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了不起的盖茨比歌曲)

时间:2023-04-17 浏览:14 分类:娱乐资讯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要求进城后,尼克突然和盖茨比谈到了黛西的声音:

“她的声音里带着轻浮’,我说,“它里面充满着一种……”我一下子找不到一个适当的词。

“她的声音里充满着钱币的叮当声”,他突然说。

盖茨比突然说出的这一句“她的声音里充满着钱币的叮当声”,从一个侧面得出结论:黛西是一个拜金女郎。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一方面大肆铺陈财富、权力的魔力,宣扬金钱对人物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却隐去了盖茨比作为“私酒贩子”的发家史。盖茨比发家、暴富的历史,不足为外人道。

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书中那些炫富的描写里,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对拜金女郎,对金钱和财富的态度:

一、金钱并不罪恶,那些不懂得运用金钱的人才可恶。菲茨杰拉德既不打算批判金钱,也不打算批判那个附着于金钱之上的虽然庸俗但足够“博大”的梦。

反而,拥有金钱和财富之后的盖茨比,得到了菲茨杰拉德的认同。所以,是不是我们可以想象,菲茨杰拉德并不是反对金钱,厌恶金钱的,相反,他认为,拥有金钱的人,要让金钱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乔丹告诉尼克:“盖茨比买下那所房子,不就能和黛西隔湾相望了吗?”

尼克马上觉得盖茨比“从他那毫无目的追求华丽排场的迷津中一下子摆脱出来,盖茨比在我的面前便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暴发户盖茨比,从此在尼克心中熠熠生辉。

盖茨比遥望绿灯

这个意义上来说,尼克的想法,就是菲茨杰拉德对待财富的看法。很显然,菲茨杰拉德没有批判金钱,也没有批判那个附着于金钱之上的虽然庸俗但足够“博大”的梦。他只是通过这个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享乐主义至上的时代,为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吹响了悲鸣的前奏号角。

二、菲茨杰拉德通过描写这些绮丽奢靡的梦,展现了金钱的万千活力。他要讴歌盖茨比在金钱上的“想象力”,并且向这种“想象力”抒情。

小说中关于那些豪宅、那些派对的描写,整整占了一章,是全书的九分之一。可以说炫富,是菲茨杰拉德在描写盖茨比对黛西的爱之外,最重要的一个主题。

黛西的家

书中写汤姆和黛西的家,“比我所想象的还要富丽堂皇”:

它高高耸立,俯视着海湾。草坪从海岸边起始,到房屋的门前有四分之一英里长,其间它越过了日晷、铺砖的便道和鲜花盛开的花园——最后当它抵达屋前时,又以鲜绿的藤蔓沿着墙壁攀缘上去,好像是它一路疾跑的动力使它一下子腾跃而起。别墅的正面有已拍法国式的落地长窗,正映着太阳发出金色的光亮,窗户打开着,迎进夜晚的习习凉风。

而盖茨比的派对,菲茨杰拉德花费了一章的篇幅来描写这个派对的奢华,那是一副这样的景象:

……传出的乐声彻夜不息。男男女女们像飞蛾似的在盖茨比蓝色的花园里飘来荡去;在星空下边喝着香槟酒边窃窃私语。

……每隔顶多两个星期,就有一帮包办酒席的人带来几百英尺长的篷布,和最易把盖茨比的整个巨大的花园装点成一棵圣诞树的彩灯。……

……晚上七点钟的时候,乐队来了。当然绝不是那种简单的五人小乐队,而是一个各种乐器应有尽有的剧院式乐队,有双簧管、长号、萨克斯管、大小提琴、短号和短笛,还有高低音的乐鼓等。……

盖茨比的狂欢派对

看得出,菲茨杰拉德描写派对,不仅程序、细节周全,人物、气韵生动,而且,派对上的乐队和水果,太阳和灯光一样,既是那个时代的“物质”,也是那个时代的“主人”,就像豪宅外的“草坪”,是自己“抵达屋前”的;“落地长窗”“发出金色的光亮迎进夜晚的习习凉风。”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物质世界,被赋予了活力,有了激情,不用人动手,就拥有了自主的力量和主动性,爆发出勃勃的生机。

三、纸醉金迷的浮梦中,盖茨比跟我们不一样的是,他其实听到了梦想破灭的声音,但是他带着巨大的幻梦“逆水行舟”,几乎赶到了破灭前的那一刻。凭着他无与伦比的追赶,他也拯救了飞速堕入时间悬崖的“那一刻”。

在中外小说史上,无数的作家写过拜金主义人物,用以抨击灵魂空虚、生活无聊的人物,比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张爱玲笔下的《金锁记》。再比如巴尔扎克作品中,放高利贷的高布赛克,著名的暴发户葛朗台,都是极度拜金,只对金钱动情的人,高布赛克认为金钱代表了人间一切力量,葛朗台最大的幸福就是独自把玩金币。

黛西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用的最多的形容词是“黄色”、“金色”和“金黄”。太阳,鸡尾酒会,酒会上的姑娘,罗尔斯-罗伊斯车,还有黛西,他们都是黄色的,或者“黄金一般”。

菲茨杰拉德,用十七岁的年龄去感觉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也因此,他眼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十七岁的激情,也充满了天真的梦想。这一方面源于贫穷,一方面源于年龄。

十七岁的穷小子,对富家千金当然应该没有抵抗力;十七岁的穷小子,当然认为金钱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人做成功一切事情。

年轻的盖茨比,在和18岁的黛西约会时:

盖茨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财富所能赐予青春的魅力和它所能持有的神秘,感受到了锦衣靓饰的清新怡人,意识到像银子似的发着熠熠光彩的黛西,安然倨傲于穷苦人为生存所做的拼死斗争之上。

骨子里,他始终都是那个淳朴的十七岁乡下男孩,那个来自明尼苏达圣保罗的男孩。盖茨比对财富和权力的目眩神迷、对怠慢冷漠的敏感,甚至对一个浪漫女孩所抛洒的绝对浪漫爱情的渴求,都表现出菲茨杰拉德对一个乡下人而言的重大意义和执着不懈。

四、“爵士时代”也好,“迷惘的时代”也好,因为菲茨杰拉德对永恒还保有那种骨子里的向往,《了不起的盖茨比》才在今天依然显示出青春性。

1919一战结束到1929大萧条,这十年间,有人说是“喧嚣的年代”,有的称为“爵士时代”,年轻的文化英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心怀叛离,小鹿乱撞,同时却又辨析不了“传统”或“清教”,他们左冲右突地生活,用更多的杜松子酒来批评酒,用更多的欲望来批评欲望,他们挥金如土又满怀讥嘲。

奢华的生活

汤姆?布坎恩说这个世界是他们创造的:“是我们创造了迄今构成文明的一切事物——哦,譬如说科学、艺术等等。”还气急败坏地表示,“文明正在走向毁灭”。

汤姆和黛西——他们在毁掉了东西和生命之后,便又缩回到他们金钱财富中去过起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者是缩回到能让他们共同消遣而永不分离的那些东西中去,让别人来收拾由他们所造成的混乱……

从头到尾,他们其实破坏了世界,什么都没有创造。汤姆?布坎恩一直在各种炫耀,但他并不具有真正的炫富能力。

在《菲茨杰拉德的美丽新世界》一文中,福塞尔将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情节与美国新大陆的历史类比,认为两者具有一些共同点:都有“追寻”和 “诱引”两大特征,前者指对浪漫奇迹的索求;后者是指这一过程的物化。

福塞尔说,这个追寻的过程可以用“对幸福的追求”来形容,菲茨杰拉德从创作伊始就瓦解着工业化美国的梦想,他的“追求具有普遍诱惑,却被永久诅咒”。

菲茨杰拉德,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来书写这种对财富的欲望,是那个时代的呼声,是发自内心的追寻,正如海明威所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赛事”,“这样一出好戏,我可不能袖手旁观”。

参考资料:《菲茨杰拉德的美丽新世界》作者:保罗·福塞尔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

《了不起的盖茨比》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著 王晋华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