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的北京城,一如既往秋高气爽,温暖的阳光撒向大地,却怎么也无法驱散萦绕在某一间病房中的寒冷与悲恸。病入膏肓的年迈老人躺在病床上,早已陷入弥留之际。
他挣扎着抓住妻子的手,口齿模糊虚弱地叮嘱:
话未说完,老人便永远闭上了双眼。泪水从妻子的脸颊悄然滑落,她拉着丈夫渐渐冰冷的手,向他保证:
料理完丈夫的后事,这位夫人果然默默整理了丈夫生前所有稿费,交给了国家。这位心怀大义的老人,
01,平凡世界的不平凡者:他是一名出色的中共组织成员
1908年,周立波出生在湖南益阳一户寻常中农家庭。他原本名叫周绍仪,立波是他的笔名,取自英语单词“自由”的谐音,寓意他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热情和决心。
1921年,成绩优异的周立波考入县立小学;3年后,又进入长沙市立中学读书。但好景不长,“马日事变”的爆发,使周立波所在学校停课,
彼时,革命思想浪潮席卷中华大地,
1928年,周立波为避反革命分子谋害,背井离乡赶赴上海。次年秋天,他考入江湾劳动大学,成为经济系学生。
可因为他屡次违抗校方规定,参加革命活动,引来校方不满,
4个月后,他再一次冒着寒冷回到上海,同好友周扬一起翻译苏联小说及论文。1931年秋,周立波在同学的帮助下,进入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次年,他因参加工人罢工,张贴罢工宣言而被工头送入监狱。月余,
1934年,周立波获保释出狱。同年,他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开始踏上一条以笔诛敌、以文支持革命事业的道路。
1935年,周立波如愿加入中共组织,担任左联秘密会刊的编辑工作,与王淑明等人经营《每周文学》。
3入上海,屡受磨难,
02,冲在前线的战地记者:他不畏生死坚持与战士们同行
在沪期间,周立波长期自学英文,翻译大量国外文学及理论作品,慢慢从前人思想中找到自己的“那条路”,为日后创造文学埋下一道有利伏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路过西安,他收到中共领导指示,陪同来自美国的女记者史沫特莱千里迢迢赶赴山西八路军总部,开启他将近10年的新闻工作者生涯。
在前线,周立波跟着史沫特莱采访了朱德、彭德怀和任弼时,
史沫特莱
同年年底,他再度以翻译身份陪同美国上尉伊凡斯·卡尔逊走访晋察冀大部分地区,路程超2千5百里,
1938年,周立波重回八路军总部,又和朱德见了一面。随后,他接受中共组织安排,至汉口从事写作,整理先前战地报告作品,汇集成册,
月余后,周立波陪同苏联记者深入国民党司令部和新四军皖南军部;11月他调任八路军办事处,至周总理手下工作,并听从总理指派,
廖沫沙
那段时日非常艰辛,周立波一面当编辑,整理文稿;一面做记者,四处收集各种采访稿件。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把自己年幼的儿子送到孤儿院寄养。幸而他的辛苦未白费,
期间,周立波抽空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深入湘西地区,切身实地了解和调查湘西抗日运动及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完成《湘西行》、《雾里的湘西》等作品。
1939年,周总理派遣周立波至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
鲁迅
那时的鲁艺学校资料十分匮乏,教学环境又简陋,但周立波却凭着一股强大心劲儿,硬是把鲁迅的《阿Q正传》及《红楼梦》讲授完成,又讲述了高尔基、普希金、果戈里等苏俄及欧洲重要作家作品,
譬如在说到莫泊桑《羊脂球》时,周立波是这么分析的:“人生并非抄录,一定要有选择地裁剪,因为‘实际的不是真实的’;我们要表现生活本来模样,也要表现按照生活理应成为的样子和将要成为样子,要改造人类灵魂境界。”
如此颇具革命文艺的观点和思想,似乎为人们勾勒出一个属于周立波的清晰形象:他的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能吸纳其他艺术手法的创作理念与方法。
1941年,周立波加入“草叶社”,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同年,周立波又以自己在监狱的经历为素材,
3年后,周立波调任《解放日报》社不久,主动请缨跟随359旅南下到湘粤赣建立抗日根据地。他的到来,获得该旅首长王震等人热烈欢迎。途中,周立波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突破敌军重重包围,
他拒绝了战士们的特殊照顾,和他们一样扛着背包徒步前进。为了不掉队,他一边手撑拐杖,强忍脚底水泡磨破带来的痛楚,一边请求前面的同志在背包上缝制一片白色布条,
夜晚露营,别的战士都休息了,唯有周立波仍旧挑灯忙碌,记录行军和作战事宜。王首道称赞周立波:
王首道
1945年抗战结束,周立波返回湖北,担任中原及七七两家报社副社长。1946年,他至汉口担任翻译及记者工作。
同年转调《民声报》副社长。期间,
这一段特殊经历带给周立波极大触动,令他的人生出现巨大转折。1948年,周立波的首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面世,
03,深入山村的乡土作者:他用余生描绘大爱无疆的壮举
解放前,
有一回,周立波收获600块大洋的稿费,除却补贴刊物费用及寄回老家赡养父母的20块外,其余尽数公开摆放在桌面上,任由缺钱的朋友自行拿取。
新中国成立后,
某一次,到邮局邮寄信件的周立波偶遇大雨,为了不让八成新的布鞋被雨水泡坏,他竟脱鞋赤脚赶路,丝毫不顾自己干部身份,让人诧异佩服不已。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1955年,周立波放弃城市安稳生活,回到故土益阳挂职体验农村劳作。他和农民同吃同住,
农闲时,周立波会到农家串门,与老人、妇女聊过去、说家常,听农户吵架,把农民当亲人,津津有味记录最真实的农村景象。
创作《山乡巨变》时,他和作品角色原型邓益亭交往甚深。得知其患有严重风湿病后,周立波特意自北京给他带回虎骨酒。邓家饲养的猪病死,周立波专门买了小猪安慰邓益亭妻子。
益阳山村有两户困难农户,周立波每月都会给两位老人寄去5元生活费,无间断赡养他们。
特殊期间,周立波受不公平待。1975年周立波患病,得以脱离“牢笼”回首都治病。1976年10月,听闻“曙光降临”的他,
1977年,周立波恢复名誉。1978年,他因癌症入院治疗,湖南文联同志专程探望他。周立波拿出一份名单和3千块钱,
周立波说:
文/史海观复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