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第一步也许就是通过观察对方的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通过对方发布的动态来建立对这个人的初步印象。
正是因为这一点,一些脑洞大开,别有用心的人居然想到一些“歪点子”来包装自己。
我们在社交软件和游戏平台上结识网友,对方发来的照片和视频可能并不是他本人。这种做法不但会欺骗感情,甚至还能骗钱。南京警方最近控制了一名女子,涉嫌冒用他人的照片,从至少五个省份的网友身上骗了六十多万元。
最近也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网购平台上就有这样的照片打包销售,普通人发在微博、朋友圈的自拍,可能会被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盗用到征婚、交友、微商等平台,甚至行骗。在这些精修过的照片背后,我们似乎可以嗅到一条见不得光的产业链。
南京警方控制的这名女子王某22岁,她涉嫌冒用山东青岛一名“网红”女子的照片,把自己包装成“美女”,通过社交软件、游戏平台等渠道结识男性网友,在交往中骗取钱财。
江宁分局滨江开发区派出所的刑侦副所长刘怀起介绍说,一般都是她在网上跟受害人聊天,受害人想跟她发展成男女朋友,然后才给她打这些钱。基本上都是通过微信、支付宝或银行卡转账,比如说打一些“1314”或者“520”这样金额的钱,之后也会有很大的几千元或者几万元的打款。
警方介绍,这名女子相貌普通,但声音甜美。她只跟网友语音聊天,用各种借口逃避见面。
她还在网上下载其他的淫秽图片,用来吸引部分男网友。对于一些产生怀疑的人,她就花钱购买写着对方姓名等信息的短视频来证明。
警方介绍,王某实际联系的网友中,有百分之二三十给她打过钱,维持关系最短的几天,最长的有半年。他们大多数是习惯网络生活的“宅男”。
初步调查显示,从2017年6月以来,有五个省份的多名网友被王某骗取60多万元。她用这些钱给自己买了一辆宝马车,也在网上进一步包装自己。
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
“电信诈骗”在多部门、多渠道的长期宣传与持续打击下,已经快没了生存之地,但“社交诈骗”比“电信诈骗”更具有隐秘性与伪装性,因为牵扯到更为隐私的情感领域,不排除有许多人吃了“社交诈骗”的亏之后,选择忍气吞声,这为消除“社交诈骗”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如果不想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盗用成为骗子的工具骗人害己,就要自己提高警惕、多长点心,不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不要轻信或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无关人员,谨慎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照片时,尽量对陌生人进行分组。
同时,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而作为网络平台同样需要负监管责任,必须及时处理商家的侵权行为。
本期编辑 邢潭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