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夸一个人的最高褒奖是“讲究”,见人先打听“这人讲究不讲究?”
这个“讲究”,就是“五常”中的“义。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就已经分别对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作了深入具体的阐发。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东北人的”讲究“,体现在”热情“上: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我曾经写的段子:东北简直是新手司机的乐土,无论你在哪个停车场停不进去,总会有陌生的热心大哥给你喊方向,看你实在太笨了,大哥一声令下:“你下车,我给你停!” 咔咔几把轮停进去了,一会大哥又把车开出来:“看我刚才手法没,你再停一遍!”
这事儿其实是真的,我做新手司机时候,第一二次上路的时候,非常紧张,特别是停车时候,垂直停车,怕“插”不进去。结果第一次停车的时候,是在个小菜市场附近,我试了两下,没进去,这时候远远的开来一辆车,我想完了,耽误人家开车了,没想到这大哥开到我附近,下车了,问我:咋的,新手啊,看你半天了。
我说:嗯呢,头回上路。
大哥:没事,都有新手时候,你停,我给你看着。
然后我又开始试着停,旁边有人瞅着,更紧张,又没进去,大哥比我还着急,说你下来,我给你停。
我心想好了,今天这关算过了。
没想到他咔咔几下停进去了,然后又开出来了,说,你看到没?我咋停的,你再停一遍,体会体会,以后你就会了。
结果到现在,每次我停车时候,耳边都是这几句话。
东北的人”讲究“,体现在”心软“上:
转摘知乎作者写的一个小故事:印象中东北人可能是冰冷的,社会的,但是很多东北人内心非常柔软,有点反差萌。辽宁本地有个民生节目,叫《新闻正前方》。其中有一期节目,我记得是一家开小吃部的家庭,儿子得了白血病,夫妻俩希望吃饭的人多一点,赚钱给儿子看病。播出一两天后,主持人也去现场了,结果现场人山人海,排队吃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俩人,一个是一位厨师,又高又胖,黑脸,严肃,言语不多,知道这天人肯定多,特意请假了来免费帮厨,自己后厨什么活都干了。还有一个是特意过来的豪车食客,好像要了一盘土豆丝,吃完给了几百块,什么都不说就走了。
东北人的“讲究”,体现在“仗义”上:
转摘知乎作者写的一个小故事:东北人有假仗义的,但是如果没有几个真仗义的朋友,真是白活了。很久前,我身边有个叫大英的朋友,个不高,沉稳,心里有数。曾经有段时间,也就是某年年末一段时间,也就是要账的黄金时间,我特别痛苦,因为欠我账的那边是个老赖,尾款说啥不给,我们这小公司年末奖金就指着这笔钱。某天和大英喝酒,说了这件事,大英说没事,下次我跟你去。
过了几天,我要去老赖那边要账,大英按照约定跟我同行,他穿个旧式的军大衣,戴个破帽子,我也穿的特别拉塌,远远看去,像俩捡破烂的。到了老赖公司,前台也是有经验,一看我们就是要账的,说我们老板永远不在。
大英就问,你们老板办公室在哪?我去坐坐。
前台说,先生我们老板办公室都锁着呢,你看那边那个门就是。
这时候大英二话没说,从怀里掏出了一把小斧子,好像是把手也是金属那种,径直走到老板办公室门口,几下子就把门锁劈下来了,这时候旁边全是女员工尖叫,贼混乱,我都干楞那了。
大英几脚把门踹开,那个老赖果然在里面坐着,大英:还钱吧。
老赖看了看大英,看了看斧子,看了看我,说,你看你们这是干啥,我正打算过几天给你们送去。
后来钱还了,老赖没要门的赔偿,提都没提,我们以后也再也没有业务往来。
有人把东北人的性格形象比喻成“三拍”:一拍脑门想起来了,一拍胸脯“交给我了”,一拍屁股,走了。他走了是因为他做不到,可他即使做不到也绝不肯承认。这些人被称作“社会人”,他们不是黑道大哥,就是自个儿觉得身处江湖,要按江湖规矩办事。他明知不可为,但是仗义啊,他打不过人家,知道打不过,必须上,就是出来之后,不能倒架,打肿脸充胖子。他怕别人瞧不起,这也跟仗义有关系,啥都敢答应,实际上他是从真诚的角度,有些人吹牛不烦人,就是他吹完牛之后自作自受,就像小品《有事您说话》,他老在那儿吹牛,为了帮别人给自己添一大堆麻烦。”那个小品虽然是郭冬临演的,它的作者却是东北人。东北人经常是这样,比如“这事儿,这事儿这么的,你找他,完了提我,提我肯定好使”,事没办成,“提我没?提了?提了也没好使啊?那拉倒呗”。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但谁也不愿意面对这血里糊拉的现实。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