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莫少聪主演的电影(朱珠莫少聪演的电影有什么)

时间:2023-04-17 浏览:15 分类:娱乐资讯

莫少聪、沈嘉柯对话电影《恶灵之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影《恶灵之门》中,恐怖小说家泽田中年生活很圆满,老婆贤淑、儿子乖巧、事业也顺风顺水。泽田因创作了杀人小说名声大噪,妻子周丹和儿子原本守在他身边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然而新搬来的性感神秘的女邻居张静茹意外的闯入了他们的生活打破了这片宁静,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真实与幻像……

对话嘉宾:莫少聪:中国香港著名演员。

1982年,凭借在《武林圣火令》中尹天仇一角获得第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提名。1988年,他因在影片《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中主演太监“来喜”一角入围第2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提名。1992年出演武侠剧《黄飞鸿之Ⅱ男儿当自强》,获得2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喜欢泰国恐怖电影,新片《恶灵之门》正在上映。

沈嘉柯:著名作家、评论家。

16岁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28本文学作品,进入中国各大畅销好书榜。散文随笔和诗作广泛刊载于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重要报纸和知名杂志,入选百余种典藏文集和各类年度最佳文学选本。2014年中国影响力图书书单,2015年当当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榜。喜欢日本推理文学和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已经出版的惊悚心理悬疑小说《平行塔》,被国内外众多媒体报道促进“中国社会推理小说成熟”,正在洽谈电影改编。

主持人:赵晓川

赵晓川:沈嘉柯作为一个写过恐怖小说的作家如何看待莫少聪扮演的这个恐怖小说家的角色?

沈嘉柯:我觉得这部电影折转快,碎片化,信息量大。莫少聪演得很棒,影片中很多大特写,微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其实莫少聪的五官神情很适合表演这种心理恐怖片,以前黄飞鸿中的角色太单纯了,现在眼神中释放的感觉有阅历,只有经历过恐惧的人才能演好恐惧。人最害怕的是自己的内心,鬼其实是人心的镜像。

莫少聪:谢谢沈嘉柯,点评很到位,不愧是作家。

赵晓川:你们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恐怖片?

莫少聪:我喜欢看泰国的恐怖片,泰国建筑受佛教影响深刻,他们的建筑带有多层屋顶以及高耸的塔尖,用木雕、金箔、彩色玻璃等镶嵌装饰,门口多有身着金缕衣的佛像。泰国传统的民居在整体上仍然采用寺庙的重叠式多层屋顶结构,但显得更加朴素简洁,且多位于水上。有的民居建在水上,更增添一种孤独无依感,就算是没有鬼的出现,出现在画面上估计也会让人有牙齿发抖的感觉吧。另外我觉得泰国导演在拍摄恐怖片的时候会运用细节,拍出来的感觉就象是你身边发生的故事。

沈嘉柯:我喜欢看美国的恐怖片,最近在追的一部美剧是《美国恐怖故事》。

赵晓川:有没有想过喜欢恐怖片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沈嘉柯:因为我所在的环境是安全的。看恐怖片或惊悚小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广泛心理需求。故事开始,我们沉浸在可怕的画面情境当中,故事结束之后我们回到了安全的环境。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害怕的东西,平时我们很难去面对,但是看电影看小说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故事里面,感受到相同的恐惧不安反省。作家写作恐怖的小说,也是一种修行,可以更深的认识人性,去表达的共鸣,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不公不幸。

莫少聪:我喜欢看恐怖片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就想看看这部片到底有多恐怖。

赵晓川:《恶灵之门》这样的恐怖片讲述的是心魔,如果你是一部恐怖电影中的主角,如何赢回自己的人生?

沈嘉柯:我的那本小说《平行塔》一方面参考了记者柴静的那篇著名的新闻调查,另外也来自我收集到的真实的案例。那是一个杀人分尸的刑事凶案。我收集的对象来自熟悉的同学等等。原来悲惨恐怖距离我们身边并不遥远。我个人觉得,心理治疗是超越不幸创伤的一种办法,接纳过去,与不幸共处。消化伤害,让自身获得力量,也是一种顽强生活的态度。如果深度了解大部分人的内心,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创伤和阴影。认识到这一点,原来世界上是很多相同的人,读者观众反而会得到慰藉。比如莫少聪演过这样的电影,一定会发现,会带给他和别的电影演出不一样的收获感受。

莫少聪:我一直希望给大家传达正面能量,也许我对自己还有某种期待,希望能演出更好的角色,给大家展现完美的形象,我在意观众的掌声,在意微博上粉丝,害怕变老,害怕失败,害怕观众远离,越害怕得多就越软弱,直到有一天,我拍完了《恶灵之门》这部电影后明白了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当你面对困难的事情和选择,不是绕道或者逃避,而应该直面,这个时候你的缺会变成一种力量,让你强大。

附:专访莫少聪/赵晓川

电影《恶灵之门》是中国这一轮电影繁荣时代以来,莫少聪在中国内地电影观众面前第一次正面亮相,依然帅气,依然有型,依然是大眼炯炯,但眼睛里有一些东西已经不一样。

正如莫少聪的好友张大色在观看完电影后说,“其实这是一部佛教电影。”

“其实我们想借恐怖片的壳,讲一个佛经道理。”莫少聪说。

哪段佛经,我们心怀好奇。

人人都有心理病

世界越来越快,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仓促,我们比从前更加容易获得物质,但获得的越多,我们越难满足,人类活着,贪嗔痴一个都不能少。李慕白对俞秀莲说,抓取在手上,什么都没有,放开了,什么都拥有。《恶灵之门》的主题,本是戏中戏。小说家泽田在社会大众面前是好父亲好丈夫,但却对女邻居动了心,为她意乱情迷。泽田把身边的人都写进自己的小说,结果又发现身边人的被自己的故事情节所影响。

作家给大众讲故事,但作家自身,最容易暗藏心魔。《闪灵》中旅馆内那个中年危机的作家,就是典型。有人为情所困,这是情滞。也有人逐利好财,这是贪滞,还有人痴迷虚荣名誉,是为名滞,贪嗔痴慢疑,造成了有漏皆苦。要想降服心魔,就要做到直面心魔,洞察其本质是什么,而不是自欺欺人给自己假象。

人人皆有心理病,一部电影讲一个故事,也造一面镜子,供我们反观自己的理智与情感,真实与虚伪,光明和黑暗。

喂养心魔,还是抽去心魔的食物,渐渐把心魔装进笼子。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目睹心魔,你是整合破碎的自己,还是继续沉迷美梦。看完电影,答案完全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原本以为此片是一个作家经不住诱惑堕落出轨继而搞得家破人亡的俗套电影,但直到片中周丹母子意外遭遇车祸、泽田誓要找开始张静茹报仇开始,剧情开始反转,之前儿子要吃干脆面、张静茹送餐、吃过的苹果、桌上莫名出现的蛆虫等和真相呼应,原来泽田之前那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他在车祸后不敢面对现实的想象,而看似破坏这一切的张静茹才是愿意为他奉献牺牲的妻子。电影的最后,男主人公被心魔吞噬,彻底走向了黑暗。

这样的结尾,让人倍感压抑,不胜唏嘘,让我不禁想起另外一部《美丽心灵》中的数学家

约翰-福布斯-纳什,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天分克服了精神幻觉,在这世界上,冥冥之中,总有一种东西是值得守候和期待的,那就是人性的光辉和爱,在人性光芒照耀和爱的感召下,残缺变得到整合,腐朽化为神奇。

成为心的主宰

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莫少聪接了这部戏?也很想知道,在接戏之前,莫少聪做了些什么。算一算,他离开公众视线有五年。

莫少聪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搏击俱乐部》,影片的结尾,透明落地窗前,当诺顿轻轻拉起海伦娜的手,面对窗外通天的爆炸烟火,不失幽默的说:“我们相遇的时候,正是我人生最诡异的时刻”,片尾曲适时响起,相信再冷酷的人,此刻也会柔情满怀。

搏击俱乐部的故事,说的就是一个人,由始至终,与自己对战。与另外一个人格搏击。

对于莫少聪来说,这部电影挑战的就是演绎人心。他一直以来的角色,有正面阳光的,也有活泼武侠。但一个演员在演绎恐怖戏的时候,最见功夫。

据说有的演员,出演了这样的电影戏剧,自己都抽离不出来,心理也受到影响。莫少聪凭什么来驾驭这个恐怖片?

“我这五年去学习驾驭心灵了。”莫少聪眨巴着大眼睛说。

他的回答,恰好也是第二个疑问的线索。

“其实演员就像是温室里面的花朵,太娇贵,也太不真实,我这5年学茶道,学书法,去景德镇学做瓷器,会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找回最真实的自己。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只是经历不一样,我的平凡,我的骄傲,我的真实,我的不真实,我想要的伟大,我都可以拿出来给你们分享。”

少聪爱心行动

《维摩诘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真正的净土,不在它方,也并不遥远,就是一颗干干净净的心。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刚刚结束电影《大玩家》拍摄的莫少聪闻讯后,快速筹集和购买了大量御寒衣物、食物等物资,参与玉树抗震救灾行动。此次爱心活动,莫少聪被志愿团体的无私奉献深深打动,返回香港后立即发起“少聪爱心关怀行动”,再次为玉树灾区筹集善款,以期运送更多物资到当地。一个月后,莫少聪携5000公斤食物、3000件保暖内衣、2000件羽绒衣和1000余双鞋前往玉树灾区。

玉树的老人和孩子并不认识莫少聪,他们没有看过《黄飞鸿》,也不知道《最佳女婿》,更不知道曾获多个提名的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每一年为自己送来新文具、新衣物、大米面粉的大眼仔是曾经叱咤香港荧幕的大明星“莫少聪”,对他们来说,他不是明星,他是“阿聪”,他是他们的“高原之子”。

莫少聪希望把爱心行动这条路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演最恐怖的电影,学茶道书法学佛做慈善,这正是人的一体两面,黑暗与光明。

光明所在之处,必然尾随阴影。而阴影覆盖之下,起身,转过来,人心重新回到光亮温暖。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

联络沈嘉柯合作:shenjiake@sina.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