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父辈传下的宝贝是历史的见证,更饱含了杨家人世代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盛夏,江口县,闵孝镇中练村,村民杨秀林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只不起眼的铁皮盒。
杨秀林小心翼翼地捧出祖父的证章
一层层揭开布块,珍藏了大半个世纪的“宝贝”一件件露出:杨秀林已故祖父杨昌文的两枚“一九三七负伤流血纪念抗日救国、忠勇杀敌”证章,以及各类荣誉奖章;其叔父杨胜栋的烈士证明书、“五好战士”、“神枪手”等奖证,还有军功喜报……
“没有坚实的国防,哪来和平的家园!”杨秀林说,小时候他经常坐在小板凳上,听祖父杨昌文讲亲历的战争故事。
出生于1908年的杨昌文,1929年进入贵阳警察学校学习,1934年加入河南保安四团,1937年加入国民革命军71军,先后任87师518团1营1连副班长、军部特务连长。
抗战打响后,杨昌文先后随部队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奔赴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参加国共联合抗日战斗30余次。曾在南京保卫战中与战友一起打下日军战机36架。抗战中,他曾4负重伤,立过一等战功。
每次战斗,杨昌文冲锋在前,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屡立战功,也数次与死神擦肩。在一次国共联军追击日寇的战役中,杨昌文再次身负重伤,右手被打断,骨头被取出一截,在山西省富平县残疾临时教养医院养伤达一年之久。
1941年,康复后的杨昌文获准回家探亲。可回家不久,一场大火烧毁了他家房屋和他的参军证件、立功证书。眼见山河破碎,可是证件被烧毁,加之日本人处处设置关卡,一心想重赴沙场的杨昌文再也没能回归部队。
壮志未酬的杨昌文将保家卫国的情怀传给了下一辈,先后把儿侄、孙子、曾孙送进军队保家卫国,用一颗颗拳拳爱国之“红心”,谱写了杨家四代爱国家风,获得“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961年9月,杨昌文19岁的小儿子杨胜栋参军入伍,与杨胜栋一道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还有堂弟杨胜海。
入伍后的杨胜栋继承了父亲杨昌文的英勇,勤学苦练,不仅拿下了“神枪手”“神炮手”等称号,还年年被所在军区评为“五好战士”。
1967年9月19日,杨胜栋随所在高炮团参加抗美援越奠边府战斗,壮烈牺牲,荣获一等功,被安葬于越南奠边府烈士陵园。1983年7月,杨胜栋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为烈士。
“儿子战死沙场,英勇一辈子的祖父从不后悔,反而自豪满满。”杨秀林说,杨昌文总是教育子孙后代勇于拼搏、不畏牺牲、拥军爱国,这也是杨秀林极力支持儿子杨磊参军的缘由。
杨昌文之后,杨磊是杨家第七个参军的子孙。杨磊的孩子虽然尚小,但他时常为其讲述老一辈保家卫国的故事和自己的从军经历,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成为一名优秀军人。
家庭的耳濡目染、部队的艰苦历练,让32岁的退伍军人杨磊退伍不褪色。他曾一个人辗转甘肃、广东、浙江创业打拼,如今回到江口县城开起了一家化饰玻璃加工厂,事业小有所成,带动乡亲就业脱贫。他说:“先辈的荣誉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我也要拼搏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保家卫国就是我杨家的初心!”小心收好一枚枚证章,杨秀林说将把“传家宝”交给杨磊,让先辈的保家卫国精神一代代传承。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