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各家品牌都试图抢占用户的有限注意力,然而当下用户的视觉、听觉都被极大程度地分散,品牌要怎么样才能够占领用户心智呢?也许,内容创意将为品牌建立有效壁垒。本篇文章里,作者阐述了渗透式创意的打造策略,一起来看一下。
品牌是什么?
就此问题我都感觉有些老套,更别说市面的答案,这里不做展开;从当下层面我看来
在《华与华方法》这本书中,华杉将传播定义为
一方面是产品诸多内在元素宣传的组合,另一方面是占领用户心智最重要的部分;按照市面主流形式,
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吸引消费者关注呢?比如:争议性的话题、幽默搞笑、新闻、触动内心被治愈的情感等,似乎这些并不能直接被品牌所用,怎么办?
以前品牌只需简单通过趣味内容传播吸引用户关注,随着互联网渠道变得多元化,现在要基于人群结合各维度特点设计「传播手法」,那么创意行业也就随着时代需要应运而生。
人们通过视觉得到新梗时,会产生某种新奇感觉,这种体验与细胞的刺激,完成全新的神经元组合,加深大脑对形象的认知。
不夸张地说,在起床、刷牙、甚至聚餐等各种场景下,我脑袋里面每天可以想出几十个创意来;很多人觉得它很难,需要找灵感依靠想象力,其实并不是。
先了解下它:
维基百科对其定义为
我认为非常复杂,当下最能表达它的为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的理解,
这里的旧元素是什么?
人人可以想到玫瑰,但很少能从脑袋里蹦出“玫瑰”与“冰淇淋”组合,所以创意的本身取决负责人选取什么类型的素材进行组装。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让张艺谋的职业生涯中留下”黑色八分钟”,策划的作品被大众批判「老旧」。
从雅典回来他本不想再做开幕式,可耐不住领导的鼓励,通过竞标,如愿以偿得到再次得到机会。
团队各种风暴,最后打造的
《2008年开幕式击缶而歌》
在结束后采访中,他透露整个环节,分别采用秦汉的缶、刀削面击鼓手法与LED进行创新组合,才形成完美的作品。
由此看出,在重组前需要将生活中各种物品、表演进行逐步拆解。
解构越彻底组合的越有创意;这与1965年法国科学家Franis Jacob说过的
所以,从根源上看,
在网络上流行着一段摄影大师约瑟夫·寇德卡的金句,如果你总是停留在一个地方,人们就会把你放在一个笼子里,渐渐地希望你不要出发,很明显「破我执」很重要。
你或许会想到创新思维对不对?但对于创意本身而言,
是什么促使李白写诗、莎士比亚写剧本?
这一切源于他们内在寻找到的一个适当的问题;简单的题目创造出浅显的挑战,复杂而具有深度促使创作者寻找更深的解答。
如同,冬奥会张艺谋谈开幕式主题「我们」,他认为2008年与2022年不同在于
《2022年冬奥会》
很明显,对为什么要出发的理解直接决定题目的形式;作家安东尼·杰也曾提出,
这说明,题目的解答在“出题目的”思维程度之上,也就是要站得更高才可挖掘根源所在;市面很多做创意的人像疯子一样不停地在寻找idea、爆梗、其实根本没搞懂题目。
正如美国著名文学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临终前躺在病床上,弟子语中玄机的问
创意正是如此,心中有很多成型的花样,其实并不能给品牌带来有效的传播;我把提炼问题的方法汇总了下,有两个方面:
若你是品牌方需求者,这些基础应该非常清楚。
写brief中最好明确本次的目标,
除此外使命、
针对延伸性思考是创意策划者应该洞察的,我一般先从“情绪”挖掘;如:
网约车每年都会拍摄许多宣传片,很多站在司机或乘客角度出发,虽然故事能某种情绪共鸣,可为什么一段时间后就被忘记呢?
一个重要原因:
背后欲望、意义都是深度问题没有被重点挖掘,这如同贾樟柯用iPhone XS 拍摄的《一个桶》,张大鹏导演的《啥是佩奇》,能具备渗透式传播,意义是锦上添花。
不过,这些延伸性思考只能帮助我们明确具体导向,打开大脑活跃细胞,
何为灵感?它是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
日本设计师加藤昌治《创意的利器—意识》中提出的“溯源”概念,我认为非常有用;分为四项习惯:
你可以把它当方法论,它也是众多设计师常使用的招数。
它也许是篇文章、图片或某个TVC,觉得不错收藏下来;目的是通过别人复杂的作品找出“灵感”的所有脉络,包括组合的元素。
有时候我们知道某些知识或事物之间的联系,但需要灵感时却无法调动,这是种正常现象,比如:
所有人都知道战争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但创作时却想不起来这样的事实如何有趣的表达,也无法将其作为项目主题,
像杜蕾斯的海报为什么每次都能出圈?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找事件和商品的关系;挖掘的方法有两个步骤:
首先尝试通过某个作品里面能捕捉的旧元素,如“情人节、鲜花、礼物、约会”,然后从明知道的“我想起”中搜索它相关的一切,这是基础联想法。
法国著名理论学家朱丽亚·克丽斯特瓦于1969年在《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一书中提出:
由此,我认为新事物的挖掘同等“行文”的构成,它并非表面看到的那样,
当然它不代表瞎想,是有规律的根据看到的物品,结合特点进行抽象联想,我一般遵循两步走:
头疼发热去医院,医生常用“询问”的方法得出哪里不舒服,然后对症下药。
浮想也是同样,假设现在要做一个关于职场的招聘的TVC,该如何找到用户的根本需求呢?
举个例子:
上班没意思、为什么?除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外,随着年龄增长觉得工资不能满足日常开支娱乐,或者在某公司一直得不到发展,最终造成想跳槽的想法。
聚焦目标,把所有不同场景下问题全部罗列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最后发现会得到“知识树”一样的结构,
我也把它称为「质疑尝试」的训练,放在工作场景同样受用,如:方案A和B哪个好,
延伸一下,
比如:
以前某次跟领导见一位摄影客户,对方问什么是编程?我用专业术语讲半天对方也没明白,领导运用“摄影拍摄图片的构成”巧妙比喻,对方豁然开朗,效果非常好。
除此,寻找灵感的方法还有很多;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著名的诗《忽必烈》是在服用鸦片后做梦想到的,醒来之后赶忙写下来。
这里并不建议你采用极端的方法寻找灵感,
简单而言,灵感可以通过“捕捉、挖掘、浮想”三步骤进行训练,绝多数人也经常使用此方法,
如:
并非随便组合,而是有内在逻辑所在。
我把它用一句话总结为
什么样的组合会让人感到惊讶?市面常用手段有四种:
从另一个角度看,西红柿炒鸡蛋、番茄蛋汤、土豆丝炒茄丝、土豆丁焖茄丁这种主食材完全相同,使用不同料理的搭配组合均属于“同形异构”。
确认业务目标范围给定规划食材,交互框架与模式的选用,相对处理食材的基本刀工;五味调和,相对具体设计过程,菜品色香味呈现就是转化率的结果。
近些年大品牌过节海报设计使用此风格进行外延数不胜数,如:
每年京东、天猫双11大促,不同主场馆总能看到猫头使用各种元素调和,组成超级平台的最强视觉锤。
直白点说,
《天猫沙宣双11海报创意》
针对幽默严肃的混搭,2020年老乡鸡200元TVC战略发布会算是打出圈层,堪称活生生的案例;
我们能得到哪些启发呢?
想到战略场景,惯性思维会把它归类在“严肃、核心高管、高大上的办公室、严谨”等词汇中;
与此相对,尽可能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或截然相反的事物,以合理的方式组合的还有
以“此物喻彼物”称为比喻法,通常要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但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效果。
从宣传片拍摄角度,比喻法是近些年泰国、印度本土广告的风格,习惯实行
如同“减肥胶囊广告”:
他们能把消化食物的过程比作开车从某地到另一个地方的两端,从胃部经过附带油脂过多的车辆必须被拦截下来;
从海报设计角度,比如数字6和9。
有些海报把6和9进行重合设计,露头露尾展现的符号多个组合像早些年央视节目「大风车」的LOGO,亦基于此设计演化的还有许多,不一而论。
该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人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国外一则马桶创意》
黑格尔说:
这句话在1999年央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案例运用情感诉求表达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整个广告中没有一语击中,一鸣惊人,而是一以贯之、以小见大呈现出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经典课文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我被困在悬崖之上,在父亲的鼓励下坚持迈出几步逃离困境,来说明未来遇到困难不要总试图想着放弃。
iPhone的官方体验店、中国贵州的明镜台、法国·科尼亚克经典建筑Martell展厅均是以小见大。
极简的LOGO设计搭配大场景突出格局与审美的不同,来映射出品牌的「大致极简」。
一言撇之,产品不同,一套元素组合打天下自然也行不通;四种方法至少能解决轻量级品牌对创意的需求。
四、痛点启发回过头来思考下,什么是好的创意?
有关具体的好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利雷特;但这并不阻碍去探寻它的标准,以下三点我认为是作为策划人基础应该遵守的。
1. 符合品牌策略先说对不对再说好不好;创意要on brief,这是基本评价标准,
上述中站在甲方角度我说过brief五要素,一个品牌,产品希望消费者通过传播创意记住品牌的哪些信息非常重要。
是好吃、好玩、好看、情怀、USP、人文关怀、公益属性还是跟明星有关?它要提倡哪种价值观、使用何种媒体矩阵、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街……
这也都是一个职业策划人应该拥有的视角,当把目的写出来贴在看得见的地方,然后再让脑洞飞起,这时脑回路不论把思维带到哪里,最终都会回到想要去的地方。
2. 简洁有反差感不论挖掘灵感的过程有多苦不堪言,最后一句话能描绘出所有闪光点的创意才是好创意,这是我认为的第二个标准。
现在大家的共识是“消费者注意力不断分散”,
比如,把高端合唱团与生活题材的广场舞大妈结合;把平时网友抒发感慨的音乐评论做成海报铺满地铁。
把奢华的香水与韭菜盒子、甚至麦当劳肯德基的烧烤味结合起来、把脱发和房东连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由此,反差的本质结合主题往往出现的TVC更引发传播、众人思考,也许不需要品牌给出答案;你可以给出积极的暗示,也可以将隐藏问答通过媒介留给大众……
3. 赋能意义属性曾经我经过7年甲方品牌的锤炼,知道对创意人来说各种“工具人”的标签时刻植入情绪上,
对于广告的认知,我觉得它应该属于社会心理学、哲学方面,为什么这么说?
所以,创意是完成“信仰”的必要手段,是心灵的捕捉对生活的诠释;尽管表现形式多变,但核心还是围绕品牌用户出发。
由此看出,很多创意人本身的误解在于弄错了
当学会转化视角忘记自我时,也许才会关注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到一条TVC的意义所在。
总结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形容做创意再好不过,
王智远,:王智远,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