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孩子过暑假。
经常有家长抱怨,一到暑假,孩子的心就野了。
没有在校学习的紧张氛围不说,身边吃的、喝的、玩的,分分钟让孩子分神,根本没法专注学习。
经常宅在家,和时常在外边撒欢玩乐的孩子,从长远来看有什么不同?
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布朗用42年时间,跟踪采访了6000人,结果发现:
小时候一天到晚待在家里的孩子,长大后更难适应新的环境。
而那些经常在户外畅玩的孩子,长大后无论社交能力、抗压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废掉”一个孩子,就让他待在家里,一天到晚待在家里。
“儿子变得不爱上学了,一天到晚玩手机,不顺着他就乱发脾气,玩具都扔一地。”
上周聚会,闺密无助地告诉我她在教育上的困境。
她家儿子即将面临幼儿园毕业,很快就要升入小学了。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里人给他报了一个幼小衔接班,安排他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写作业。
他在学习上有了不错的表现,时常得到表扬,但老师反映他的状态越来越不好。
她原以为儿子只是学习累了点,就没当回事。
却没想到,儿子这段时间突然厌学了,放学回到家也不写作业。
整天就是捧着手机玩游戏,家里人说一下他就大发脾气。
她很担心,却不知道要怎么做,只能小心翼翼地哄着他。
我建议她,多和孩子进行平等性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在户外的环境中释放心情。
心理学家李玫瑾就说过:
“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家里学习,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得不到刺激。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的调节功能不如成年人优秀,长期处于单调的环境中学习,脑力和视力不仅容易极度疲劳,还容易因为过度消耗自控力而产生崩溃感。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父母担忧孩子跟不上学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学习的方式上可以做些改变。
比如带孩子去一些博物馆、艺术馆、天文馆、植物园、水族馆、科技馆等地走一走,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的同事,从孩子5岁起,就每周末带他“泡”在各种馆里,从博物馆到科技馆,他几乎都去了个遍。
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孩子对那些历史文物、名人格外感兴趣。
每次都饶有兴致地聆听,回到家还会上网大量翻阅书籍,查找资料。
以前,孩子对老师讲的物理和化学原理不甚理解,但去馆里的次数多了,他对那些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做题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平曾建议,带孩子多“泡”在科技馆里,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会把学习当作一件很有趣的事。
而只有真正对学习感兴趣的孩子,才会主动去汲取知识,去思考,去探索,在学习的路上充满动力。
在希腊体育圣地奥林匹克山上,刻着这样两句流传千古的话:
“你想得到健康吗?就去跑步吧。你想得到聪明吗?就去跑步吧。”
在太多父母的印象中,爱运动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不会很好。
他们往往是凭借足够高的体育分,勉勉强强考个体校。
事实上,运动会促进人体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使孩子专注力更强,学得快,记得牢。
临床心理学家约翰·雷迪在《体育改变大脑》一书中提到: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的曹越铭,就是运动的直接受益者。
1993年出生的曹越铭,从小体弱多病,比起优异的成绩,父母更希望他身体健康。
所以,曹越铭上小学期间,父亲就时常和他一起跑步、打拳,鼓励他锻炼身体。
在父母的引导下,曹越铭逐渐爱上了运动,经常参加各种运动竞赛,连续几年都获得北京海淀区五星阳光体育证书。
上初中后,他对运动的兴趣更浓了,学习之余就是运动,为此还戒掉了游戏。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运动让他时刻保持精力充沛,同时也帮助他更专注、自觉地学习。
从小到大,他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中考还以567分的成绩,考入清华附中本部。
高中三年,他读过的课外书、做过的练习题本叠起来足足有小山那么高。
班主任夸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韧劲很强:
正是这股韧劲,让他的心态比一般孩子都要好。
在2021年的高考中,曹越铭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被向往已久的清华大学录取。
大学期间,他依然很爱运动,在清华新生运动会上斩获3000米冠军,并打破了尘封14年的运动会纪录,顺利加入清华长跑队。
从曹越铭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成就孩子的,从来不只是书本知识,还有健康的体魄。
平日里孩子大多学业繁忙,趁着暑假,父母们不妨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到楼下的小广场、附近的公园,哪怕是家里较宽敞的客厅,陪孩子适当地运动。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
“来自智力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来自感官。”
根据脑神经元工作的原理,每一次新的体验都会让脑神经元变得更加强大。
也就是说,丰富的户外生活,能为孩子提供良性丰富的感官刺激,这对成长非常有用。
多年前,有对父子火上了热搜。
11岁的亮亮,是一名小学生。
钱包交给儿子,一路上的路途计划、吃、住全部交由儿子决定,自己则负责骑一辆国产叛逆者250摩托带他完成旅行。
父子两人从福建出发,一路向北,途经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最后抵达北京。
之后,再沿着国道、省道、县道,一路向南回到福建。
一路上,父亲都在努力教会亮亮,在艰难的生活中挺直腰板,在平淡的日子里看到美好与诗意,在突如其来的状况里冷静而自持。
每天晚上,亮亮都要根据地图计划第二天的旅行目的地,同时也要坚持写作业、整理自己的行李、录视频日记。
旅行让亮亮得到了成长,旅行也让他坚定了成长的欲望。
才11岁的他,已经在旅行中养成了每天做计划、自主学习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人生处处是风景,生活处处是教育。
如果家里有条件,趁着暑假,尽可能带孩子来一次远途旅行吧。
陶行知先生曾说:
“如果以宇宙为学校,则我们不必在教室中求知识,四处都可以找知识,四处都有相当的材料。”
暑假就是将孩子们从密集的学业中抽离出来,开阔视野,提升自我认知、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期。
点个
作者:骆小溪。来源:来源于樊登读书育儿号,和孩子一起,终身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