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殖民地经济到现代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指往何方?相似的贫困条件下,为什么有的国家走向了发展,而有的国家却陷入到贫困陷阱的泥潭中?又有没有一种标准模式,可以让所有的贫困国家走向富有的康庄大道呢?
大家好,我是才知。
一个喜欢历史、哲学、经济的读书人。
本文的主要观点来自《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建议深读原著。
农业时代,大家都是穷人经济的名词来源于英文economy,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管理家庭财产,后拓展为管理国家财产。日本在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把economy翻译成为经济,随后传入中国,进而演变成为今天代指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意思。
在漫长的人类政权演变史上,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十分缓慢的。实际上,直到工业革命之前,全球的经济发展,年GDP增幅都不超过0.5%。可以说,在经济史的发展历程中,人类是从长久的休眠期突然开始大跨越的。
纵观中国古代的盛世,无论是周朝的文武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还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国古代的人民都无法摆脱贫困的束缚,吃不饱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际上,这是农业社会的宿命,一亿的人口差不多就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人口极限。
同时,对比世界其他国家,农业经济时代,各国的发展状况都是相似的,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劳动效率低,大量的人力物力投放在土地上,却依然养不活人。可以说,在农业社会,大家的经济底子都是差不多的水平。大家都是穷人。
上帝说,要有发展,便有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农业时代的僵局被打破了,人们财富创造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但是,为什么呢?凭什么是英国呀呀?
东亚地区差了吗?我们上文虽然说了,在农业社会,大家都是勒着裤带过日子。但是中国在农业社会一直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据统计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创造的物质财富约占世界的1/3,而到了1913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就下降到了4%。数千年的领先,中国就陡然成为了落后的国度。
也许有认为是文化和制度原因,但是相似的文化条件下,为什么不是发展更快的西欧国家呢,法国、西班牙、荷兰都曾经先于英国发达。英国的宪法体系被当代经济学家奉为典范。不过这体系远谈不上民主:只有3%-5%的英国人拥有选举权。当代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英国法律重视限制税收和保障私人财产。而事实上,英国议会拥有的至高权力造成了相反的结果。对比法国,虽然法国的君主政体被称为绝对君主制,但法国国王并不能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税收。这就导致了英国政府征收的税额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大约是法国的两倍。英国议会有权剥夺人民财产,无论当事人是否情愿。正是有了相应的法律法令,英国政府就可以无视财产所有人的意愿,实施圈地运动,或是建设高速公路。
你认为是哪一种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但是
殖民地经济与赶超时代
等等我,我还没有上车。最佳配角的台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DNA里,同样对于发展的渴望印在每一个国家的DNA中。
对于远在亚欧大陆一侧的中国是这样,对于英吉利海峡另一侧的西欧各国更是如此。眼见着曾经随便玩弄的小弟,成长为日不落帝国。我想法克兰人一定会讽刺道,那低微且粗鄙的盎格鲁撒克逊野蛮人。
在工业革命前夕,英国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在亚洲,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12年在印度苏拉特附近的苏瓦里的海战中击败了葡萄牙人。随后,英国人在苏拉特、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建立起贸易站。在美洲,许多个国家和团体建立起殖民地。沿着美国海岸线,英国人建立起多个殖民地,从佐治亚一直到缅因。通过将烟草、稻米、小麦和肉类出口到英格兰和加勒比海地区,这些殖民地的经济飞速发展。英格兰与海外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居民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750年,英格兰人口中32%的人属于农村地区的非农业人口。这些人绝大多数从事制造业,他们所生产的商品被运往欧洲各地,有时甚至被运往世界各个角落。
随着殖民地的开拓发展,英国社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两个影响,一是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工资居高不下,是我们打工人梦想的天堂;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木材的价格急剧上升,引起了能源革命。人们开发出了替代能源,煤炭。
于是在蒸汽机改良后,世界的各国开始享受到或是被迫享受到工业带来的福利,世界开始了工业化的道路。而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都选择发展了自身的殖民地,直到二战后的殖民地解放运动为止。但受限于发展的落后,至今非洲仍有不少的欧洲人的地盘。甚至某些地区的居民因为长期的贫困,心理也被殖民了,他们希望殖民者能再次殖民。
但是,对于殖民地的被殖民者如何发育,如何发展呢?
对于世界更为广泛的贫困国家而言,他们该怎么发展呢?
贫困国家:穷人也是人呀,我也想学的呀。
发达国家:
贫困国家如何追赶成了新的问题。不过这一点对殖民地人民完全不需要考虑,因为第一步是要赶走殖民者。毕竟三座大山压着,人民是喘不过气来的。就算想做点什么,也会受到殖民者的干扰。
对于
以俄国为例,在解放农奴之后,俄国政府采取了经过微调的标准发展模式。首先,俄国政府通过规模庞大的铁路建设项目来创建全国性市场。其次,俄国政府通过关税来建立本国工业。到1910年,俄国的生铁冶炼能力达到400万吨/年,虽然没有赶上由美国、德国和英国组成的第一集团,但在第二集团中已经处于领先位置。俄国还建立起了重要的工程业。标准模式将俄国重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885年的2%提高到1913年的8%,但农业依然是规模最大的产业。一战之后,随着国际市场上小麦价格暴跌,这部分增长很可能就此消失。不平等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反抗,先是1905年的起义,随后是1917年更大规模的革命。
大推进式工业化
苏联模式就是大推进的典型,他的下场我们都看见了,这我就不说了。懂得都懂。
不过你真的懂吗?苏联模式使得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一下跃进至世界的两极之一,不得不说他还是有点东西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造成了重大打击:15%的苏联人死于战争,住宅和厂房被摧毁。然而,1950年苏联就恢复了原有的资本总量,重新开始快速增长。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8%左右。到1975年,苏联的生铁产量达到约1亿吨,超过了美国。消费品产量同样迅速增长。看起来苏联模式是最适合贫困国家的发展道路。但随后一切都乱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放缓。到80年代末,经济停止增长。
对于苏联经济的经济减缓,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问题出在苏联经济不再是劳动力过剩;有人认为苏联不该浪费资金进行西伯利亚开发;有人认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耗尽了民用产业中的研发资源;有人认为苏联在技术方面追上西方之后,就应该规划未来发展,而行政计划在这方面遭遇到了诸多困难;有人认为中央掌控本身就不可行;还有人认为在当时,人们对于政府不再信任,只是随波逐流。
对于发展的路径,不同的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他们都是在纸上谈兵赵括。文字无法描述整个世界,模型无法包含所有的变量。一切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当有利于发展的条件消失后,发展也会消失。美国曾创造过发展奇迹,亚洲四小龙也创造过发展奇迹。下一个也许是印度,也许是越南。随着各种野蛮生长,和时代红利的消退。已经发展的国家无不减缓了发展的速度,GDP每年只能增长大约1-2%。而这一速度和英国刚开始发展工业革命时的速度相差无几。
但我们看到中国正在创造增长速度的奇迹,我们也许要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或对他人有帮助,欢迎收藏、点赞转发。我是才知,一个喜欢历史、哲学、经济的读书人。感谢你的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