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附文是什么意思(木兰诗的结尾附文有什么作用)

时间:2023-04-17 浏览:17 分类:娱乐资讯

早就想写篇文章,文章题目是《中国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就是懒,天天忙完有点空就去打星际争霸、CS,或者看看电影。

今天看了郑渊洁写的《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是异曲同工,英雄所见略同,还有相见恨晚什么什么的。顿时一石激起我千层浪,感慨万千,不得不一吐为快。

-

“学习”就像马拉松,但是比马拉松要漫长得多。

马拉松也就区区的几个小时,而学习可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事。所以起跑线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其实恰恰相反,起跑线可能很不重要。

看到很多文章里面提到,中国的孩子到了美国,个个都是美国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天才,因为中国3年级的孩子能够随口说出美国6年级的题目的答案,连笔纸都不拿,计算器都不用。

如此比较,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可要领先美国孩子数年。可惜,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美国孩子笑到了最后。

反观咱们的孩子,不仅难以笑到最后,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不带着血海深仇的悲壮表情,遗憾的是他们脸上也没有带着领先美国孩子数年的民族自豪感。 -

跑赢马拉松是一回事,在考虑怎么样跑赢这个事前,我想父母们应该先解决一件更重要的事:

那就是怎么样让孩子愿意去跑——这个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 -

跑马拉松的都是成年人,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都会理性地为了自己的目的去跑。可是,“学习”这个“超级马拉松”对于孩子来说就不好理解了。

当然,父母们这时都会拿出标准答案来回答:为了考上好大学、为了有个好工作、为了出国留学、为了当科学家,为了当官等等。

这些标准答案无一不是为了孩子,当然这也是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可惜孩子们并不领情 -

我们的孩子,小学就领先人家仅几百年文明的美帝不只一点点,为什么到了中学、到了大学、参加工作进入社会就无法领先了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个超级马拉松,孩子跑不动了,甚至不愿意跑了。

在小学时,孩子还小,打你打不过,骂你骂不赢,慑于父母的“淫威”。没办法,先委曲求全,当个缩头乌龟,要学就学吧,要背就背吧,实在被统治阶级压迫得太狠,大不了回个嘴,流个眼泪什么的。

但孩子总是要长大的,到了14、5岁,要么就习惯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从乐观开朗的天性变成了内向麻木的双重性格;要么就是积怨成疾、日积月累、官逼民反,变成了与父母格格不入的冤家。

前者沉默寡言,面无表情、双眼呆滞、行为木讷,对学习不置可否,看似爱学,实则冷漠;后者情绪激动,容易暴怒,顶嘴吵架是家常便饭,动不动与父母来个吹鼻子瞪眼睛,时不时上演离家出走,最后弄得形同陌路,势如水火。 -

这些,我想都不是父母们所愿意看到的吧。其实,这些恰恰都是我们大多数父母所努力的结果,只是在孩子长大前,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

好吧,啰嗦了这么多,我们还是研究下怎么样让孩子愿意跑这个破马拉松吧。 -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在老鼠的大脑植入一个电极,对准它的快乐中枢,然后教会小老鼠通过踩控制杠来控制放电,微弱的电击让小老鼠能够产生快感。

结果发现,如果把老鼠放进迷宫中,它很快就能学会跑往施加电刺激的通道,甚至为此抛弃食物。即便是在老鼠和电刺激之间放上各种各样的障碍物,老鼠还是历经千辛万苦也要跑向电刺激。一只老鼠即使被饿了10天也不去享受食物,却愿意克服重重困难,冲过去接受电刺激。 -

科学家教会老鼠自己踩控制杠施加电刺激后,老鼠不分昼夜,废寝忘食,一刻不停地踩控制杠,每小时可达万次之多。除非实验人员关闭电流,否则老鼠将忘掉所有的一切,一直自我刺激下去,直到精疲力竭昏厥为止。 --

老鼠通过刺激自己的内侧前脑束,找到了一种无上的、绝不厌倦、永无满足的快乐。

并非只有老鼠的大脑才有这样的“快乐中枢”。生物学家们对鱼、鸟、猫、狗、兔子、猴子、海豚等多种生物做了类似的实验,都获得了类似的结果,人也不例外。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图兰大学精神病专家希斯做了一个试验,按现在的伦理标准这个试验很成问题,不太可能还会有人去重复。

他往精神病和精神障碍患者的大脑中植入电极,希望通过刺激其快乐中枢使他们痊愈。如果把电极按钮交给患者,他们会反复按它,有时能连续按上上千次。个别患者在装上这个由他们自己控制的装置之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

其实,从追求快乐的角度上来说,小孩和小老鼠没有多少区别。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为了看个动画片,或者手中的玩具而拒绝吃饭。 -

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知道,

要让孩子愿意去学习,就是尽可能的让他们快乐的学习,也就是让他们在在头脑里形成条件反射:想到学习就产生快乐

很多家长会说,学习就是痛苦的,只有坚持,不断地坚持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没错,对于大部分人,学习是痛苦的,但是,你知不知道,对于很多学霸来说,学习是快乐的。

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就能让孩子克服枯燥坚持学习,就更有可能让他成为学霸。

要让孩子快乐,最简单并且节省成本的方法就是表扬和鼓励。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听到的是赞美的语言,慢慢就会在他们拿起笔纸的时候,条件反射地在大脑里产生快乐的感觉。

-

说到这里,很多父母亲肯定按捺不住了:什么狗屁啊!孩子作业不会做,这也不懂,那也不会,上课开小差,回来睁眼瞎,还能表扬鼓励吗?不骂个狗血淋头,他能吸取教训?!

-

呵呵,其实大家说得也对。好像自家的孩子总是比别人笨,好多题目都不会做,考试就应该100分,为什么老是有几个题目错误,不是98就是99。那好,又做个比喻。

父亲想把孩子培养成武林高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却发现10岁的孩子老是举不起那50斤的大刀,于是非常气愤,大骂:刀都举不起,怎么能够舞得风生水起!

但是,为什么要让他现在就举起那把大刀呢?他现在才10岁,他长大后自然就举得起了。

我的意思大家应该都懂了。以中国孩子的智商,小学的课程即便是现在不强行要求,慢慢长大后他们自己也就理解了,哪里需要现在就绞尽脑汁填鸭式的教育,把自己搞得个气急败坏。但是,又有问题了。课本上的知识就写在那里,不是应该马上就要掌握的吗?!

恩,那我们就继续探讨下课本上的知识。

看到一篇文章说到,一个3年级的中国小孩,随父母移民到了美国。美国老师一天遇到孩子家长,对家长说:孩子学的数学知识已经够多了,一直到中学都不需要学习了。

我没出过国,更没留过学,对美国的一切也都是道听途说。但是通过这个小事至少了解到,美国小学数学知识比我们可要少得多。

我不知道我们中国小学的课程经过了哪些部门专家什么样的研究探讨,里面的知识量究竟是按什么标准来制定的。

就我个人片面的理解来看,应该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匮乏,为了相对公平地按“脑”分配教育资源,于是就早早地将孩子分个三六九等,从小学起就开始以培养天才的标准来教育孩子,因为如果知识量少了,个个都考100分,难以区分,所以只有加大知识量,考试也都殚思极虑地将题目出得光怪陆离,让个别人才出类拔萃,分配更好的教育资源。

但是,我们要知道,大脑的发育是有规律的。很多知识孩子学不进去,不是他智商低,而是他的发育程度还没有到那一步!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

小学的书本知识量太多了,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太大了,暂时不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了,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我们需要松松绑。

那么,就我个人的意见来看,

小学,特别是前三年,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建立快乐的条件反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心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快乐地学习应该更加重要。大可不必因为一些题目不会做,一些生字写不来就大动干戈,有技巧地听之任之,可能效果会更好。

当然,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一个单独的个体很难与环境抗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郑渊洁那样,自己小学没毕业,让儿子也从小就离开学校,自己编课本在家教育。

所以,至少在知识教育中,学校、老师起了绝对关键的作用。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的喜爱,也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一个朋友给我吐槽,他的小孩在一所重点小学读书,2年级。每天作业多得不得了,回家就光做作业,2、3个小时做不完,很多题目做不来,日记也写不好。我那朋友脾气很好,但是也经常忍不住要责骂几声。

我听了头皮发麻,大呼庆幸,如果我那孩子的老师布置这么多的作业,我可真不知要与老师怎么样沟通了。

我小孩就在家附近的学校,我与老师有过接触,感觉不错,应该会人性化的关心小孩。每天布置的作业也很少,2年级,经常10几20分钟就能够做好。做完作业我就让小孩下去和同学、朋友们去玩,玩好了回来吃饭,吃完饭了又去玩。

有次,她下去后不到10分钟,就闷闷不乐地回来了。我很奇怪,问她怎么就回来了。她说:没找到玩伴。我突然想到了什么,哈哈大笑起来,对她说:明天就要考试了,同学们都在家复习,家长不准出门了,你也是不是该好好复习下。然后又对她说,不过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想复习就自己看看童话书,或者到开心农场种种菜吧。

好了,为了不误人子弟,影响中华民族的前途,我还是要跟大家坦白,我不是什么教育学专家,对于教育没有什么贡献更没有什么造诣,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虚构。

只是因为看到中国的孩子在与日本孩子较量时差距太远,很是肌肉颤抖,头皮发麻。加上中国教育产业日益发展得如火如荼,中国孩子日益生活的水深火热,不免感慨得涕零。

肯定会有人说:你看你吹得个吐沫横飞,那我倒要看看你的小孩会教育得怎么样。

当然,我自己是有个7岁的可爱的小女儿。我做梦都希望她能够出类拔萃,涅槃成凤,最好读个博士、硕士,混个牛津、清华。毕业后找个年薪几十万上百万并且是美元最好是欧元的好工作,或者自己开个公司,很快就上市,几年就上福布斯。。。。。。

但是,这一切都只是我个人的美好愿望,我的任何愿望都不能够成为剥夺她快乐的借口。也许,在我的努力下,她最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但是只要她由衷地快乐着,我也会为她快乐。

因本人文化水平有限,文中成语不免滥竽充数、张冠李戴,敬请见谅。

附文:《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END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