对于日本和拉丁美洲,虽然各自出现的原因和问题不同。但是标准模式都没有真正的使他们变强。

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大约2%的速度增长,贫困国家至少要达到同样的增长速度才能不被拉开差距,如果要想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取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在采用标准模式的情况下,沙皇时代的俄国、日本和拉丁美洲无法做到这一点。结果就是,劳动力需求的缓慢增长跟不上人口的增长。这样一来,沙皇时代的俄国、日本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同时政治格局也不稳定,这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有许多人群——农业和小型工业中的劳动者,还有女性——都没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因为有效生产的最小规模在增长,同时富裕国家的资本/劳动力比率变得更高。

哪怕20世纪80年代早期没有出现金融危机,标准模式也将走到尽头。

大推进式工业化

大推进:

我一起上吧!!!

大推进模式指的是,全面的发展所有的行业,在有限的资源中通过合理配置,使不同的行业能够相互配合,形成良性的产业结构,从而共同推进国家的发展。

苏联模式就是大推进的典型,他的下场我们都看见了,这我就不说了。懂得都懂。

不过你真的懂吗?苏联模式使得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一下跃进至世界的两极之一,不得不说他还是有点东西的。

苏联所面临的问题和其他贫困国家的一样:大多数人居住在乡下,从事手工生产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整个国家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体系。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现代科技。苏联采取的解决办法是从中央到各个地方的计划模式,典型措施就是五年计划。由于苏联企业都属国有,因此可以通过从上到下的指导性意见来加以引导,而不是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苏联模式看上去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促使许多贫困国家也跟着采取了计划性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造成了重大打击:15%的苏联人死于战争,住宅和厂房被摧毁。然而,1950年苏联就恢复了原有的资本总量,重新开始快速增长。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8%左右。到1975年,苏联的生铁产量达到约1亿吨,超过了美国。消费品产量同样迅速增长。看起来苏联模式是最适合贫困国家的发展道路。但随后一切都乱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放缓。到80年代末,经济停止增长。

对于苏联经济的经济减缓,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问题出在苏联经济不再是劳动力过剩;有人认为苏联不该浪费资金进行西伯利亚开发;有人认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耗尽了民用产业中的研发资源;有人认为苏联在技术方面追上西方之后,就应该规划未来发展,而行政计划在这方面遭遇到了诸多困难;有人认为中央掌控本身就不可行;还有人认为在当时,人们对于政府不再信任,只是随波逐流。

苏联的解体导致部分研究者反对国家计划调控,转而鼓吹自由市场的优点。但是,其他国家采取了不同于苏联模式的计划调控,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那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SHZY。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发展的路径,不同的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他们都是在纸上谈兵赵括。文字无法描述整个世界,模型无法包含所有的变量。一切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当有利于发展的条件消失后,发展也会消失。美国曾创造过发展奇迹,亚洲四小龙也创造过发展奇迹。下一个也许是印度,也许是越南。随着各种野蛮生长,和时代红利的消退。已经发展的国家无不减缓了发展的速度,GDP每年只能增长大约1-2%。而这一速度和英国刚开始发展工业革命时的速度相差无几。

或许这就是世界本来的发展速度,又或者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工业时代发展的速度。

但我们看到中国正在创造增长速度的奇迹,我们也许要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或对他人有帮助,欢迎收藏、点赞转发。我是才知,一个喜欢历史、哲学、经济的读书人。感谢你的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