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省志》记载,在1940年,河南的人口是3067万,1942年的人口是2789万,到了1944年,人口下降到2471万,换句话讲,在这四年间,人口减少了596万。
考虑到当时正是抗战时期,战乱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加之正常的人口增减,在1942年被饿死的人数,大约在300万人。
这个数字只是国统区的,因为豫北、豫东已经被日军占据,那里的死亡数字无从知晓。在光绪三年,由于三年连续干旱,河南减少了182万人,那么为何在1942年仅仅一年,死亡数字如此恐怖?一定程度上说,国民政府的不作为和救灾不力,是酿成惨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害之一汤恩伯1942年的河南,属于第一战区,战区司令就是蒋鼎文,副司令长官就是汤恩伯。当时河南被日军三面围困,驻扎在此地的有50-100万军队,这些军队的全部给养都要河南百姓来买单。
汤恩伯被誉为四害之一,和水灾、旱灾、蝗灾并列,百姓对他的痛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汤恩伯在国统区修工事、建立营房,以治理黄河为由,大量征工征料,这些我们姑且不论,但汤恩伯部队的军纪是最差的。
灾年本应不征粮,而河南要供给的粮食和往常一样,在交完官粮之后就完了吗?非也,老百姓还得面对兵匪的抢劫和勒索。
农民的牲畜被汤恩伯的士兵抢掠一空,当然了,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还要被抓壮丁。即便是家中只剩下一个男人,也会被抓走,其次,抓壮丁之后家里还会被当兵的勒索,索要赎金。
换言之,如果家里有钱有粮食,或许能换回家里的男丁,如果没有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而事实上,老天不下雨,地里没有粮食、加之蝗灾,穷苦人连饭都没得吃,哪里还有什么东西可给。
灾情被隐瞒?是时,河南省主席名为李培基,他是否如实上报了灾情呢?
曾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干事长的杨却俗,采访过刘茂恩将军,据刘茂恩说,何应钦问过“河南方面未见地方政府报告,何来的灾情”的事,所以,刘茂恩认定李培基根本没有如实上报灾情。
除此之外,当时的河南灾情请愿团代表杨一峰,查到李培基向重庆的报告中,还有“收获尚好”的字样。
时任河南省粮政局秘书的于镇洲,也曾提及河南灾情:
“省政当局以麦苗茁壮,故意谎报灾情,公文往返,拖延勘查,不肯据实转告中央。”
蒋鼎文虽说如实上报了灾情,但由于他上报的数据和河南省政府的数据相差很大,没有引起当局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尽管当时粮价上涨了无数倍,但官员上报的价格还是政府限价的价格,所以,中央以此为依据,认定河南灾情不是很严重。
李培基为何要瞒报灾情?之后有人推测,李培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官位着想,不论李培基出于何种目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当时河南的老百姓根本指望不上政府的救援。
饿死几百万人,却被改成1602为何是1602?这个零头,大致可以说明他们统计数字之准确,可以更有说服力。尽管国民政府无所作为,但其中也不乏为民请命之人。
时任国民政府参政员的郭仲隗,见到河南的惨状,在10月30日的重庆参政会上,当着所有高级官员的面,痛哭流涕,并要求给河南百姓赈灾。
与会之时,郭仲隗拿出当时河南百姓吃的“食物”,这里面有榆树皮、草根、大雁粪等十几种,郭仲隗的举动无不让参会者动容,但蒋委员长仍然保持“讳莫如深”的态度。除此之外,蒋介石拒绝接待河南赈济会代表杨一峰,并禁止此类灾情的宣传。
河南灾情如此严重,难道他蒋介石真的不清楚?还是不相信?想必所有人心里都有数。还是那句话,不论官员们如何狡辩,最倒霉的还是河南的老百姓。
一家人服毒自尽快过年了,灾民们还盼着政府的救济粮,而事实上,赈灾却渺无音讯。在每天饿死4000人的情况下,河南的催粮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如此惨烈的环境下,官员是这样上报征粮情况的:
“河南人民深明大义,愿罄以所有贡献国家,征实购均已超过定额。”
因为农民已经没有什么粮食可以拿出来,所以征粮队就必须强制征收、逼索,民间的种子和饲料都被搜刮一空,因此而饿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仅仅许昌县,就被饿死五万人,而一些催粮的保长,天天逼死人,有的受不了压力疯掉了,有自杀的,也有逃走的。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