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天道》,影视剧中的许多经典台词,被不断拿出来分享,尤其是五台山论道那一段,堪称经典,从中也能看出原作者对于宗教及哲学的深厚功底。
前几天偶然看了几个有关王阳明心学的视频,忽然觉得,其实《天道》中五台山论道丁元英那一番话,其实有着很深的阳明心学的影子。
先来看原剧中那段经典台词。
《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悠悠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敢问两位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呢?
丁元英: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磐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磐。
这之后的一段对话,依然精彩,因为今天想说的就是上面一段话中丁元英的回答,修和悟的论述。
开宗明义,丁元英的观点,真经可悟不可修。
后面的论述,其实中心思想就是一个,悟道者,是主动,自发的用思想指导行为:修道者,是被动的,自律的,希望用这些行动,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
举个简单通俗的例子,佛教不吃荤,同样是不吃荤,真正悟道者,是因为真心认为不应该吃荤,所以不吃,也不想吃。而修道者,可能只是因为我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不能吃,吃了,就达不到了,其实内心可能是想吃的。前者是自然而然的由心生律,后者则是被动的以律制心。
再来说王阳明。个人对于心学理论只是略知皮毛,不敢妄谈,我们今天就只说关于王阳明龙场得道。
王阳明心学出现之前,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想,还是程朱理学。而众所周知,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论点,核心思想就是格物致知,粗浅的理解,所谓格物,就是观察研究世间万物运行和规律,致知,就是学习领悟到一些知识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据传,王阳明龙场得道之前也是学习修行的程朱理学,用了两年的时间去格物,结果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转而开始重新思考,最终得出心即理的开悟,倡导知行合一,开创阳明心学。
所以,对比不难发现,丁元英的那段论述,其中可能更多关于佛教的教义方面的理解论述,但是在修和悟的论述上,和心学理论不谋而合。
返回到上面关于不吃荤的例子,悟道者,认为不该吃所以不吃。这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否有异曲同工之意?修道者,被动的以律制心,以期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是不是也有格物致知的影子?
以上纯属个人浅见,不对不足之处,欢迎指教。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