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作品简介怎样写(手工作品简介怎么写)

时间:2023-04-17 浏览:15 分类:娱乐资讯

惟妙惟肖的“面塑“

多姿多彩的麦秆画

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

都源自于田野间的麦子

小麦,是中国人的主要食粮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象征着丰收和财富。它除了可以作为食物给予人们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作为艺术品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可以说是,全身上下都是“宝”!

本期要介绍的深圳非遗项目,是王氏面塑和聂氏麦秆画,它们均以麦子为原材料加工创作而成,是我国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品。

1.王氏面塑

面塑,又叫“面花”“礼馍”“捏面人”。据了解,在古代民间,逢年过节的时候会用面粉做一些“面鱼”“面羊”等蕴含美好祝福的食品用作祭祀。

后来,出现了一批手工艺师傅,将面粉把捏成小人物、小动物放在集市上叫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供人欣赏的民间工艺。

面塑的制作,是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当的颜料,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借助不同的工具,以“捏”“揉”“搓”等技法,制成各种各样的塑像,其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让人爱不释手。

王建林,是深圳非遗之王氏面塑的第四代传承人,从他手里捏出来的面人,不仅颜色鲜亮明媚,保存时间更是得到了延长。

王氏面塑,源自于安徽省固镇县,历经四代传承,作品题材多为传统戏曲、四大名著、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十二生肖,作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深得当地和周边民众的喜爱。

从粗糙的面团到精美的造型,需要历经哪些步骤?这些作品久放不坏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2.聂氏麦秆画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等,其工艺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聂氏麦秆画,是麦秆画流派中的一支,以优质麦秆为原料,经过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古朴端庄、似拙实巧,让人眼前一亮。

在这闪耀的金光背后,有一位不愿向命运低头的“深圳女孩”,她便是聂氏麦秆画第六代传承人——聂亚平,虽坐着轮椅,却走出了非遗传承的“康庄大道”。

追溯其历史,在宋朝天圣年间,河南清丰民间的麦秆画已是十分有名的土特产。聂氏麦秆画便发源于河南清丰,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河南省当地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聂亚平的父亲——聂远征,便是麦秆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聂亚平自幼跟随其父亲研习麦秆画技艺,她的作品风格,天真浪漫、淳朴自然,给人以稚拙、质朴原始美的享受。

2013年,聂亚平克服身体上的困难移居深圳,开办麦秆画培训班,在寻找聂氏麦秆画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的同时,也为残障人士开辟了一条自力更生的新道路。

那么,现如今,聂氏麦秆画在深圳的传承工作开展得如何呢?

小编提醒

● 播出时间:

2022年9月3日晚19:52

● 播出地址:

深圳都市频道/壹深圳手机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