墘顶村系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行政村之一,位于新县镇西部,四面临山,山青水秀,中间横穿一条溪流,分割东西两片农田。东与大洋乡交界,西与广宫村后厝相邻,南与张洋村毗邻,北与广宫村落阳接壤。
从唐宋起,莆田山区逐渐得到开发,墘顶官道,传说宋仁宗即位期间已经形成。
在梨花洋官道的起点处,右侧是林氏居住的自然村,其后山是佛印山;左侧是一片良田,乌溪在田旁流过。越过溪流,左侧两条山龙,靠下游一点的山龙是只神龟,上面一点的山龙自上游下,像一条蛇,下端紧挨着龟头,像是龟蛇争斗,纠缠在一起,难分胜负。蛇形山体的下方有一块巨石,形如张开的蛇口。大自然造物,鬼斧神工,见之叹为观止!这就是墘顶第四景——龟蛇相会。
徜徉在梨花洋官道上,抬头一看,正前方的一座巨峰拔地而起,陡峭的山体,雄起约百米,是一只自天庭而下的雄狮,其身、头、脚、尾几个山体连成一体,它就是画家笔下的雄狮,栩栩如生,尤其是头,让观者大惊失色之后赞不绝口。更令人称奇的是,雄狮的前爪环抱一个球状小山,雄狮下方是个深潭,名社公潭。潭中有两块巨石,一块形状如鼓,另一块近岸靠山,状如钹似锣。雄狮嬉彩球,锣鼓来加油。这便是墘顶第五景——东方醒狮。墘顶村的第六景——货船外运,在梨花洋驿道尽头,跨过顶广陂,官道平缓向北,折东北向上约两百米,便来到树下店,古代的商队可在此作短暂的歇息,或补充能量,或装卸货物。过了树下店、古厝自然村的前方官道,便来到三座厝自然村。在官道左侧,是一条从乌陂引水而来的水渠,就是官道、水渠连成一体。站在三座厝正前方的水渠上的一块人造的用来作桥用的八卦石上,背向三座厝,前方的良畴山形,像一艘大船即将起航,其左侧有一条小水渠,人称“浮圳”,形如绳索,拴着巨大轮船。船形山体,船头向西南尖缩。
传说民国时期有人迫于乱世之虑,主张建大门。大门建后不久就传来瘟疫,死了不少人。后来就很快地拆除大门,人畜平安。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建大门,也没人敢在大厅正前方建造房子。这就是山区乃至全莆田甚至更大范围内唯一不设大门的古村落三座厝,也是墘顶村的第七景——虎牢民居。
最外的山顶上有十几亩大的一处平面略凹的山寨,从远处各山来看,山寨边的巨石圈形状像一顶圆形王冠,而这块风动石恰如王冠上的明珠。日光照射,石动光闪,明暗变幻,熠熠生辉。此等奇景,恰好在龙头山之上,龙王戴冠,好不妙哉!这便是墘顶第九景——风动王冠。
官道绕过水头村,向东北方延伸,约两百米处有一棵千年古树,本地人叫它为杜松,屹立在悬崖石缝处。奇怪的是,树旁有一长条巨石,向溪流空中延伸,悬空约一米多,树石相伴,奇险奇缘。身处险境,我自岿然不动,大有处变不惊之势,泰山崩于前而不惧之态。真令人惊叹,生命力之顽强,也不过如斯夫。此乃墘顶村第十景——松石奇缘。过了杜松,官道继续向北,下坡,过赤脚溪陂,向东北方上坡,转过丞相隔,再过八凤坑,上一段陡坡,进八凤村。
在八凤村屋前的官道上驻足可见,整个山形像个群山环抱的近四方形的山坳,明显可见七条山龙头向下,而这一带四周里外的山形山貌像八只头都向上,两翼张开飞翔的凤凰,故地师言“七蛇落井,八凤朝天”。所以取地名为“八凤”,后世渐误为“白凤”,因为莆田方言里音相同而误传。在山坳中央,有一处突起的小山,形正方体,极似一枚印章,地师称之“金印”,其西北方一山龙蜿蜒而下,似龙托举金印,这就是墘顶村第十一景——龙王挂印。
八凤亭这一带有一奇观,是墘顶村的第十二景,非凑数之景。每当金秋时节,金黄色的稻穗迎风招摇,香飘远方,不正是最美最醉人的风景吗?这重重叠叠的梯田,不正是子孙后代得以生存繁衍的福田吗?这就是墘顶村第十二景——金穗飘香。
大笔架山三峰:西边的古称三旗山(亦称将军山)、(中)笔架尖(亦称胡余峰)、东边的宋朝和明朝时期叫象峰(清代叫乾峰)
和尚头山(亦叫玳瑁山),海拔514米。山南为悬崖峭壁,山又分三仞,似三面旗子故称三旗山。南面众山似佛头朝拜此山故称佛头山。山前的那潭水叫社方潭。和尚头山瀑布,在大会岭滴水岩处往东望和尚头山峡,遇雨则有细长瀑布,间或伴有彩虹。
凤摶溪,萩芦溪支流之一,发源于大洋凤摶山,从凤摶山水之源至广宫东镇(两溪汇合处),这一段河流称为凤摶溪。
大会岭天朝旌表牌坊,在佛公庙东畔,清穆宗同治皇帝赐大会胡氏谋义公之妻过坑陈氏旌表节孝坊,光绪五年1879年竖坊。由举人连元题字“天朝旌表”以及对联等。现牌坊湮没於丛林中,清朝廷所赐“圣旨”二字石刻于2005年左右被盗。此牌坊为莆田仅存的唯一一座旌表节孝牌坊。
文兴社(社方),这地方是唐代?溪陈最早的厅堂,这里出了一位唐代的员外,名字叫陈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