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所行业大学播音专业的学生心情不太好受。只因在教学楼上播音发声课时被其他专业匿名同学张贴告示,称“
对方还表示,“这种发声课在主教学楼就该上理论课嘛,要叫就该去你们艺术大楼的播音室或者空旷无人的户外叫嘛,咋会安排在主教学楼喃。”
图据微博@中戏北电的帅哥们
上专业课“播音发声”被人蔑称为“叫春”,这种不顾校友同窗感受的荒腔走板、大放厥词着实在污染视听,此言一出,这些播音生群情激愤、腹诽不少也在情理之中。此事还招致不少外校播音生站队批驳,足见专业共同体的专业发声。
看似偶发在一所行业高校的播音专业,但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地开设播音专业的院校。正如媒体评论常见观点标题《读懂“XXXX”背后的深层民意》,相关方也要看到播音生的背后“发声”——
据播音中国了解,在为数不少的地方院校播音专业,有些播音专业课程就和普通专业混为一堂,在普通公用教学楼讲授大课小课。
如果单纯进行理论大课还行,但不乏播音发声这种需要上课回课或实践训练的课程,在这种教室里的动静有时确实会影响到周围班级。
作为专业养成记的播音发声,是播音生大一的必修基础课程。气息调控、喉部放松、口腔调控……这些专业内容既要大课的理论传授,更需要具体调控和实践训练。
因此,我们在理解有些院校办学条件所限的情况下,怎样协调好上课教室,或辟出特定教室进行,都是应有之举。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积极谋划改善,此类情况迎刃而解。
对于播音生而言,在每一个云雾霭霭的清晨,早起伴随《新闻和报纸摘要》播报声苦练字词、绕口令。这是唤醒每一天的标配动作。
大家之所以向往最高学府中传,就是因为在明德湖边、核桃林里,中传校园里充斥着“嘿哈”“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清亮练声晨曲,身处于此的其他专业同学也视为校园一景,与有荣焉。
但在其他非传媒院校,多学科的办学布局让不少非艺术专业学生无法理解艺术类专业特性所在。因此出现了前述“邻避效应”——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
因此,相关院校师生领导积极倡导,开辟空间在校园塑造练声文化,从而让类似“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心理”变为欢迎乐见、分甘同味的“迎臂效应”。
大学看重的校园文化,就应该从一院一策一品开始。不止中传有核桃林,华东师大也有丽娃河,川传、川影等均有播音专业的练声地盘。
吾所见之处,没有旁观者。回看这起“邻避困局”,如此说来,可否让播音生“发声”,相关方基层听音,同时观照“手心手背”的学生诉求,让大家明白利益共同体的同窗情谊,是应有之意。
作者 | 杨竣博
美编 | 王伟民 总编 | 陈辉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