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眼中的迪丽热巴(迪丽热巴可爱俏皮生活照)

时间:2023-04-17 浏览:15 分类:娱乐资讯

迪丽热巴又上热搜啦!

她爬高山登悬坡,一边走一边吸氧,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这是

公益纪录片《远山的呼唤》

中的一幕,

迪丽热巴强忍着高原反应导致的身体不适,走进藏北羌塘探访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的栖息地,体验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跟着野保人员一起捡拾废物垃圾,帮助维护藏区的生态系统,用实际行动为保护地球尽一点点力。

而这已经是热巴为地球发声的第三年了。

就在WWF发起的

#地球一小时#

活动中,她更是呼吁大家参与今天的“熄灯一小时”活动,加入环保行列,多多重视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生物多样性,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在我国有非常多本土特有的物种还不被大众知晓。

但在人类活动的破坏下,它们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可能在大家未知中就灭绝了。

大家都知道长臂猿,但你们听过

海南长臂猿

吗?

它们是海南岛特有物种,也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

目前为止数量仅仅只有35只,珍稀程度不亚于国宝大熊猫。

原本在50年代前,海南长臂猿在海南全岛均有分布,且总数超过2000只。

由于人类社会从工业化以来对动植物的猎杀以及生存环境占领都非常严重,它们喜欢的低地热带雨林不断被开采与破坏,也只能退到海拔较高的山地雨林。

经过20多年的封山育林,他们栖息的自然保护区从曾被过度砍伐的森林有所恢复。

但仍发现有零星偷猎、盗伐现象,有时还会在林中发现猎枪、钳子等捕猎工具,低海拔地区也存在工人进山割松油现象,都对海南长臂猿生存空间造成打扰。

因此,加强人们的动植物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还有另一个灵长类动物,

滇金丝猴

,是云南特有的物种。

它们仅分布在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有“雪山精灵”之称。

由于对滇金丝猴的认识很晚,没有给予及时的保护,

70年代人们大规模猎杀它们取皮毛做交易,多个地区的滇金丝猴数量急剧减少。

而且人类对森林不断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放牧,也严重破坏了它们的栖息环境而导致社群分割,一些弱小群体最后惨遭灭绝。

目前,滇金丝猴

全世界仅存大概3000只

,如不及时保护,危在旦夕。

在鹬科鸟类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物种,叫

勺嘴鹬

它们嘴巴像一把黑色的勺子,极具辨识性,因此有“小勺子”的昵称。

但是自2002年以来,勺嘴鹬赖以生存的近35%的潮间带栖息地被破坏,勺嘴鹬种群数量急速下降,

全球目前仅剩600多只

再加上它们对繁殖地的要求非常苛刻,且自身繁殖率极低,

大概只有210对到228对可繁殖,远少于大熊猫。

不破坏不盗猎,给予它们最原生态的栖息地,这是我们普通大众能做到的对勺嘴鹬最好的保护。

而在四川中西部地区,有一种珍稀濒危鸟类分布窄数量少,

灰胸薮鹛。

2001年,记录分析其

总数量可能只有2500-9999只,被列为【易危】的状态。

它们生性胆小害怕人类,常藏匿在茂密灌丛深处活动与鸣叫,人类的一点靠近与干扰都会影响到其生活。

随着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森林通过伐木和转为农业而被砍伐或退化,让它们的栖息地遭到丧失和破碎,形势不容乐观。

没有利益就没有伤害,大家必须增强动物与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守护濒危物种。

请不要让这些可爱的生物,一个个消失,甚至在未知中灭绝。

而珍稀物种濒危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环境污染”

大部分的环境污染,都是由于人类排放的物质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发生不良变化于是产生对动物、对植物、对人类以及整个地球的危害。

比如在1952年的伦敦,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汇聚到城市上空,黄黑色的浓烟几乎笼罩了整个伦敦。

很长一段时间里,伦敦街上的能见度变得只有几米,空气中弥漫着臭鸡蛋味,整个城市几乎停摆。

更可怕的是,那里的呼吸病患者猛增,短短一个月竟有4000多人因此死去。

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像这样的“大气污染”只是环境污染中的一类,我们更常见的是

“水污染”

以及

“土壤污染”

造成这两种污染到底有多容易?

答案是:

一件衣服就够了

时尚业,尤其是“快时尚”为了提高棉花产量,需要用到大量化肥与农药,而这些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土壤污染。

之后布料加工的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3条牛仔裤大约需要消耗200多升水。

而后续的面料上色,则是进一步污染了水源。

纪录片《The True Cost》中提到,每年仅仅是美国,就能产出超过1.1亿吨的布类垃圾。

而大多数这类垃圾是

不能自然分解的

到今天,环境污染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但像

随地吐痰、浪费纸张、乱扔塑料瓶这样看似很“小”的行为

会造成什么后果,却不是所有人都了解。

我们拿塑料瓶举例。

我们随手丢弃的一个塑料瓶,会由河流运至海洋,在光照、风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分解成

“微塑料”

,一种小于5mm的微小塑料。

2018年,中国研究人员在全球海洋的

最深区域——马里亚纳海沟

,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2020年,科学家们在

“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的积雪中,发现了微塑料污染。

目前,海洋里微塑料的总量接近125万亿个,它们吸附环境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进入各种食材,最终回到我们的餐桌。

如果按照80年寿命来估算,我们一生中总共会摄入超过

800万颗

微塑料,

体积大约能装满两个大号垃圾桶。

其实保护环境从来都不是什么“公益行动”,而是

一场属于人类的自救

所幸,在这个环境问题严峻的时代,有这么一群人已经在默默保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

对于武汉市观鸟协会的鸟类救治志愿者李思敏来说,猛禽除了凶悍令人畏惧之外,还是他真心可爱的好朋友。

作为专业的护鸟使者,他的大多数时间都用于猛禽救助项目上,不辞辛劳不问春秋。

“你要说我救了多少鸟……什么红隼啊、雕鸮啊,什么雀鹰、凤头鹰、游隼……我都救助过。”

在上海有这么一片“秘密基地”。

不同于外界的繁华喧嚣,这里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溪流与草地群落、林下阴生植物群落、池塘生物群落等等...

这是由郭陶然和团队一起打造的城市荒野景观。

用郭陶然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方式恢复受损的城市生态系统,还原自然最本真的美,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方法。

还有“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他在用镜头记录地球所拥有的美丽,也在悄悄地唤醒大众保护地球的意识。

这位号称“在全世界流浪的人”,可以在雨林最深处感受自然,也可以在荒漠世界里享受植物带来的生机。

在他的眼里,没有受到污染的地球之美,美到言语所不能及。

蓝色无垠的大海上,没有塑料垃圾、没有工业燃油,只有座头鲸在跃身击浪,

延绵的森林,没有逃荒的动物、没有贫臭的水沟,只有被浓密夏木覆盖的绿意盎然。

这些区别于人类文明的自然之美,每一次都让看到的人心生震撼,并不由得想:

如果这些美好可以一直存在,我们的星球,该有多美,多热闹;

我们的后代该有多幸福,多幸运。

而我们,作为保护绿色星球的一员,多年之后再回头看绿水青山,该有多自豪,多有意义。

其实,“环保”一词,说起来似乎很大,但又似乎很小。

我们总以为保护地球需要科学家,需要各国政府,需要各种NGO,还需要很多类似李思敏、郭陶然、大卫·爱登堡伯爵这样的专业人士,协作努力,才有成效。

可事实上呢?当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增加一次简简单单的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浪费用水用电,少用一次塑料袋时,我们的绿色星球就已经在减少压力,已经在被保护的躯壳里。

就像开头提到的“地球一小时”,也是如此。尽管“熄灯一小时”,看着微不足道,参与的人也对此越来越不稀奇,但至少“保护地球”的意识在蔓延在加深,很多连续参与这个活动的小伙伴,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自觉地要求自己:每天多环保一点,每天多爱我们的地球一点。

关爱地球不止一小时,我们能为地球做的也不止一件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