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座视频(道德经讲座视频全集完整版)

时间:2023-04-17 浏览:15 分类:娱乐资讯

7月24日下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的第845场在大成精舍六艺厅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陈霞教授在主题为“道不可道·说不可说——漫谈老子之‘道’”的讲座中,以老子《道德经》和老子思想理论为主线,从“《老子》其书”“诸子中的道家”“儒道对比中的道家”“道的提出”“道与无”“道与言”六个方面,将常人认为“玄之又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的道家思想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向现场100余名听众介绍了老子和道家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智慧,以及对当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启迪。

讲座伊始,陈教授首先介绍了《道德经》对世人的影响。她认为,哪怕仅是短短五千言,也值得世人永久的思索和回想。自先秦起,历代的中国文人均对《道德经》进行了注解批示,到民国已累计了数百种注解版本。从世界范围看,道家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资源,在近代一直受到青睐。《道德经》共翻译出80种语言,多达1746种译本,全球约95%以上识字人口均可通过母语阅读《道德经》。销量仅次于莎士比亚的诗歌集,译本的种类仅次于《圣经》,其传播力之深、覆盖面之广,可见一斑。

陈教授指出,老子明确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万物之宗、万物之母,是“万物之本”,是一切的根源。这是个究天地人之最高根据的本体论问题。其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等等表述,都昭示了“道”的超越验性、本原性和生成性。它创造了万物,是万物的原因,而它自己却不受任何原因的支配。同时,老子不仅讲了“道”,也对“道”进一步深化和思考,提出另一个饶有兴味的概念,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是道家最独特、也是最具特色的思想,无论是科学或是西方很多哲学流派一般都以存在、以“有”为对象,而道家却以“无”为对象,从“有”中看到“无”。“无”作为哲学概念的提出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无”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人们总会问什么东西是“有”还是“无”,它“在”还是“不在”,而老子却把“无”抽象到概念的高度。

“无”是对“道”的“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一种抽象,是对我们不能把握的本原、本始状态的“道”的一个规定。用“无”来规定“道”所具有的无限性和广袤性,就可以把作为世界本原的“道”与有形的、具体的物相区别。万有千变万化、有形有象、有生有灭,为此则不能为彼,它们都只有一种可能和表现,不足以成为本体。“无”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有无限的可能性,才堪称万有的根本,是一切物质现象赖以生存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无”比“有”更接近于“道”;“道”的逻辑是从“无”推演出“有”。

陈教授认为,道与万物是先在与同在的关系,道最简单、最纯粹形态的表述形式是“一”,“生二”、“生三”则是道的进一步分化。无与有是“道”分化到“二”这个阶段出现的范畴,“无”与“有”是“道”的两个方面,但无具有更高的优先性,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最后,陈教授表示,“道”的提出以及围绕它而进行的思辨构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哲学体系。对“道”的阐发、诠释、笃信、践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增加了中华文明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它的思想深邃玄妙、博大精深,不仅时刻给予我们思想滋养,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智慧和快乐的源泉。

主讲人简介:

陈霞,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师、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委。研究领域为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国哲学、宗教学。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布朗大学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波尔多政治学院访问学者。著有《道教劝善书研究》《道家哲学引论》《道教身体观——一种生态学的视角》等,主编有《道教生态思想研究》《王明集》,参与了《马丁?路德的神学》《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人类的宗教》《中国传统哲学纲要》《中国哲学典籍大全提要》《抉择——二十一世纪看<易经>》等著作的英译汉、汉译英工作,发表中英文论文、译文一百多篇。

文:李沅栗

图:韩淑娟

审稿:王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