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行走在神州大地,在各个城市,名胜古迹中,在颇有些年头的古寺、古建筑或园林中,总会发现大大小小的水缸,样式美观又精致,往往放在门前,或是庭院中最为显眼的位置。
在古代,不管是平民小宅或是皇宫大院,都会在院中摆上几口水缸。而在紫禁城中,水缸的数量达到308座,可见对庭院布局设计颇为讲究的古代人,对水缸尤为重视。
最容易想见的,或许是它的功能性用处,即古人用水的需求。
其一,是生活用水;家中有井或者离水源较近的人家,水缸用来解决平常洗衣浇花的需求。而没有开井或离水源很远的人家,挑了水倒进水缸免去频繁挑水的麻烦,用来解决全家人的用水需求。
众所周知,古建筑大多采用木制结构,相比现代的水泥建筑,古代的房屋一旦发生火灾,会烧得更快,要想扑灭火势,则需要更加迅速。
尽管古代没有电器,但发生火灾的次数并不少,拿紫禁城来说,就曾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火灾。
公元1420年,朱棣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城,刚刚迁都不久,紫禁城内就发生了特大的火灾,三座宫殿接连被烧;公元1557年,紫禁城内再燃大火,为了扑灭宫中的火灾,动用了3万余人集体灭火,而每一次火灾都会带来巨大损失,据《明史·食货志》中记载:
三殿工兴,采摘诸大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
这还是史书有载的大型火灾,那种火情稍弱的小火,恐怕不计其数了。
要知道,紫禁城发生火灾,有成千上万人可以很快参与到灭火队伍中,而对于民间,一旦发生火灾,其后果会严重好几倍不止。
在明代,杭州曾发生过三次大型火灾,死伤无数,范围之广令人咋舌。
《杭州府志》里记载着,公元1474年,杭州望仙桥附近有一户姓蒋的人家,在某天发生了火灾,火灾爆发之后因为没能及时扑灭,向周围不断地蔓延,最后方圆六七里的人家都受到了殃及。
公元1568年,杭州的湖墅地区燃起大火,最后导致民居两千余户被殃及,烧毁河船四十余人。
《明史》中也有关于火灾的记载,公元1621年杭州起火,“风猛火烈,延烧一十余里”。
所以,作为最大的古建筑群,放有308个水缸,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紫禁城中的水缸相比民间则更为讲究,除了常见的铁缸和青铜缸,还有鎏金缸,并且还有御赐的名字:吉祥缸、太平缸。
紫禁城的水缸,每口重量都在一千公斤以上,据乾隆年间《奏销档》记载,鎏金缸的重量超过1600公斤,在古代皇宫,这些水缸由内务府杂役照看,要防止漏水,结冰,不论冬夏,不论昼夜,时刻保持水缸满水。
风水学中提倡
那么问题来了,在农村,建房依山傍水不是难事,而在城市之中,又如何做到依山傍水呢?
聪明的古人想到了假山和假水,没有山就造一座假山,没有水,就挖水池或水井,再不济,就摆上一个水缸。
水缸的摆放位置,也颇有些门道。
古人建造房子的时候讲究坐北朝南,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南方是火属性,把水缸摆放在屋子的南边儿是水克火,除此之外还有“见水生财”的说法。
一口水缸,既能防患未然,又有诸多吉祥的寓意,院里摆上几座,还能添上几分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