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榜手机阅读全文阅读(官榜手机阅读全文)

时间:2023-04-17 浏览:23 分类:娱乐资讯

最近几年的国剧界总流传着一句话:

正午出品,必属精品。

不夸张。

好评连连的《琅琊榜》、《伪装者》、《外科风云》、《都挺好》、《大江大河》、《我是余欢水》等皆是正午出品。

前几天刚刚大结局的《清平乐》同样。

但它刚完结,口碑却一反刚开播备受期待的8.2分。

12万余人评价,评分直接跌到

6.7。

这在正午作品中属于垫底的分数。

所以铺子今天就来和大家唠唠,开播的这一个多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清平乐》

电视剧刚开播时,就凭借着精良制作吸引了一大波赞扬。

服化道

更是吸引众多自来水。

先看

服装

无论是大臣的朝服,嫁娶的婚服,还是天子仪式的衮服,皆有史可考有据可依。

大臣头戴方顶直角幞头,身着盘领大袖袍。

九品以上着青,七品以上着绿,五品以上着朱,三品以上着紫。

从发翅带腰带,每一个角色,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的调试和比对。

就连刘太后执意要穿着的衮服,也是道具组特地按照原有衮服,在细节上做了删减而制作的。

再看

布景和道具

同样下了一番狠功夫。

既要符合宋朝风貌,又要配合镜头画面,还要照顾四时光线。

一个场景就需要反复摆弄好多次,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状态。

一些细枝末节的场景陈设,也满含内容。

比如人物驰马而过,背景街道上的官榜。

赫然张贴着的,是仁宗为先皇刘太后证明清白的诏书。

即使是背景的灯笼烛台、屋饰摆件,也有多种样式。

布景古色古香,典雅清贵。

再加上光影得当,收放有度的镜头。

随便截图都可以拿来当做壁纸。

除此之外,几位重要角色的

选角

也恰到好处。

王凯

仁宗

的青年演到暮年,几次动容的表情和演技着实能够触动人心。

不说别的,就说听闻生母噩耗,还得坐镇万国大朝会的那一场戏。

一边眼圈通红眼泪盈眶,一边还要完成仪式的隐忍表情,就让看剧的铺子也跟着心酸。

原著的两个主角,

福康公主徽柔

太监怀吉

的选角,也是非常合适。

任敏

饰演的赵徽柔,完全就是一副被娇宠的清秀小女儿样子。

边程

的梁怀吉,也充满了一股温润的少年感。

可惜的是,这对原著cp在剧版中戏份着实不多,很多情绪也并没有成功烘托到位。

在照应历史上,《清平乐》剧组也几乎做到了

“照抄”

比如刘太后临死前撕扯身上衮服的情节,就来自于《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

“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帝悟,卒以后服敛。”

《清平乐》自开播后,就有各路大神开扒。

历史科普贴成堆涌现,再加上

背诵天团

的加持,各种中学“背诵并默写全文”的阴影再次笼罩在人们头上。

欧阳修、晏殊,还有被贬一次写一首诗的范仲淹,带着《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题西林壁》等等向我们走来......

很多原著忽略不计的情节,也被编剧增删修改出了一种充满

命运感

的的细节。

比如少年仁宗四更拍宫门出宫寻母,他的女儿在深夜扣宫门逃回家中。

比如仁宗的一点蜜饯的执念,造成了梁怀吉家破人亡,间接导致他自己郁郁而终。

比如帝后新婚之夜,皇帝却在安慰一个小宫女,而这个小宫女便是日后和皇后争宠的张贵妃。

以上种种,都是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雕琢,去打磨。

而剧组也的确将此做到了无可指摘。

由此看来,背后团队的确是想要将这一部剧做成少见的国剧经典。

但是。

爱之深,责之切。

《清平乐》纵然有着许多优点,却也因为剧本和人物的缺漏,被人打成了伪高级。

铺子在上一篇推文中就科普过。

《清平乐》改编自

米兰Lady

的原著小说

《孤城闭》

但虽说是改编,却对其中的情节做了非常大的改动。

时间线前移到刘太后生前;主角视角从太监梁怀吉变成了宋仁宗。

此外,剧集从一开始就铺垫了大量朝堂配角角色。

晏殊、范仲淹、夏竦、吕夷简。欧阳修、文彦博、司马光、富弼、狄青、苏轼等等。

当铺子以为改编要增加朝堂戏,至少也要表现庆历新政、文人党政、惊天大案、阳谋阴谋的时候,

后续剧情的发展,却还是雷打不动的帝王情爱。

光是皇后入宫的前几集。

皇帝嫌丑,皇后亲近;皇后疏远,皇帝颜控;皇帝亲近,皇后疏远......

来来回回几个回合,成婚十五年才安排圆房,暮年才互知心意。

总结起来一个词:

拧巴

不得不说,《清平乐》在正午阳光一贯擅长的人物塑造上,栽了一个大跟头。

仁宗被硬生生的写成了见一个爱一个的

渣男

有青梅竹马苗心禾,有若即若离曹丹姝,有娇俏泼辣张妼晗,有得不到的白月光陈熙春,有文静懂事董秋和......

问谁都是真爱。

结尾偏偏还要强行拔高。

一个因为帝王身份,而无法为生母尽孝,无法与爱人厮守,永远与皇后若即若离,处处被前朝大臣掣肘,最疼爱的女儿也因他的决定多次寻死,一生的苦痛都来源于身份的人,

在暮年之时竟然还能说出“来世还想做官家”。

皇后这个角色也充满了无法自洽的别扭感。

入宫前活泼快意,能骑马游历,也能与男子一样在学堂读书。

甚至在不满意婚姻的时候,新婚之夜就向丈夫要了一纸离书。

但入宫后人物便马上变了个设定。

循规蹈矩,恪守宫规,恨不得把《女戒》穿在身上。

甚至还在劝说徽柔不要听学,转去向宫人学习女红。

在徽柔受尽委屈回家哭诉的时候,也是一脸木然冷漠。

入宫前后毫无挣扎不得选择妥协的过渡,硬生生将一个角色

割裂

成了两半。

而原著中最以小见大的,

被时代误伤的徽柔和怀吉

,却被删减了个干净。

高潮部分,要么拍的不尽如人意。

怀吉冲入火场救出徽柔的部分,救成了杨夫人。

徽柔夜拍宫门的一场戏,本来是原书最高潮的部分。

在剧中却显得有气无力。

要么,最打动人的片段,被删减得所剩无几。

“怀吉因残缺而拒绝徽柔”、“徽柔与驸马圆房后的真心”、“分离前的拜堂”、“离别后的墙头花胜”......更是直接消失。

就连剧中点题般的,怀吉解救欧阳修的一幕,也变成他人的功劳。

那句“我很庆幸生在这个堪称海晏河清的时代……虽然我们都曾被时代误伤。”不知踪影。

公主没有“死于我们分离后的第八年”,取而代之的是没了灵魂,没了记忆,痴痴傻傻。

原著借公主和太监的爱情以小见大,批判封建旧制,感悟被时代误伤的《孤城闭》,

硬生生被改编成了为帝王悲情歌功颂德的《仁宗传》。

但不要误会,铺子并不是想要将《清平乐》批判得一无是处。

相反,正是因为对于这类优秀剧目的期待太多太大,才会更想要求它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清平乐》细节可推敲之处非常多,甚至科普贴集合一下都可以出一本宋朝风物人情的百科全书。

?

但是正午一贯擅长的,情节和人物的刻画,却变成了全剧最大的败笔。

精良制作要继续保持,剧本人物也要能够自洽。

铺子依旧期待正午阳光,期待他能拿出更多优秀的国剧作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