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主义和种族刻板印象常常源自于对未知的恐惧,在历史上以不同的形式上演着。种族刻板印象通常源于偏见,是由于人们固执己见,加上不重视或直接忽略那些与自身的理解相矛盾的客观事实而形成的逻辑谬论。这有助于解释
为什么人们会更倾向于认为亚洲人开不好车
,而统计资料显示的却不是这样的结论,以及为什么黑人更容易被警察逮捕或枪毙
。特定的种族刻板印象往往有它兴起的文化背景,而其他种族刻板印象则仅仅是由于人们对复杂信息的过分简单化。
10.
许多非美国人,尤其是英国人,喜欢嘲笑美国人不懂讽刺,只要对比英国和美国版本的《办公室》,就能发现这两类人的幽默方式的不同。英国人倾向于面无表情地表达讽刺,这使美国人难以理解。那么这些区别到底怎么来的呢?
据丹麦驻英大使克劳斯·古博(Claus Grube)所说,英国人的讽刺特征继承自维京人,后者对其洗劫修道院及沿海村庄的行为相当“轻描淡写”。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喜欢讽刺和自嘲与人种的基因遗传有关,而这种在英国人中常见的特定基因在美国人基因中却完全不存在。
但是,最大的区别是文化背景。根据语境文化的不同,人类学家将人类社会分为高语境文化社会和低语境文化社会。高语境文化社会人群趋向于依靠共同的社会期望、非语言交流和潜规则来委婉地与人交流;相反,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的语言交流。
和东亚的高语境国家相比,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语境文化上可以说是很直白的了。然而尽管如此,
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懂讽刺,而是讽刺在美国社会并不流行。为了捍卫美式讽刺,喜剧演员西蒙·佩吉(Simon Pegg)曾给《卫报》写过一篇文章,引用了诸如《辛普森一家》、《宋飞正传》(Seinfeld)、《抑制热情》等例子说明。他承认原汁原味的英式讽刺有时候的确会让美国人一头雾水,还举了一个发生在一个英国朋友和美国朋友之间的尴尬事例:
9.
东非人,尤其是肯尼亚人和埃赛俄比亚人,常被视为神奇的长跑者,在奥林匹克赛事上、欧美公路巡回跑以及世界越野跑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有些人试图用环境因素来解释这一趋势。
许多顶尖东非跑步选手来自三个地区——肯尼亚的Nandi山区、埃塞俄比亚的Arci山区和Shewa山区。
也有其他人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文化差别,就像肯尼亚人习惯了每天赤脚跑步上下学,或者粗茶淡饭的生活方式。这些文化上的解释经不起推敲。肯尼亚的孩子大多如其他国家孩子一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而且世界上其他赤脚率高或饮食简单的地区并没有发现如此多的跑步运动员。
科学研究表明
8.
数据表明,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州内超过80%的美甲师都是越南人,放至全美国来看,该比例则为25%到50%。
让我们从女星蒂比·海德莉说起。蒂比·海德莉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导演的《群鸟》(TheBirds)中 的女主角。1975年,西贡解放后,蒂比去慰问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望村(Hopevillage)附 近的越裔难民营。她前往的本意是帮助那里的妇女找工作,还特地带去了女裁缝和打字员。然而刚刚移民过来的妇女们却对她精心修剪过的指甲十分感兴趣。于是她 决定让自己的美甲师培训大约20名妇女,并争取到了当地一家美容学校的支持,帮助越南毕业生在南加州开办属于她们自己的美甲店。
一大批越南 籍美甲师便由此产生。越南美甲店把美甲费用降低到了中产阶级可以接受的水平。20世纪70年代,美甲和足疗的费用为50美元左右,而如今只需要20美元左 右。美甲和足疗价格的降低要归功于越南美甲沙龙,同时,价格的变化也迅速导致了该行业的需求膨胀,使得越来越多的越南人从事这一职业。大部分的越南难民起 初不太会讲英语,而美甲技师则刚好只需要掌握少数关键短语即可。这样的有利条件也吸引了之后的移民者从事该职业,例如韩国人和菲律宾人。
如今,美甲业已经是价值接近800亿美元的行业了。尽管有些负面印象认为越南美甲店使用了具有潜在危险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产品,但他们的成功却无可厚非。这种高性价比、物美价廉的服务改变了美国人手的面貌。
7.
由于大部分人都承认炸鸡和西瓜是很美味的,那么“
由于气候原因,美国西部的黑人和白人都非常喜欢炸鸡和西瓜。一些用来给奴隶使用的食物,包括不怎么受欢迎的肉类,例如猪蹄,肠子等,常被用来在具有攻击性的描述中贬低黑人。就拿炸鸡来说,在1915年种族主义题材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TheBirthoftheNation) 中,白人演员描述道,懒散的黑人官员们在立法大厅喝酒狂欢,其中的一位代表还招摇的吃着一块炸鸡。据密苏里大学 (UniversityofMissouri)的克莱尔·施密特教授(ProfessorClareSchmidt)所说:“那样的形象确实巩固 了白人对于黑人和炸鸡的印象。”
但是观念的改变非常之快。这些印象在20世纪和21世纪依然存在且十分盛行, 然而有数据表明,实际上如今并没有那么多非裔美国人买西瓜。黑人作家杰奎琳·伍德森(JacquelineWoodson)称,从小接触到的带有种族色 彩的印象使她厌恶西瓜,对西瓜终身过敏。这些刻板印象虽然充其量只是有点荒唐,但它们过去和现在对人造成的历史性创伤却非常大。
在 犹太教里,教规有警示不能收取利息,希伯来语中利息是“neshech”,意为“咬”,指的是银或者货币的兑换。利息也可以用 “tarbit/marbit来表示,意为”增加,”可能指的是在食物交换上获取的利息费用。尽管教规里明令禁止从achicha中收取利 息,但是却允许从mochri,通常是外邦的短期交易者中收取利息。这样既防止了犹太人本民族内的互相剥削,提高了商誉,又能使其参与到更大范 围内的商务活动中。在后期的犹太法典中,为了交易公平,一些犹太教士是完全禁止收取利息的。但一些其他的犹太教士允许发放收取利息的贷款,希伯来语中为 hetteriska,是指一种经过允许的商业行为,但这其中包括了防止高息压榨的限制性条款。
让我们快速前进到中世纪时期,那时,社会 需要一定的资本来支撑迅速扩张的欧洲经济。基督教的放贷者由于受到天主教的法律约束而不能发放高利贷。与此同时,犹太人也被排除在许多经济活动领域外,比 如购买土地,此外,他们在商务交易中也受到很多限制。就这样,贸易成为了中世纪犹太人能够获利的为数不多的领域之一,并且在当时更大规模的金融交易也需要 依靠犹太人的借款来达成。世俗社会的统治者们甚至还为了增加税收的目的而鼓励犹太人进行放贷。犹太人一开始是被迫从事金融贸易活动的,直到后来,犹太放高 利贷者对基督教经济命脉形成打击的反面形象才开始逐渐形成。14世纪时,一位普罗旺斯地区的犹太人被指控从一位基督徒那儿收取额外的赔偿费用,并用犹太教 和基督教的证词为自己辩护,声称自己在本族人当中是相当受人尊敬和爱戴的。
亚洲人分不清字母L和R的发音是老早就很流行的一种带有种族性的玩笑比喻。所幸的是,现在人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常用这个比喻了,而这也就不再成为形容亚洲人语言方面缺陷的说法。然而,真相却远比这复杂。
字 母L和R是流动的辅音。流动的辅音是口腔内的气流遇到阻碍,但并不产生真正的摩擦而形成的发音。尽管它们被用于英语中,但其实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语言学现 象。有时这两个字母也被称作“半元音”,因为它们的发音特点类似元音并且经常和元音连用。这两个字母在单词里位于不同位置时发音也会大为不同,就像重复念 下面这个句子一样,“LarryLiarrollsarallylorryrarely”——这些发音对于本国语言系统中缺少这类辅音的外国 人来说尤其困难。
在亚洲国家中,发L和R音最困难的要数日本人了。这倒并不是因为他们会混淆两个字母,而是日本语中只有一个单个的流动辅音 介于L和R的发音之间。这就有点像震颤的R的发音对于很多说英语的人来说是极其困难的。韩语中有一个单独的语音字符,根据不同的文字,这个字符可以进行R 和L的发音转换。
相反地,中文的普通话里是有基本等同于英语R和L的发音,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以L或R开头的单词都不会有发音问题。然 而,在词尾或音节尾部的所谓的“重L音”的发音对我们来说比较困难,因为中文里并没有这样的发音。所以,说普通话的人可能对于单词“rocket”和 “locket”的发音没有困难,却会把单词“Rachel”读成“Racherr。”
粤语和一些其他的中国南方方言里根本就没有R的发音,所以当他们说英语时,他们会用L或W的发音来代替R的发音。还有另外一些亚洲语言,比如印尼语,有类似于英语当中L和R的发音,所以对于马来西亚人或者印度尼西亚的人来说L和R的发音也不成问题。
长 期同日本人打交道,看香港电影,导致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形成了对于亚洲人的固定印象。但是把这一印象对应到所有亚洲人身上就大错特错了。另外,尽管对于本土 日本人和粤语者区分L/R可能更困难,但是有很多人还是成功克服了这样的困难。不过,这种刻板印象所引起的后果有时候远远甚于玩笑本身。在韩国,一些父母 甚至让他们的孩子去做割舌手术就是为了提高他们说英语的能力。
4.
印第安公主乐于助人,温和贤顺的神话最远可追溯到充满传奇色彩的波卡洪塔斯时期。尽管她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但在白人殖民者眼中,她已经成了被歪曲的刻板印象。
首 先,当时北美原住民群落并非实行欧洲那套封建群主制度,所以用“公主”这个词去描述马塔伯尼酋长的女儿是不准确的,这好像在叫一位骑士或者武士。波卡洪塔 斯不可思议之处在于,作为土著酋长的女儿,她救了约翰·史密斯的性命,嫁给了外族人约翰·洛尔夫,毫无疑问她是开天辟地第一人。而这 也让白种入侵者占领古印第安人故土变得名正言顺,可以美其名为“继承”。她根本就是“披着羊皮”的女魔头,然而站在西方的立场来看,她留下的全是美好的形 象——如此友善,对远方来客如此热情。英裔美国人的文明,语言和宗教一股脑灌输进了印第安人脑子里。波卡洪塔斯,这位号称是“公主”的人,将自己的形象永 远留在了美国建国佳话中。
不论在画像或是展出的图画中,她的形象都较为统一,土著妇女在画像中的形象仿佛是注定了的,其性格也同化成了白种 女人那样,对于美好形象的渴望使她们不顾一切地站在了白人文化这边,要与自己被描绘成野蛮人的同胞们划清界限。一个传说给了英裔美国人破坏印第安本土社会 形态和文化的正当理由。
这种刻板印象兴起于19世纪。19世纪晚期的作家,诗人波琳·约翰逊是印第安莫霍克族的后裔,她有许多经典的装束, 比如融合本族文化和外来文明的服装,刀饰,珠串等,无不都在讲述白种男人和本族女子注定失败的凄美爱情。出自 J.M巴里著作《彼得潘》中的虎莲公主是另一个类似的代表,她在作品中是印第安部落的公主,抽了和睦烟斗后她直接管彼得叫“伟大的白人老爹”。
而 这种刻板印象也被带入到20世纪迪斯尼电影和其他表现原始印第安人的电影中,尽管最近越来越多的翻拍都把原来的角色完全删去,使用土著演员来努力减少刻板 印象,并保留更多原始土著文化以示尊重。然而一些人主张:土著演员不接拍这种类型的角色可能会好一些,他们应该专注于表现他们自己的故事。
3.
刻 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随处可见。2011年,威尔士一所幼儿园解雇了一名教师,该教师指控一位孟加拉小朋友身上有洋葱和咖喱的气味,以此为由向后者喷洒空 气清新剂,并表示她喷的空气清新剂就像是“来自天堂的一缕清香”。并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不仅仅是西方人。越南民间也有一句传统谚语:“用黑先生放的屁做馅 饼。”
不仅印度香料有这种作用,十字花科蔬菜,例如:花椰菜、甘蓝、卷心菜、大蒜、芦笋中所包含的硫化物都能影响人类的体味。2006年,捷克的
不 同的菜肴里包含不同的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对人的体味有不同的影响。如果你所携带的体味成分在你本国文化中不常见,那你很容易会被注意到。难闻的体味 可能仅仅出现在白种人,黑种人和印度人身上。人体腋窝的顶浆分泌腺或外分泌腺产生了皮肤细菌,这种细菌由ABCC11型基因组成,并以汗液为食,大多数体 味就是这样来的。有人说这种基因还能决定耳垢的干湿状况。根据研究显示,欧洲人和非洲人携带ABCC11基因的几率很高,这意味着ABCC11基因作用下 的汗腺会造成这两种人的湿耳垢和难闻的体味。而亚洲东部的人,尤其是韩国人,体内往往没有这种基因。也许是时候该承认,毫无例外,每个人的体味都受到了遗 传和饮食的影响。
2.
英 国食物的“声誉”相当糟糕,这种说法连很多英国人都深表赞同。1998年,威尔士王子应邀完善一本弘扬英国饮食文化的烹饪书籍,为此书提出意见和建议。他 建议用罗勒叶、松仁面包、团子和香蒜沙司等食材制作食物,这可完完全全是道意大利菜。英国食物之所以“臭名远扬”,其实是事出有因 的。这也并不代表所有的英国食物都让人难以下咽,某些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造就”了它的“臭名”。
在中世纪时期,十字军东征意外引发了烹饪中香料的使用热潮,这是人们都未曾想到过的。
在那一段短暂的时光里,英式菜肴是相当美味,相当精致的,几乎可与近东地区国家菜肴之美味程度相媲美。然而,自16世纪之后,这种英式菜肴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阻力。有人建议简化烹饪程序,反对注入“花哨”的欧陆式菜肴特色。
尽 管如此,身处爱德华七世时期的上层阶级们享用的美食,却仍是精致无比、美味至极的——食饭前冷盘、品牡蛎或鱼子酱,饮清汤、浓汤,尝水煮鱼、香炸鱼。而后 方始食用主食阶段:用产自法国马恩的羊杂或牛杂制作而成的薄肉片裹着面包屑和鸡蛋,一口吃下;蔬菜混着土豆,细细咀嚼;果汁沙冰,入口即化;加以烤肉,回 味无穷;最后以美味布丁、冰饮、小食和甜点完美收尾。人间美味,不过如此罢。于王公贵族、上层中产阶级的人们而言,食物是用以欣赏和享受的。19世纪末, 曾有厨师不惜用铜铅锡合金来制作“天鹅”、“鸽子”形状的模具,只为塑造出“花式冰淇淋”。
工业革命后,情况急转直下。随着大批农民转变为 工厂工人,这种高逼格的饮食格调也有所下降。虽然大部分欧洲大陆地区都保留了其原有的农业文化,但在英国,新鲜食物却逐渐被“工业制造”的产品所取代。而 一战则给了英国上层阶级的“英式全席”以最沉重的一击。一战爆发之时,成千上万的人投身于战争。一方面,许多熟练的家仆,例如厨师,都参军打仗,却战死沙 场,再也没能回来;而另一方面,英国对食品进口的限制减少了食物和食材的多样性。在一战结束之后、经济大萧条来临之前这样一段特殊时期,想要英国饮食文化 恢复并非易事,尚需时日。而接踵而至的二战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紧缩政策和食物定量配给制,这种情况直到1954年后才有所改善。近年来,多元的美食 文化和名厨的崛起似乎又有扭转局势之趋势。人们开始喜欢上了英式主食,并逐渐将英式早餐、康沃尔馅饼以及烘烤大餐搬上餐桌。
1.
西 方媒体常用“神秘”、“未知”一类的词来描述亚洲人。从恶贯满盈的“傅满洲”,到高深莫测的空手道大师宫城先生,他们创造的这些角色,为亚洲人更添几分“神秘色彩”。西方人民早期曾对亚洲人有 过一些正面的“刻板印象”,例如侦探陈查理将坏人绳之于法之神勇形象。一位同僚曾赞美道:“你是对的,这是一部真正的推理小说,情节无限膨胀,构思十分严 谨,给人以无限遐想。”但让英国人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人物缺少人物特色,情节之中隐隐带着“胁迫”感。这本小说里对中国人的描写,尤其是陈查理,对 于那个时代来说相当前卫,与英国人印象中“严肃沉着、不露感情”的东方人形象大相径庭。
西方人对亚洲人的这一“成见”,同时对他们在现实世 界中的行为也有所影响。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遭囚禁就是最好例证。,加州检察长厄尔·沃伦是这样回复众议院委员会的:“当我们处理我们白色人种种族内的‘家事’时,我 们有办法来测试他们对我们的‘忠诚度’。并且,在处理与德国、意大利国家关系事宜上,我们相信自己能给出相对公平的结论……但是一旦涉及到‘日本人’、 ‘日本’,涉及到这个我们完全不熟悉的国度,我们便无法如此。”这是因为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不同的行为处事风格,而这又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之间的差别 息息相关。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西方人常用直接交流,你听到什么就是什么,简洁明了。而亚洲人则倾向于“非直接交流”,他们善于运用暗码和较多的非语 言编码,他们往往“言不由衷”。
出于国家文化因素,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国家采用低语境文化中的“非直接交流”,例如 东亚。东亚地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是一种倡导发展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思想,其重心不在于一味追求这些关系最终带来的结果,而在于维持关系的过程。这种 “委婉表达”的交流方式能让人们更好地维护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这能让说话者通过一些隐晦的“非语言线索”与听者交流,如果二者能够相互“理解万 岁”,便得归功于他们那强大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知识。
韩国文化中有一词,“noonchi”,意为“在他人没有做出明确表示时,揣测他们话中 的意图、意愿、情绪。”日本也有一词,为“sasshi”,作“猜测他人意图”之意。中国也有“面子”之说,即在他人面前维护自己的自尊、尊严,凸显自己 的社会地位。这跟人们在自己的社交网络圈中所处的地位息息相关,也是判断他是否确实“在其位,谋其政”的最有力依据。以上提及的几种文化现象揭露了以下几 点:人际交流中,人们外在的表现力和开放性并非重点,读懂他们内心的“潜台词”才是重中之重。换言之,一直以来,西方人视亚洲人为“高深莫测”之种族,只 因亚洲文化中的“读心术”和“话中有话”之于东亚文化实是意义非凡。
虽然以上分析对要进行跨文化商业、安排业务计划的人来说实用性很高,但 这也只是西方人眼中“神秘亚洲人”之印象的冰山一角而已。也许是因为他们套用分析“中国南方农民生存之道”的逻辑来看待亚洲人,因此人们常会认为亚裔美国 人“神秘莫测”。村庄内运行着一种名为“PAO-TIA”的社会控制机制,“通过相互责任制制定当地秩序”的制度方法实现了“让‘当家人’自己解决问题, 小事化了,内部解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儒家思想。”中国人移民到美国,大多数白人会持敌对态度,而他们也会发现自己其实背负着同样多的压力。因为他们是 从“帝国制”的国家而来,他们习惯用相似的思维来组织自己的言行举止。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与美国社会的脱节和不善言辞只是他们在陌生环境下所采用的一种生存 机制。白种人之所以认为中国人神秘莫测,是因为他们将中国人视为工作上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
来源/前十网
微信:Top10list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