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好莱坞战争电影(2022好莱坞大片国语版大全)

时间:2023-04-17 浏览:28 分类:娱乐资讯

讲个笑话。

“爱好和平美利坚。”

本来只是个笑话,偏偏有些人,当成圣经,每天摇头晃脑念上一百遍,差点把自己感动得痛哭流涕。

比如下面这位:

“说要”?

原来,实现爱和和平,就看谁上下两片嘴皮子吧唧得更响。拍几部光鲜电影,唱几句反思高调,嗜血鹰就变成圣洁鸽了。

别国人“烧杀抢骗每一天,爱好和平美利坚”,我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无耻是无耻者的通行证。你一个既做不了别国人,又不屑于做“你国人”,恨不能换肤换血换祖宗,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货,也跟着高潮,你高潮个什么劲?

一、

美国战争片,《第一滴血》是鼻祖之一,被国内一些人奉为经典。在今天俄乌冲突大背景下,再回头去审视这部四十年前越战背景老片,心里面只剩下几行字:

虚伪;

假反战;

涂脂抹粉;

皇帝的新衣;

忽悠瘸一个算一个。

男主角约翰?蓝波,英文名John Rambo,现在内地翻译为兰博

二、

魔鬼在哪里?

电影里面你可能忽略的细节。

1、蓝波的两个战友。

贝瑞逛街的时候,被越南小孩手上伪装的箱子炸得血肉横飞,就活生生碎在蓝波面前。

丹尼早一年回国,蓝波去看望,才知道因为战场化学剂感染,丹尼回家乡不久就得了癌症去世。至此,曾经战场上同一个特战小队的队员,只剩下蓝波这根独苗。

悲伤的故事吧?

当年美军飞机喷洒远超作战需要量的“橙剂”,用来破坏北越擅长的丛林战环境。巨量橙剂渗入土壤,沿着食物链蠕动,危害多达数百万越南人。直到今天,越南仍不时有畸形儿的新闻。网上随便搜一下,绝对触目惊心

连带着美国大兵也被坑了。

电影开头这里,还是正面的。美国打越战不义,坏事干尽,导致包括小孩在内的越南人同仇敌忾。编剧在提醒美国人,应该以此为鉴,不再支持发动类似的战争。

这种痛定思痛的提醒,起到作用了吗?

生化战波及到自己人,所以呢,被老百姓骂惨的美国政府就长了教训,以后再也不用橙剂,用什么呢?在科索沃、伊拉克等地,大量使用极易杀伤平民的集束炸弹,以及臭名昭著的贫铀弹——这就是他们长的教训。

2、蓝波回国后,被混账警察百般刁难,像赶蟑螂一样,连在小镇上吃顿饭都不被允许。被殴打,被羞辱,蓝波最后暴走,跑到山里打野战,一个人,几乎团灭一整个小镇的武装力量。

有问题的是政客,是小公务员,是老百姓,是这些“不食战争烟火”的“非军人”。

总之千错万错,军人一定没错。

所以军人蓝波被塑造成悲情英雄。

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你不会反感吧?不反感他,是不是也就不那么反感他所代表的整个越战美军群体了?而由这一群体具体执行的对外战争,好像也就没那么不堪了?

再进一步推导,这些军人背后的战争贩子嘴脸的丑陋,是不是也跟着变模糊了?就算丑陋,那也是他们的事,挨骂是他们挨骂,跟你们普通军人无关,你们只需要记住服从命令是天职。你们看,越战不义,但是尽忠职守的蓝波不是拿到了国会勋章,还得到了全民同情吗?

一开始,你以为电影设定蓝波拿到国会勋章是个鸡肋,是用来恶心美国兵,激发他们反战心的:我为国家征战,付出这么多,最后却惨兮兮,拿这个勋章忽悠我有个P用?

当蓝波得到全民同情的时候,这种观感是不是就淡化了?

而警察,以及为虎作伥一起围捕蓝波的老百姓,这些反派人物,才是你应该讨厌的。

讨厌他们就对了。

“反派人物”是反战人士。

小镇上的警察和小老百姓,跟蓝波素不相识,有什么理由吃饱了撑得去搞针对?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他们是恨屋及乌。美国对外发动不义战争,老百姓打心底里反对,当然也就反对一切参与、执行战争的人——路过小镇的蓝波,不幸成为他们的出气筒。

这是电影玩的一个概念偷换。

丑化这些警察和老百姓,就等于丑化了美国真正反战的力量,也就扫除了将来美国继续对外发动战争的内部思想障碍。

围捕的队伍里面,有一个小孩子凑热闹,对蓝波印象极其不好。想一想,美国观众看了电影,如果同情蓝波,会怎么样教育自己的子女?

不仅扫除了一代人的障碍,连下一代的工作也一起做了。

3、电影设定蓝波为德国和亚利桑那印第安混血。

印第安后裔完美融入美国,并且誓死捍卫美国?我只想呵呵。欺负美国纯种印第安人只剩下两百多万,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也几乎消失,被圈养着苟延残喘,现在随你们怎么描眉画眼都发不出声,是吧?

自己一堆烂账,反倒对中国XJ指手画脚,哪来的底气和厚脸皮?

还有什么GP感恩节,抢了人家的祖地,把人家杀到几乎绝种,羞辱到Z、G一样的境地,然后假惺惺立个神祖牌:“我感恩你”——

世界上有没有比这更无耻的?

美国第一、三、四任总统,被美国人奉为国父和文明先驱的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都是屠杀印第安人的急先锋。

华盛顿:“印第安人和野兽只是形态上不同。从臀部向下剥皮,可以做成上等的长筒靴。”

杰斐逊:“在这些土著部落灭绝之前,我们不会放下枪。”今天的疫情,美国死掉的那一百万,老弱病残、社会底层,在某些美国人眼里,某些现代华盛顿、杰斐逊们眼里,只怕也跟野兽无异。

麦迪逊:“妇女小孩头皮五美元一张,成年男人头皮十美元一张。”

建国之初残酷、非人道对待印第安人,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二战之后,一系列对外侵略,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人的价值判断从来都不是从书本道德,而是从所经历的事实里来的,国家的价值判断也是一样,“只要拳头硬,干尽坏事也不会受到惩罚”,这一逻辑已经根植美国白人的基因,以及引导美国人基本行为模式的法律之中。所以,今天美国白人对待所有其它种族的基本态度,仍然是铁和血,不过是本性延续。

当然,文明两个字还是要标榜的。

问题是,这些两百多年历史,毛都没褪完,骨子里还是茹毛饮血的白皮猴子,能有什么文明?

4、“战争不是我的,是你们命令我参战的。我用一切手段想得到胜利,有些人却不让我们胜利。”

前半句没问题,后半句是个什么鬼?

不是我打不赢,是有些人拖了后腿。

什么声音?

再看接下来这句台词:“我回来的时候,那帮混蛋堵在机场,抗议我在战场上杀婴孩,他们有什么资格抗议?!”

原来如此:美国战败,是因为国内反战,导致美军束手束脚、不能尽情杀戮——

这不就等于变相宣扬,战争就该把一切规则丢进垃圾桶,不择手段残酷对待弱国是天经地义吗?

看到这一段,一些美国人对片子开头越南小孩的行为,恐怕观感也会改变,甚至逆转。别国连小孩都有那种意志和团结,我们倒好,一天到晚内部自我分化。为什么越战打不赢,比起义不义,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一盘散沙!

只分开看局部,你会觉得第一滴血的三观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把各个桥段连在一起看,细思极恐。

5、蓝波躲到山洞里面,说“流第一滴血是被逼的”。这里本来有一段和越南女温馨生活的回忆画面。

就这,上映前都能被删,这是不准说越南人半点好啊。想一想,一部这样立场基调的片子,又怎么可能指望它去反思越南人民受到的伤害?

6、原著小说人设变化。

小说是蓝波先打死人,才被追捕,打死尽职尽责的警长后,自杀。

电影是蓝波被警长等人羞辱虐打,忍无可忍才反击,最后被崔普曼劝阻,弃械投降。蓝波,警察,上校,主要三方人设都变了,等于整个故事基调被颠覆,原著小说被掏空,只剩了一个壳。

电影,当然不会按照原著灰暗、讽刺的基调来拍。

警长怎么能是好人?蓝波怎么能那么残暴?那不是打战争贩子们的脸吗?蓝波结局如果太凄惨,以后谁还敢参军跟着战争贩子们一起混?

崔普曼的人设,也从泛泛之交改成了蓝波唯一信任的老上司。

仁义道德牌、温情牌一打,味道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美国军人个个无辜小白兔,服从命令是美德。指望死老百姓理解,是不可能的,只有坚定跟我们这些战争贩子站在一起,才是唯一出路。战争贩子们时刻想着发动战争牟取暴利,实现这一目的,军人是主要工具,当然时刻不忘拔高这件工具的“道德地位”,并强化其人身依附。

好莱坞电影,被改得面目全非的,还有《阿甘正传》。一部同样色调灰暗、极尽讽刺美国的小说,硬是被改编成了励志片,还拿了六项奥斯卡奖!

小说作者:我忒么找谁说理去?!

当年毫无人性的“十万人计划”,被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标榜为“让流浪汉、残障人士也能在战场上实现人生价值”,跟今天美国称疫情死掉的一百万是“为自由而死死得其所”,两者何其相似!

7、电影里,蓝波拼命搞破坏,是给现实里老兵一个宣泄口,稳定军心。好像很富有反抗精神,故事结局却接受崔普曼的“招安”,重回体制。

续集里,蓝波又心甘情愿受不义政府驱使,再上东南亚战场,彻底推翻了第一部“决裂”的立场——这是给所有敢于有不满情绪的美国大兵立一个“好榜样”,迷途知返嘛。

8、“我们爱国家,国家也应该爱我们,就像我们爱它一样!”

国家不应该把士兵当成战争工具、夜壶,这逻辑不对吗?当然对。

第二部这句台词,很多人津津乐道。但是,它跟反战扯得上半毛钱关系?

真正的反战是什么,反思战争双方人民受到的伤害——并且主要是反思被侵略国家人民受到的伤害。美国大兵爱美国,可美国不爱美国兵,这都是美国在自说自话。而越南老百姓受到的伤害,电影有半点描写吗?没有。

那它算什么反战?

不过这也不稀奇,美国人向来自诩为绝顶武林高手:我杀你,与你何干?

9、美国国内要求营救战俘的声浪很高,但当官的根本没把战俘的性命当一回事。72年,国会不接受越方提出的45亿战俘赎金。把蓝波派到越南,纯属做做样子,没想到,蓝波真的找到了战俘。这下当官的尴尬了,叫停支援,直接让蓝波陪着那些战俘自生自灭。

这段剧情,是在给美国兵抱不平。

但刚说了几句正常话,下一秒画风就恢复“正常”,开始变着法儿的抹黑敌人。

10、蓝波的敌人,一律以野蛮、残暴、荒淫形象出现。第二部多次出现的场景是,越南村里的妓女到军营服务,甚至是聚会狂欢。

美国的敌人永远野蛮残暴。既然野蛮残暴,那美国当然就是救世主啦。

11、电影里越南军人造型,神似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军人。

美国观众看了,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是不是很容易就联想到珍珠港,以及二战时期让美国损失惨重的东南亚战场?那么对越南军队的印象,自然就往日式的“邪恶”两个字靠拢了。

这是什么?侵略别国不说,还要诛心。

12、蓝波从本地人手上弄到的武器,是苏联造。

大哥别说二哥,都骂我美国是战争狂,你看,苏联不也跟这场战争不清不楚的吗?

这就是美国人的逻辑,往别人身上泼脏水,就能把我自己摘得干净点了。

13、越南士兵在苏联顾问军官面前,跟三孙子一样点头哈腰。

敌人的盟友,苏联,当然也必须是负面的,变相挑拨当时的苏越关系。像不像对今天的中俄?

14、蓝波跟曾经的南越中情局后代、当地混血反贼女一对。

越南兵“鸡不离身”,蓝波和反贼女就是生死与共的纯洁爱情。反正美国肌肉男永远正直阳刚、有情有义,全世界尤其是亚洲的女人,天生就爱他们爱的要死要活。

15、反贼女死前的愿望是想去美国。

美国是灯塔啊,越南的反贼们赶紧组团来啊。

16、被骗被抛弃之后,第三部蓝波继续卖命,大有“虐我千万遍、仍当你初恋”的味道。第三部背景是阿富汗,电影里强行把阿富汗民族运动“马背叼羊”跟美国的橄榄球运动连结在一起,借此宣扬美国和阿富汗人民心连心。

前苏联是1979年到1989年。美国是2001年到2021年。前苏联离开十几年后,当美国继承了其曾经在阿富汗的角色,并且表现得更残暴、更旷日持久,这时候如果美国人再回头去看第一滴血里对苏联嘲过的讽,是不是很打脸?

三、

当年录像带时代,国内观众为什么会对这么一部伪反战片颇有好感?

第一滴血是82年的片子。

大的历史背景是,美国刚从越战泥淖拔出脚没几年,中美越关系发生戏剧性转变,中美关系和解,而中越关系紧张。蓝波替我们痛打白眼狼,我们很难不做感情偏向。

另一点,八十年代那辈中国人,没多少娱乐选择,外面随便引进一部像模像样的片子,就能大火,比如霍元甲、上海滩、射雕等等。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什么反战不反战也未必是重点,主要还是看史泰龙的火爆表演:孤胆英雄,人狠话不多,以一敌百,血与火,机枪、大炮、武装直升机,丛林、陷阱、冷兵器,以及连一个妹子都没有的纯阳刚风格。

说到底,第一滴血的成功,只是作为一部商业片的成功,如果硬要给它冠上反战之类的神圣光环,讲给美国人听听就行,就别霍霍其它国家人了。

四、

《第一滴血》这么一部美国人定义的所谓“反战电影”,起到了什么效果?

第一滴血第一部,1.5亿美元全球票房,当年影响很大,史泰龙靠之前的《洛奇》系列和第一滴血这个系列成为一线巨星。不夸张地说,两代美国人都看过它。续集还拿了85年美国国内票房第二。

然后?

83年,入侵格林纳达。

83年,也就是《第一滴血1》上映的第二年。格林纳达是美国后院国家,互相看不顺眼,于是美国“为了战略安全”就发动了入侵——维护战略安全,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美国信了。战争起因和今天俄乌如出一辙——但你俄罗斯就不配用“战略安全”这个理由。

89年,入侵巴拿马。

99年,科索沃战争。

01年,阿富汗战争,2021年结束。

03年,伊拉克战争,2011年结束。

2017年,轰炸叙利亚。

八十年代美国反战电影大量出现的效果是,其对外发动战争的频率丝毫不减,甚至越来越肆无忌惮。

这些战争的发动者、支持者、士兵,很多都是当年第一滴血的观众。他们能毫无心理障碍的发动、支持、参与新的战争,可见第一滴血以及这一类的片子,并没有起到多少反战的心理建设和感召。

也许,真正学会反思的,只有那些像蓝波一样,真正参与过越战,最后以一身伤病回国的底层老兵。电影里,他们是孤独的;电影之外,此后的美国,他们也仍然是孤独的。

五、

一部“反战电影”没有起到任何反战作用,它画皮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玩意?

美国人的反战,是只反“美国士兵在战争中以及战争后多么惨”、“美国士兵在外拼杀,国内老百姓却扯后腿”。这逻辑,也就是说,将来另一场战争,如果能在战斗力上碾压敌人,如果能进行的更巧妙,保证我们的士兵不再因此变惨,只付出极小代价甚至不付出任何代价,如果能让国内老百姓拧成一股绳、坚决支持军队行动,那这场战争就属于非常“合理”。

此后美国贯彻落实了这一逻辑,特别是90年海湾战争以后。

政府不再让军队直接进入“敌国”,而是先采取重点目标精准打击和地毯式轰炸,瘫痪敌人,确保不会遭到强烈反击,再让美国兵入场收拾残局。

几场对外战争,老百姓不再有强烈反对声浪,一是因为舆论控制,二是战争形态变化,美国成功把“第一次接触伤害”降到最低。

但它绝对想不到,占领敌国的后续长期伤害,丝毫不比直接伤害低。伊拉克、阿富汗,以及所有被侵略地区的人民给了他们教训。911是这种反噬的顶峰。

然后,第一滴血上映后时隔三十几年,可笑的、似曾相识的一幕再次出现,美国人又开始高喊“反战”了。结果是,美军不得不灰头土脸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给这两个国家留下一地鸡毛。

这就完了吗?

这第二波“反战”,当然依旧不能改变美国一惯话说得漂亮,就是从来不改,并且擅于为自己涂脂抹粉的本性。

狼从来不会反思自己吃羊这件事,它只考虑怎么样吃得更爽,吃的过程怎么样不让羊角顶到,以及怎么样团结狼群行动一致。在美国眼里,其它国家只要有利可图,只要威胁到美国霸权,那就是待宰的羔羊。至于战争正义与否,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美国人眼里什么是正义?强权就是正义。我觉得我正义,那就是正义。所以美国陷入一边不停高喊反战,另一边对外战争不停的怪圈,是必然。

美国建国以来,从始至终只信奉丛林法则、拳头至上,所谓的反战只不过是一块块遮羞布。比如越战,如果真要反对,为什么战争开始的时候没几个人反对?而是等到泥足深陷,又捞不到更多好处的时候才吱声?之后几次战争,打赢之后攫取当地资源、肥了每个美国人的时候,美国人为什么不反战?而是等到局面越来越乱、已经没法控制,油水也榨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吱声?可见,美国人从来都是只反“无利可图”、“害大于利”的战争,而不是战争本身。

战争的始作俑者,从来都不是我们臆想的极少数人,每个从战争中或多或少获益的美国人都难辞其咎。所谓美国邪恶在政府,普通老百姓无辜,纯属我们一厢情愿——跟着政府一起吃香喝辣的时候,战争财进入国库、以社会福利形式惠及每个美国平民的时候,他们身体就很诚实,对政府的对外侵略行径装瞎。等到战争反噬来了,就一个个口头无辜了,甘蔗两头甜,利和名,什么好处都是你们的是吧?

六、

美国“反思”的真正的唯一成果是,它对外掠夺、破坏的手法得以不断进化。

朝鲜越南是一段,直接粗放式的投入大量兵力参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海湾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是二段,高科技压制,绝对优势火力开路,士兵只负责最后清场;这次俄乌冲突,展示了美国侵略模式进一步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向进化。隐身在幕后,通过不断拱火、舆论战、金融战、科技战等方式,搞乱世界局势,就充分达到自己借机掠夺各种资源、控制各方利益走向的目的。

美化这种掠夺、破坏的舆论工具之一,反战片,其拍摄手法当然也跟着不断进化。

一是叙事手法。像《第一滴血》一样,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它。打着商业片之名,既赚得盆满钵满,又行了舆论渗透之实。

二是题材。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美国经典战争片,背景基本上以二战为主。因为它也心虚呀,拍别的背景,十战九不义,容易被观众抓包。看多了作秀,观众也没那么好忽悠了。

可二战美国就正义了吗?39年9月1号纳粹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为什么直到41年底,二战已经打了好几年,珍珠港被炸毁,美国才肯参战?我要坐山观虎斗,两面发战争财嘛。等你们打得差不多了,我再来轻轻松松收割。

七、

掠夺的方式不是只有战争。

前三四百年,西方国家是明火执仗烧杀抢,现在世界走向多极化,整体抑制侵略的力量起来了,它们就换了一种更隐蔽的方式继续掠夺——利用烧杀抢得来的,巨量的,廉价的甚至免费的各种资源和劳动力,形成先发国家技术壁垒优势,以培植买办、舆论换脑、挑拨离间等等手段,榨取、分化发展中国家,并且切一刀给一个枣让你补补血。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更恶毒,不仅掠夺你,还把你反抗的理由、动力和意志剥夺。

我们国家也是受害者之一。

特别是这几年,贸易制裁、科技打压、舆论抹黑渗透,一拳接一拳砸下来。照理说,这种情况下,再天真的人,也该醒醒了。

可有些人就是要装睡。天塌下来,好像也动摇不了他们对灯塔国的好感和幻想。

这次俄乌冲突,我们也无辜躺枪。

始作俑者美国,反倒一副正义使者的嘴脸,招摇过市。然后,国内那一小撮人,又开始一唱一和,阴阳怪气,满嘴仁义道德。好像我们把自己撇干净了,甚至随波逐流,就能置身事外一样。

我们想置身事外,美国允许吗?

是不是我们集体圣母心,美国就能接纳我们、对我们心怀仁慈了?

它从来只单方面要求别人仁慈,自己却永远是搅屎棍。

总是要还的。

911,美国自作自受。所以这次,它表现的更狡猾,搅完屎后就躲得远远的,笑嘻嘻看着交战的其中一方焦头烂额、戏子当国的另一方变成炮灰。对911,我不幸灾乐祸,但顶多也只是不幸灾乐祸。对这次俄乌,我的立场也是一样,绝不会圣母心泛滥。

美国就更不可能对谁心怀仁慈了。这次俄乌冲突,只不过让美国日后继续“反思”又多了一个活素材。

八、

对于“反思”这件事,美国从来都只当成一种维护自身高大形象的工具。而我们国内有些书生气的人,却当了真,只听其言,无视其行,争相效仿,以做反思怪为荣,跟着敌人的节奏起舞。不吝于以最善意揣测别国人,不吝于以最恶意揣测自己人,还觍着脸标榜自己客观理性、独立思考、情感丰富,实在是不知所谓、滑天下之大稽,现代宋襄公之流。

战国时候,秦国被污蔑为“暴秦”。商鞅富国强兵,白起血战沙场,这些实干派改变了秦国国运。今天的文人就算做不到这样,不愿意干实事,至少也不应该空谈误国。以玩嘴巴为乐,也应该学学张仪,把三寸不烂之舌用在反击抹黑,在国内外的舆论平台上去有理有据针锋相对,而不是刀口向内、以让自己人流血为乐。

血,从来都是美国逼迫被侵略国流下。第一滴血流下了,接着是第二滴血,第三滴血,再下一滴血。只要美国这个国家继续存在,所有人,包括被侵略国人民和反战的美国普通人,都不会等到最后一滴血那天。

天生残暴又狡诈虚伪,一个这样的国家,要怎么样才能改变呢?

没法改变。

九、

《第一滴血》蹭越战硝烟刚散的热度,吃人血馒头,还夹带私货,这种电影纯属对美国普通人以及其它国家观众的精神迷幻。

它体现的是美国的国家意志,说俗点,当了那啥立那啥。但打着同情军人这一反战旗号“反反战”,确实很具迷惑性。你不得不佩服,美国人利用影视作品等方式控制舆论、凹人设的手段之老辣。那些觉得美国影视作品从来不搞伟光正的,稍微上点心,你就会发现其实美国意志不处不在。

有个P的深度?

我们解读它们,应该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带着自己的脑子,抽丝剥茧,而不是成为美国意志的附庸,人云亦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