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的畅畅(畅畅和桐桐vlog跳舞)

时间:2023-04-17 浏览:18 分类:娱乐资讯

畅畅是个女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妈妈爸爸对她寄与很高的期望。希望她好好学习,要求她每天回家先跟着电视读英语。 可是,畅畅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她的兴趣不在学习上。

可是爸妈早下不了班,奶奶也管不了她,只能随着她在小区玩了。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看到畅畅在花园里和四五个小朋友玩,爸爸就远远地看着,畅畅领着几个小朋友跳舞呢,一边哼着流行音乐,一边舞动着身体。爸爸生气了,转身回了家。第二天,爸爸又去花园看了,这次,不跳舞了,她又带着几个孩子在一起讲故事呢。原来,她的兴趣点在这里啊。爸爸一气之下,拉着畅畅回了家,好一顿教训。畅畅委屈得大哭。

爸爸的做法对不对呢?跳舞、讲故事都是畅畅的兴趣,在育儿中,孩子的兴趣家长要支持吗?

下面我们就说说兴趣在育儿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兴趣

科学的定义就是: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通俗的解释,我觉得就是,兴趣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推动着人们去做一些事情。

前面说的畅畅,她喜欢跳舞,喜欢讲故事,那么这就是她的兴趣所在。这是一种自主和内在的东西,只有具备了兴趣,才能主动热情地去做这件事情,才能做好这件事情。

畅畅爸爸不是不让她跳舞讲故事,而是怕她耽误了学习。其实,爸爸是没有明白,良好的兴趣爱好不会影响学习,反而能增强孩子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对学习大有帮助呢。

在育儿中,如果引导得好,兴趣得以发展,还可能取得很大的成绩,甚至让孩子有开了挂的人生呢。

可是现在许多家长的做法阻碍了孩子兴趣的发展。

二、育儿中家长阻碍孩子兴趣发展的做法有哪些:

1、把自己未实现的目标作为孩子的兴趣。

现实中,这样的家长很多。父母有一些爱好或者一直渴望去做一件喜欢的事情,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了,父母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好,就把这件事情当成孩子的兴趣去培养、发展。

东东的爸爸从小喜欢摩托车,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摩托车手。他喜欢那种跨越障碍、腾空而起的状态。可是,事与愿违,东东的爷爷奶奶坚决反对这项高风险的运动,因为东东的大伯就是在摩托车赛中伤了腿,所以他们绝不允许东东的爸爸再参加这项运动了。东东爸爸就把这未完成的心愿传递给了东东。

然而东东却不太喜欢这类冒险的运动,他喜欢静静地阅读,还想学围棋。爸爸坚决不同意。他就是要从小锻炼他的胆量,给他买很贵的小自行车,带他骑行,然后买山地车,带他去看摩托车赛。一切为了以后能骑摩托车做准备。

但是,效果却很差,因为东东没兴趣,每次爸爸拉他出去,他都慢慢腾腾地,任爸爸怎样催促,他也不急不忙。气得爸爸跳脚。最后,自行车山地车都躺在了储物间接灰尘了。

爸爸从东东五岁就开始兴趣培养,一直到15岁还是放弃了。试想,如果这10年的时间,爸爸不强迫东东,扶持他的阅读或围棋兴趣,也许他已经发展得不错了,更重要的是,这10年的时光他是多么的快乐。

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

东东爸爸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花再多的钱,用再多的时间,也不会把东东培养成一个摩托车手。做摩托车赛手,是爸爸的兴趣不是东东的兴趣,东东没兴趣,自然没动力,没有心理基础,爸爸在这件事情上的失败,是自然的结局。

2、育儿中家长有功利心,把一些能用来谋生的技术当做孩子的兴趣培养。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学钢琴了。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不少家长就斥巨资给孩子买了钢琴,想法是,钢琴可以作为一技之长,在竞争中让孩子取胜。希望在黑白琴键上,演绎出彩色的人生。理由就是,郎朗的爸爸让他学琴,虽然迟了苦,但是成功了,成为了著名的钢琴家。名誉地位鲜花美女都有了。

于是,不少家长如法炮制郎朗家的经验。殊不知,据介绍,郎朗生在艺术之家,喜欢钢琴,三岁的时候,爸爸带他学琴,每次一两个小时,他不觉得累。他爸爸发现他不仅仅有音乐天赋,并且能吃苦,在特别感兴趣的前提下,郎朗最后获得了成功。郎朗的成功,只是个例,不能当做一般规律,每个孩子的家庭、个性、爱好不一样,

家长把个例当做一般规律,这个思路就是错误的

,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把自己和孩子引入了歧途。

据报道,沈阳有个家长,逼5岁的孩子练琴,每天8、9个小时啊,大人都吃不消的,孩子手抬不起来了,就在房顶吊两根绳子,用绳子套住孩子的手练琴,孩子实在受不了了,用菜刀把钢琴砍了,然后自己喝了敌敌畏死了。

钢琴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名和利,却让他们失去了宝贵的孩子。

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练琴的家庭,不吵不闹不哭不逼的太少了,有琴童家庭的都深有体会吧。

培养孩子兴趣功力之心不可取。

3、跟风培养兴趣。

所谓跟风就是,育儿中看周围的人让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孩子本人并没有兴趣。

例如,看到公司里有几个孩子因为学习了计算机,小升初就都进了一所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就立刻让自己的的孩子去学计算机,结果两年下来,并没有如愿。又例如,某重点中学有个交响乐队,每年都从小学吸收几个学生进来。家长们就纷纷给孩子买乐器,请老师,学长笛、学黑管、学巴松。结果绝大多数的孩子当了分母。耽误了宝贵的时间,闹得家长孩子一肚子怨气。

可见,跟风培养兴趣也同样不可取。

4、育儿中,放任孩子的兴趣发展,以为有兴趣就比没兴趣好。使孩子走偏。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小童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姥姥舅舅们带小童。小童三四岁的时候,记忆和语言的天赋就显示出超群了,小区的一大群孩子经常围着他,听他讲故事。八九岁的时候,听完广播的评书,他能给周围的人讲三国了。邻里们无不惊叹。童童每天受到大家的称赞,说书的兴趣更加高了。在小区讲,在学校讲,十二岁的时候,甚至不上学去公园讲。久而久之,耽误了功课,还严重偏科。还在公园结交了社会小混混,进入初中后,情况越发恶劣,进了好几次派出所。

童童有说书的兴趣,但是没有得到家人和老师的及时引导,因兴趣而误入了歧途。

三、育儿中怎样正确培养、发展、巩固孩子的兴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1、培养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每个孩子的性格、气质特点不一样,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大相径庭。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看他的兴趣所在,有针对性的培养他的爱好。

一个朋友带孩子来我家做客,她的女儿拎着一个小笼子,那里面居然是一条小蛇。我吃惊地说,你女儿的兴趣在这里?她说,好几年了,她喜欢养蛇,我和她爸爸都支持她。我为朋友对孩子兴趣的接纳感动。他的爸爸妈妈常常带她去农贸市场和花鸟鱼虫市场,以及动物园,观察那些蛇,回来女儿还会做笔记。

朋友说,女儿可以几个小时玩蛇,从中得到快乐。她能说出蛇的种类、习性,只要有人和她说蛇的事情,她就开心,兴奋,玩这个她有乐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乐趣会使大脑中释放出脑内啡,能给人带来愉快的感觉。小孩子更容易被乐趣驱使,让自己不断重复这种经验,从而得到源源不断的快乐。

朋友女儿的例子就极好地验证了这个心理学的结论。

现在,她们带孩子去美国读书了。孩子参加了几次兴趣爱好的展示活动,给许多人讲解蛇的知识。她广博的知识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从喜欢一条小蛇开始,她的兴趣不断加深,现在她的志向就是做一名动物的研究者。已经有好几所大学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欢迎她读他们的大学。

2、坚持引导和鼓励,让孩子的兴趣不断得到发展。

孩子的兴趣常常是不断变化的,今天喜欢书法,明天喜欢画画,后天喜欢舞蹈,家长的任务就是,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家庭环境及天赋帮助他,使他真正的兴趣得到发展。

小磊的爸爸就是这样发展了他的书法兴趣。小磊的兴趣稳定下来以后,爸爸帮他请了书法老师,每天让他练字,小磊的字提高特别快。爸爸又请朋友帮他参加各种书法比赛,请人点评他的作品。就是节假日,小磊也主动和爸爸妈妈说,你们去旅游吧,我在家练字。兴趣已经让他能舍去外出游玩了。到了痴迷的程度。。

心理学专家高玉祥说:兴趣必须持久而稳定。凡是没有恒心的人都是缺乏持久兴趣的人。

小磊在经历了喜欢钢琴、象棋、游泳之后,稳定了他的书法兴趣。当然,在相对稳定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还是可以发展其他的兴趣。毕竟,兴趣越广泛,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会更加全面。

3、育儿中巩固孩子的兴趣,让兴趣升级为特长。

我有一个朋友旅居日本,她儿子从小迷上了打游戏。开始我朋友觉得,这不是不务正业吗,可他爸爸却不反对。而且支持儿子,给他买游戏软件让他玩。这孩子还真的玩出了水平。

日本是动漫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东京的一所公立大学学动漫。现在在一家动漫公司上班。我们都没有想到,打游戏,家长认为会毁了孩子的事情,朋友的孩子凭借这个,打出了名堂,成为了他的特长和专业。兴趣产生了效能。

心理学上将这个效能称为“兴趣的效能”,

兴趣成为了活动的动力,并且指导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特定情况下,有些看似不上大雅之堂的兴趣,也可以走出一条成为特长的路。如果当初,他的爸爸对形势发展认识不够,按他妈妈的理念,强势不允许孩子打游戏,就不会有现在的这种状况了。

总之,育儿中家长要仔细观察分析孩子,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更加健康地发展。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