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开阔新视野,分享好知识!《新知问答》是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联合出品的知识类问答栏目,致力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现、聚合和传播高品质原创内容。
鲸类重返海洋,是进化史上最让人惊叹的事实之一。为了适应新环境,鲸类克服了诸多障碍,成了海洋中最特殊的“不速之客”。例如,流线型的身体、特化的鳍状肢、毛发退化和鲸脂层增厚等,都有利于减少水中阻力,让其在水下畅通无阻,活像一条鱼,但
,和我们一样,鲸类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
进化,并不会完全抛弃既有的系统,而是一个在已有的基础上缝缝补补的过程。本来就用肺呼吸的鲸类祖先,很难再演化出鱼类的鳃以利用溶在水中的氧气,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难题——
像人类游泳需要换气一样,鲸类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浮出水面呼吸,在5000万年的演化历程中,它们的“鼻子”从脸部移至头顶,被称为“
当肌肉放松时,气孔会被
我们平时看到鲸类头顶“喷水”,其实是喷薄而出的温暖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水珠,从远处看像一条水柱,而这现象,与我们冬日里哈气形成白雾的原理一样。每种鲸都拥有相对独特的气孔,经验丰富的观鲸者甚至能根据水柱形状识别。
座头鲸头顶的两个“鼻孔”
鲸和海豚换气,是极其高效的,体型较小的海豚,只需一秒就能完成换气,而最大的蓝鲸也只需几秒钟。另外,把“鼻孔”安在头顶,更有利于它们在未完全浮出水面的情况下快速换气。吸一口新鲜空气,就能供它们在海里潜行一段时间了。例如,抹香鲸深吸一口气,就可以下潜至
在哺乳动物体内,存在着两种与氧气相关的重要蛋白,分别为
鲸鱼肉,肌红蛋白能使肌肉呈现红色,肌红蛋浓度极高的鲸类,其肌肉颜色红得发黑。
在静息时,人类每分钟呼吸约为12至20次,每一次呼吸仅消耗肺吸入氧气的25%,这意味着,人类呼出的气体中还有大量未利用的氧气,但鲸类对氧气的利用率却
另外,相比陆地上的哺乳动物,鲸类的肌红蛋白还进化出了一些适应深潜的特性。一般来说,肌红蛋白浓度越高越容易聚集在一起,储氧能力也会随之被削弱,但科学家却发现,深潜海洋的哺乳动物肌红蛋白表面电荷会增加,这使得肌红蛋白之间相互排斥,更不容易聚集在一起。
肌红蛋白的螺旋结构域模型
因此,擅长潜水的鲸类就算肌红蛋白浓度很高,其储氧能力也不受影响,这只是它们深潜千米都不用喘气的秘诀之一,它们还能通过外围血管的收缩,保证低氧敏感组织或器官的氧供给。这样看来,练就了憋气神功的鲸类,在海洋中睡个好觉也不算难吧?
毫无疑问,鲸类也需要睡觉和休息的,根据以往对圈养和野生鲸类的观察,科学家将它们的睡眠姿态分为两类,一种是呈垂直或水平的姿势在水面附近
图片来源:STEPHANE GRANZOTTO
2008年,英国和日本的生物学家曾拍摄到30多只成年抹香鲸围在一起,垂直漂浮睡觉的画面,就连船只从旁边经过都没有反应。通过观察,研究人员发现鲸类
由此可见,鲸类能长时间憋气,并非是为了睡大觉,憋气事实上是为了深潜,以获得更深海域的丰富食物。
图源:HOWSTUFFWORKS.COM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鲸豚类都是憋气高手,例如某些海豚,不到十分钟就需要换气一次,但科学家发现,它们在晚上竟能进入更深层次的睡眠,而且一次会睡上几个小时。脑电图数据显示,
为了保证呼吸的畅通无阻,它们的解决方案是
脑电图显示的慢波睡眠,图源:维基百科
从入睡到清醒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动眼睡眠期与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在非快速动眼睡眠期,身体能够得到完全舒缓和放松,这一阶段的睡眠,正是我们所说的深度睡眠,不容易被唤醒。单半球慢波睡眠能让海豚在进入深度睡眠的同时保持警觉,而保持清醒的那一边大脑,除了让它们在睡眠中保证自主呼吸,还能帮助发现潜在威胁,及时避开捕猎者。
进入单半球慢波睡眠状态的麻雀。图源:维基百科
这种特别的睡眠模式,也普遍在鸟类身上被发现。所以,当你看到一只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那它们可能是正在睡觉。同样,进入单半球慢波睡眠状态的海豚,也是只闭上单只眼睛,睁开的那只眼睛,依然能洞察险情。更有趣的是,如果让绿头鸭站成一排,最边上的鸭子睡觉时会把朝向外的眼睛睁开,这时,睡着的鸭子依然能看到捕猎者的一举一动,好帮伙伴们放哨。
观察绿头鸭半球慢波睡眠的实验箱
单半球慢波睡眠还能帮助鸟类在长途飞行中实现
普通雨燕,也就是传说中的“没有脚的雀仔”,其脚已经退化到只能攀附,难以站立。
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只用半个大脑睡觉”是什么感觉的,但这可能类似于人类“
作者:SME情报员
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的立场及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