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怎么被签约歌手(普通人怎么当上歌手)

时间:2023-04-17 浏览:16 分类:娱乐资讯

我最近看了三位唱片业高管的传记,分别是哥伦比亚的克莱夫戴维斯,索尼音乐的汤米摩托拉,环球的道格莫里斯。

跟其他商业大亨的传记不同,唱片业高管的传记涉及了许多名气巨大的明星,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跳过高管的个人经历,直接去探寻明星的八卦,但几本书看完之后,我没看到什么劲爆的八卦,反而有了某种共鸣,虽然唱片业身处聚光灯之下,能晃晕人的眼睛,但当你细细看清背后的运作机制后,明星的光环会渐渐褪色,感受到的只是“打工人”的艰辛,无论是歌手,还是唱片公司,我们在事业中遇到的困难,他们也一个不落。

首先是明星的打造。明星成名的故事一般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被唱片公司发掘,公司如获至宝,于是赶紧给他录专辑,然后顺利征服群众。

在这个过程中,最梦幻,最被美化的部分就是,仿佛一个歌手只要有才华,就能轻易地让大部分人喜欢,唱片公司只要顺水推舟地把他放在聚光灯下就行了。实际上,那种轻轻松松就被全世界喜欢的明星是极少数,大部分艺人都需要唱片公司的运作才能在市场上收获良好的反响。

因此,即使艺人帮公司赚了大钱,公司也不会认为全部是歌手的功劳,而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结果,某些极端情况下,歌手的专辑即使大卖,也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风光,比如书中有一个案例,某张专辑卖了800万,这个销量是很漂亮的,算是大获成功了,但其实唱片公司投入了4500w的成本,所以专辑其实亏了本。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歌手本人不重要,只是因为这期视频的资料都是唱片公司从自己的角度去叙述的,所以他们肯定会着重讲自己的部分,他们讲的东西不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言归正传,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中,歌手只是其中的一环,歌手的上方,是创作人和制作人,歌手的下方,是市场推广和分销。哪怕是最顶尖的歌手,也要置身于这个链条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光芒。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有两个环节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唱片的销量,电台播放量和唱片店分销商,所以唱片公司都会想办法跟电台DJ和分销商老板搞好关系,还会带着歌手去经销商面前表演,让他们也相信眼前这位歌手是有潜力,这样才会认真帮你铺货和推销。跟分销商和DJ搞好关系也不是送送礼或客客气气就能搞定的,而是有一套完整的工作要做,从事销售行业的人应该会很懂,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除了搞定下游的电台和唱片店,唱片公司还要搞定上游的制作人和创作人,因为制作人都在幕后,我们不认识,所以可能会把他们想象成工具人,但实际上制作人的架子是可以摆得比明星还大的,尤其是唱片公司想推新艺人的时候,会邀请厉害的制作人来制作,这种合作一般非常难促成,因为当红制作人不愿意给没有名气的新人工作,同理还有奥普拉这种级别的节目,也一般不会让小咖上节目,这就需要唱片公司软磨硬泡,软硬皆施才能促成合作,只有公司力捧的新人,才有这种待遇,比如当年的whitney houston和mariah carey.

说回到标题里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歌手火一首歌就消失了,很多时候我们直接把原因归结为运气或者歌手能力不够,这样说也不是不行,但其实把这个现象连根拔起后,会发现下面还牵扯着一堆事情。

正如我前面所说,歌手身处产业链的其中一环,在这条精密的产业链中,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链条转不起来,所以这有时候还真的不能全怪歌手。

air supply乐队发行首张专辑时的经历,就从侧面反应了这个问题。当时担任阿利斯塔唱片总裁的克莱夫看中了air supply的一支单曲,于是签下了他们,并发行了这支单曲,单曲反响特别好。按照常理,这时候就该赶紧选几首歌来凑成一张专辑,趁热打铁发出去,但克莱夫不打算这样做。专辑只有一首热单,当然也能赚钱,也能让歌手出名,但如果专辑能有两首甚至三首热单,那造成的影响力是完全不同量级的,对下张专辑的影响,也是不同量级的。

因为流行乐市场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唱片公司也背负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大公司还稍微能喘口气,小公司就不同了,可能因为推出一首热单而存活下去,也可能因为半年拿不出成绩而直接被市场淘汰。所以很多唱片公司,尤其是小型公司,并不会做太长远的规划,一旦发现一首能赚钱的歌,就会迅速榨干这首歌的利用价值,至于歌手后续的发展,公司并不会考虑太多。但克莱夫不想这样做,他希望自己旗下的歌手都有个健康长远的职业生涯,所以即使首单的热度马上就要过了,他也还是坚持要再找到两首以上的好歌,才肯发行专辑。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想,好歌有那么难找吗?歌手的每张专辑不都是从几百首歌里挑出来的吗?

的确,每个唱片公司,都有自己的歌曲库,但歌曲多也不代表能找到那首最合适的,就好像你的衣柜明明塞满了,但你还是觉得没衣服穿。

而且有时候,就算你找到了一首好歌,创作者也不一定答应给你,这不仅跟歌手的咖位有关,还跟歌手的社交关系有关,所以你会看到有些精明的歌手,会主动发掘优质的创作者和制作人。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sony总裁的一个策略,大概意思就是,歌手的热度是有周期性的,你现在火得不得了,但不要高兴得太早,这也意味着你即将开始走下坡路了。

所以在歌手最火的时候,并不是躺下来享受成功的好时机,反而应该是最忙碌的时候,你要趁着自己的地位还在,迅速吸纳资源,为你之后的专辑做准备,不然等你到了低谷期再想找到好资源,那就没门了。

有时候,歌手的光速陨落也有自己的原因,在这三本唱片业高管的自传中,都很有默契地提到一个现象:歌手在红了一张专辑之后,就开始要“做自己了”,所以每当歌手在大红一张之后,突然神神秘秘地跑来说“我想跟你说个事”时,唱片公司总裁就会立刻警铃大作。

“做自己”的歌手,其实也分为两类,一类其实心里清楚自己做的东西是市场不喜欢的,但还是想完成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时候唱片公司也会表示理解,并约法三章,下一张专辑一定要回归市场。另一类的“做自己”则是纯粹地意见分歧,如果歌手的眼光是对的,那就还好,但如果歌手按照自己想法做出来的专辑扑街了,那唱片公司很可能就放弃ta了。

唱片公司负责人跟歌手产生分歧其实是很常见的事,甚至他们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跟歌手撕逼,这些争议,可大可小,有时候可能就是吵一架,这事也就解决了,但有时候,双方裂痕特别大,甚至会反目成仇,把事情闹到媒体面前,搞成一场罗生门。

在这三本书里,还有一个令我很意外地发现,在我们以往的看法中,歌手的“过气”仿佛是个无解的事情,就像年龄的衰老一样,只能无奈接受。但从唱片公司的视角来看,这些老艺术家依然是才华横溢的,只是他们唱的曲风过时了,而且他们很排斥迎合当下的市场,并认为当下的流行音乐是垃圾,其实只要他们愿意放下自己的身段,重新开始,那还是很有机会翻红的,但从书中展现的案例来看,只有少部分人愿意接受现实,大部分人还是持续地骂骂咧咧直到事业彻底冻结。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唱片公司的总裁其实并不是最高掌权者,他们其实也是“职员”,由总集团聘用,他们需要向集团的董事长汇报工作,所以我们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不仅也要面对,甚至还更严重,比如职场中最高频的问题——你的领导是傻x。

集团的董事长一般是不懂音乐的,甚至他的过往经历跟整个娱乐产业都没关系,所以很多时候,一家唱片公司的灭亡,都是因为董事长胡乱干涉造成的。

比如环球的总裁道格莫里斯,之前在华纳集团工作,他预测到嘻哈音乐的商业价值,所以大量挖掘嘻哈艺人,发行了许多大热单曲,给华纳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因为嘻哈在当时才刚刚崛起,还处于很有争议的阶段,这些单曲虽然赚了很多钱,也遭到了保守人士的抵制,华纳碍于这个争议,把道格莫里斯给炒了,这才导致道格莫里斯加入了环球,并一手把环球扶持为唱片业的霸主。

另外两位唱片公司总裁,克莱夫戴维斯和汤米摩托拉,都曾因为空降的上司看自己不顺眼而被炒过。

当然了,因为传记是从他们本人的视角来叙述,自然看起来过错都是都是别人,至于真相是怎么样,或许我们很难知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