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设计特色怎么写(电影创意过程和构思怎么写)

时间:2023-04-17 浏览:22 分类:娱乐资讯

《黄金时代》是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监制的,于2014年10月1日公映的一部费时、费力、费财,却票房惨淡的文艺片。这部荣获“第34届香港电影最佳影片”奖的电影讲述的是民国女作家萧红命途多舛,关于创作、关于爱情的人生之路。描绘出上世纪30年代,动荡社会中涌现出奋进的有志青年对于文学的探索和求知的场景。这部褒贬不一的文艺片亮点和槽点都很多。影片中新奇的间离效果和线性叙事结构,美轮美奂的镜头语言和意味隽永的台词铺垫是影片中三大亮点,也是影片最精彩的艺术表现手法。仿佛看到,雪夜中,渐渐远去了的车,渐渐消逝地绑着麻花辫的女子。那个传奇女子颠沛流离的呼兰河梦境,也惟愿她的乱世繁华,不再浮沉不定。

丰富的线性叙事结构和间离性叙事手法奠定了人物传记式的影片风格。《黄金时代》包含了众多的叙事手法,影片主干以时间流程作为多线性顺序展开描绘。期间插入“过去式插叙”和“分离式倒叙”,整体的叙事结构平缓地充斥着整部影片,向观众娓娓道来一个上世纪30年代传奇女子的一生。

《黄金时代》更像是一部众人回忆录式风格的“文献片”。片中复杂庞大的各空间文学领域的文艺工作者一边参与着萧红的人生经历,一边突然驻足直视镜头,口述萧红的后期境遇,就像是一段综艺娱乐节目的幕后采访和点评。

影片的开场镜头,是萧红的自述生平。这一种新奇的叙事手法不免令影片在叙事结构上略显突兀和离奇。但从“记录文学”的角度讲,这样又更贴近真实,多角度的叙事结构有利于观众理解,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和兴趣。开场镜头里自述的时间点,暗示了时间流程将成为影片的一大叙事线索。片中各时期、各人物也谨遵这一线索,以时间为主干进行事件串联,又略显转折的插入“回忆式评价”。

这与同为传记类的《末代皇帝》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而后者的叙事结构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他的倒叙、插叙的小片段在影片的结构上则起到了一个缓冲发展的效果。倒叙令影片节奏感增强,插叙丰富了影片的事物发展顺序,分支的些情节,完整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结构可以说是《黄金时代》的导演最花心思的地方,也是整部影片结构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这种有些冗杂的叙事方式,更多的人表示太过跳跃,不甚理解。反对的声音明显盖过叫好的声音。但诚然,《黄金时代》在叙事结构上真真正正地开拓了一种新兴的间离效果的黄金时代,是一种令人惊叹的创新。

唯美而悲伤的镜头语言中的画面表现和各类拍摄技巧的巧妙运用,暗示了主人公注定悲哀的人生境遇。《黄金时代》的题目和影片画面整体的颜色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剧烈的对比冲突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效果。同时,一帧帧唯美的电影画面也为观众送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灰黑色的基调传达出悲伤的人生命格,暗喻波折无常的不曾绚烂的“黄金时代”的主题意蕴。

影片的开场镜头便是触目惊心的黑白近景镜头,事实上,黑白灰也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基调色。悲伤到凄惨的色调和氛围充盈着萧红整段人生的每一时期。最深刻的画面,是那些漫天飞舞的雪夜,那化不开的浓浓暗夜。萧红远渡重洋时,陪伴她的,只有昏黄的油灯、熹微的白烛和不时作响的风铃。俯角镜头下,是她落寞的眼神,形单影只的孤寂。正如她笔下的文字:“军,窗上洒着白月的时候,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就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此时,她的黄金时代,不是与萧军的爱情,而是她心心念念的文学创作,文艺里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仿佛是被刻意镀上了一层消极的颜色。大片大片的灰暗令影片结尾处那一片灿烂的回忆美好得太过缥缈恍惚。漏光的童年,美丽的花园,和那个宠爱她的爷爷……这,应该也是她所有回忆里,最珍贵也是最难以忘却的。不论是东渡日本,还是最后病重时的连夜偷渡港岛,都是一抹化不开了前路茫茫,广袤的海面上,剪影效果的视觉传达,传递着孤单影只的“乱世之中生如浮萍”的效果。而暖黄的光下营造出的逆光梦幻,不知“二萧”是否还记得,那雪夜中断裂的鞋带和那碗热气腾腾地叫做幸福的肉丸汤。

文艺而别具深意的台词鲜活地刻画出每一个角色的个人形象,描绘出角色的人物性格特征,构成了严谨的三段小章节式的影片。《黄金时代》作为一部文艺片,台词运用和意境的营造往往比演员的演技和情节的设置与发展更令人关注。影片中台词的设置,也是整部影片的一条中心线索支线。

寓意深刻的台词,精心节选的语段以及各类角色的旁白,独白和影片中的画外音构建出影片的整体框架。文艺气息浓重的台词也凸显出《黄金时代》的整体氛围。

台词的设置,结构上串联起“三章节”的人生故事,情节上层层递进,进一步加深描绘萧红的坎坷人生路。“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这是影片中的“萧红”对于自己“黄金时代”的阐述,也是电影《黄金时代》之所以被命名为“黄金时代”的一大论点理由。

她的黄金时代,是“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有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正如她的选择,她想要的,只是创作,而非革命。一支笔,一根烟,氤氲雾气中的《生死场》,痛彻心扉的《弃儿》都是她所追求的。“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那些我将要见的人,都会成为我的朋友。”这是她的黄金时代。

三段章节,整部影片被串联起来的萧红的三个时期人生境遇。大致可以概括为“童年的哈尔滨——二萧的爱恋——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的纠葛”。以时间为线性叙述,展开描绘讲演。《黄金时代》与其他影片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影片中,每一个角色大段的内心独白和旁白构成电影的整体的叙事结构,充当整部影片的叙事骨架,填充了画面的不足。部分画音的设置,视听结合,弥补影片单调的记录性效果的不足。

《黄金时代》以线性的叙事结构,串联的章节演绎,唯美的镜头语言,精致的色彩隐喻,深刻的台词设置构成了一个传奇女文青的坎坷人生。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部名人记录和文学回忆史。基于萧红,她明媚的梦里,呼兰河里匆匆而过的黄金时代,灿烂辉煌,即便是在笼子里。无所谓怎样生死,而是怎样轰轰烈烈的爱,怎样平平淡淡的生活。无不贞讥笑,有爱护体贴。这,是她的,黄金时代。她奔波劳碌,追寻着黄金时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