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梅调”起源于怀宁黄梅山,这已经是不争得事实。但又有人问,为什么在安庆又有“黄梅时节"唱的歌调称为“黄梅调”的说法?
这个与安徽“桐城歌”及清朝康熙时期的宰相有一定的关联:
桐城歌,也就是桐城民歌,是安徽桐城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民歌、民谣,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载:早在北宋时,桐城人李公麟就创作了五句体的“桐城歌”,至明朝,明戏曲家冯梦龙在其《山歌》一书中就收集了“桐城时兴歌”24首。明代人沈德符在其著作《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云:“嘉、隆间,乃兴......《桐城歌》、《银纽丝》之属,......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清康熙年间著名文人、宰相张英对桐城歌也情有独钟,他的诗作中多次写到“桐城歌”。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南书房,奉命入值,并得赐房第于西安门内。深得康熙器重。每逢康熙出行,张英必从。一时制诰多出其手。后历任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待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此后历任礼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性情温和,不图虚名。任讲筵官时,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康熙帝曾称赞道:“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桐城著名景点“六尺巷”就是因为他的一封家书而得名。
张英著作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 等。
张英从小就对桐城歌耳濡目染。据记载,1681年,张英乞假回乡重新安葬父亲。回乡安葬父亲后,又在家乡龙眠山构筑房屋,居住数载。其间就写了多首关于桐城歌的诗:
《夏日山居杂诗十四首》其十二:
珠帘三面对澄波,
小啜云腴午睡过。
一部野人新鼓吹,
山南山北插田歌。
《龙眠著书》其二:
家山端合老渔蓑,
柳墅松堤景物多。
陇畔烟开春社近,
明农共听插田歌。
《山居杂诗八首》其八:
听罢桑音布谷催,
蚤秔晚秫已全载。
水平秧齐柴门掩,
齐唱樵歌入市来。
《东西龙眠山二十咏》 其十 石马潭
结屋龙眠西,沿溪路偏好。
峰峦莽回互,水石相环抱。
石马立空潭,洄波纷素缟。
曲涧尽文鱼,幽径皆香草。
但闻樵歌声,相和白云蚤。
曳杖蹑青鞋,期向此间老。
从上四首诗可以看出:两首写“山居”(张英中途回乡在桐城龙眠山居住)、两首写关于桐城龙眠山,张英诗句中的“插田歌”、“樵歌”就是桐城民歌、山歌。
张英还有一大爱好:喜欢黄梅花,其关于黄梅的诗有:
《又次屺瞻韵六首》 其六
倾城悦名士,春色是良媒。
正对萧萧影,还怜灼灼开。
丛篁成绮树,节候近黄梅。
幸托霜根老,芳菲岂易颓。
《避暑》
避暑亭轩傍水开,钓丝閒捲独徘徊。
云根忽抱山腰起,雨脚遥穿松顶来。
箸底新教尝苦菜,枕前时听落黄梅。
人间清福谁能领,此际应无客与陪。
《山中积雨》
连宵夜雨响溪声,雾满山腰不放晴。
云接远村千树合,波涵清镜一奁平。
黄梅果熟泥中落,碧藕花欹水面生。
莫怪奚童迟送酒,河深今日断人行。
《题恽南田杂卉页子七首》 其六 蜡梅山茶:
平生酷爱黄梅萼,
一入京华系所思。
温室从教帘覆地,
频年不见岁寒姿。
明末阮自华在怀宁黄梅山创作的“乡村美歌谣”至清康熙年间已经传到了桐城,其曲调也了融进了“桐城歌”,民间称此种曲调为“黄梅调”。在获知“黄梅调”与阮氏家族有关联后,或是避讳阮大铖声名狼藉的名声,张英这位既喜欢“桐城歌”又爱“黄梅”的当朝大人物,在一个梅雨季节,进入山中观察农民在雨中劳作的景象,并写了一首《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
黄梅节近苦滂沱,
正是山中力作多。
雨湿短蓑泥没骭,
农人犹听插田歌。
由于张英与其子张廷玉被称之为“父子宰相”,其影响力自然超过了明末时期的阮氏家族,所以“黄梅调”来源于怀宁黄梅山的真实源流逐步被民间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说法:黄梅时节唱的歌调被称为“黄梅调”。
张英《文端集》中诗《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