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年长时,阅尽沧桑,历经起伏,开始有了一种认真去认知家乡本土文化的闲情逸致。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平心静气的态度,我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和武断。曾经天真地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当作湖南文化的名片和论据而大加炫耀和宣扬,正是自己的文化逻辑比较浮躁、不严谨的表现。
近些年来,网上也有多关于岳麓书院这对门联的质疑和重新解读。我觉得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
近些年,湖南和湖北就曾在网上争论过谁是“楚文化”的中心?很多湖南人就引用这副对联!但是,这个事情,即便身为一个湖南人,我还是要做到客观、求是。严格意义上来说,湖南还真不是“楚文化”的核心,湖北老大哥确实更有资格成为“楚文化”的代表。
楚国,到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王翦所灭,就已经号称800年历史了,确实算得上历史悠久。
熊绎带领国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因为落后就要挨打。楚人初居丹阳,只是弹丸之地,但是楚人当时是不能往北和往西拓展的,只能往南、往东拓展,因为人在实力不够的时候,只能偷吃一点别人顾不上或者不在乎的东西。
众所周知,周朝在周成王以后,周公旦发明了“周礼”,也就是定下了规矩。按周礼,天下诸侯是定期朝拜周天子,并进贡一些特产的。相对于我们现在的潜规则,懂规矩的人要带着礼物去给领导拜年,领导在乎的是什么人有资格和应该来给自己拜年。然后周天子带领这些诸侯祭祀天地、告慰神灵,表明自己的领导是上天神灵。遗憾的是,楚国在当时只有进贡的义务,却没有参加祭祀的资格。熊绎去拜见周天子的时候,只能干什么?——“守燎”,也就是当仓库保管员,
但是,随着楚国面积越来越大,周昭王时周天子开始觉得楚国越来越碍眼了。我即便看不上你,你也不能吃得太饱!所以想弄死楚国,于是发生“昭王南征”的故事。可惜周昭王同志志大才疏,反而被楚国打败了。
周厉王时,周朝开始觉得自己的家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原来那点家当不好分了,所以一心“拓荒”,对周边“荒芜”地区也不再嫌弃了。于是不断攻伐,荆楚自然也是在劫难逃。楚国首领熊渠为了保存实力,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主动去除“王”号,并取消其子孙的分封。讲白了就是主动装孙子,这才使得周天子没有痛下杀手。
周桓王时,楚国的领导人熊通随着楚国的实力越来越雄厚了,开始不满自己的爵小了。凭什么后娘生的就不是你孩子了?他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通过汉阳诸姬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可想而知,周天子不会同意的,但是熊通也不在乎你同意不同意,遭拒后便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历史上称他为楚武王,楚国真正意义上被列入“王”了。
熊通只是把旗号打了出去,真正落实政策的还是他的儿子楚文王,楚文王定都于郢,这标志着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正式向江汉平原转移。都城,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十分具备代表性的,楚国先后经历7次定都:丹阳、郢都、鄀都、鄢都、江陵、陈、寿春。除了丹阳不可考外,郢都是指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鄀都是指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都在今湖北省宜城;陈都是在今河南淮阳;江陵是指传统的荆州城;寿春是在今安徽省寿县。
但是,楚文化的核心阵地不在湖南,并代表楚文化真的就与湖南毫无关系了!在很早以前,湖南北边,特别是洞庭湖周边的版块就被纳入楚国的疆域了,说明湖南很早就成了楚文化的边沿阵地。
楚文化的一个成熟的符号就是屈原和他的楚辞。屈原是楚国贵族,他是秭归人,正是因为被放逐了,才会流落到湖南境内,所以湖南自称“屈贾之乡”是要谨慎的。因为自古以来,被用来流放犯人的地方都是遭人嫌弃的地方,比如东北的宁古塔、西南的夜郎国、华南的今湖南。
中国人有一个通病,总喜欢比祖上的荣光。
所以,在“楚文化”的归属问题上,我只能说湖南的文化跟楚文化有关系,但论其地位的重要性、文化的厚重性,真的只能是湖北老大哥的跟班。要知道,湖南在雍正三年被单独成省以前,一直都是湖北的跟班。历史上有两广总督、两江总督。为啥就没有两湖总督?甚至都有了湖广总督,却依然没有两湖总督一说,因为湖南自始至终被视为是湖北老大哥的跟班。
即使我也不想做一个数典忘祖的湖南人,但是我依然呼吁大家必须要重视文化的真实性。
既然湖南和湖北在楚文化的阵营里如此泾渭分明,为什么湖南和湖北还会为了“楚文化”的名片争执不休呢?主要原因还是在洞庭湖这个楚文化的交点,因为环洞庭湖地区是楚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兴盛地。但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和走向,有几个很显著的特征:
也正是因为我是一个湖南人,我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家乡。所以我真心希望湖南人再也不要去争“楚文化”这种名不副实的名片了,
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祭祀孔子,当时的士子向他反映,武昌府学虽然办得声名远播,但是校舍实在是破败不堪,希望捐出国家津贴来维修校舍。林天擎表示大力支持,两年后,新校舍竣工,林天擎回想起那些赤子之心的学子们,由衷地感慨:“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1732年,湖北巡抚王士俊说“楚材号天下久矣”,并希望“从此楚材辈出”。
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只是大家不要在字面上去钻牛角尖而已。“楚国出人才,这里最兴盛”这个意思,
因为嘉庆年间,湖南成省时间还很短,而且客观来说,当时湖南的文化凝聚力并没有形成。以前,湖南学子都要到武汉去才能完成,一下子成为一个文化圣地是不大可能的。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我永远只相信湖南是后来居上,而不认可湖南是历史悠久。即便湖南在清中叶以前,文化名人真的是屈指可数,跟隔壁的老表江西比是不可同日而语,跟老大哥湖北比更是自愧不如。
在近现代,由于湖南人的异军突起,导致很多人不能客观地、公正地去看待湖南和湖南人,这种做法是十分浅薄又狭隘的。
顺便解释一下,
反观湖南,因为自古以来的贫穷落后,加上少数民族性格的融合,蛮勇而又倔强,这是湖南的骨子里的优点,但也是湖南人的一部血泪史。每一种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当我们说一个人温文儒雅的时候,首先是对他们家族的一种赞美,因为大多数贫苦人是很难温文儒雅起来的。
辣椒是哥伦比亚在航海过程中发现的,因为物资缺乏,发现了辣椒,并把它当成了一种绝佳的调味食品。后来传入中国,同样被广泛传播。因为像湖南这些山区,因为常年生活在湿气、瘴气比较重的地区,身体排汗排毒需要这种辛辣的食品,而且当时这些山区物质非常缺乏,能吃的东西并不丰富,辣椒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这些山区因为经济落后、地理偏僻,是很难经常吃得上盐的,而辣椒的辛辣刺激能够更好地调整食品的味道。
所以,从吃辣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扩散和传播趋势的,
最后,回到“惟楚有材”这个话题上来,再举一个例子。今年的高考,湖北的参考人数大概比湖南多出5万人,但是理科600分以上的人数却比湖南多出了近一倍。这能说明湖南在文化教育上和湖北的差距吗?能让我们一些狂热一点的湖南人稍微冷静点吗?
其实,近现代湖南的飞速发展是多种原因的,比如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东渐、比如湖南人长期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中养成的蛮勇性格,比如湖南“敢为天下先”地率先接触了西方先进文明;比如湖南人不因循守旧,敢于出湘,比如名人效应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刺激,比如交通方式改变了经济结构……
真正的文化自信绝不是我们给自己的文化找了一套好衣裳,而是这种文化能够激励多少的斗志?能够抚慰多少人的孤独?能够平息多少人的浮躁?能够坚定多少人的信念?岳麓书院现在是湖南本土文化的门头,我再见门口那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时,终于能比较理性的认识了——就好像一个老师在鼓励自己的学生一样——同学们都很聪明,但是今天谁谁谁表现最好。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