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作家对死亡的偏爱使死亡意象构成了文本最醒目的一道风景,他以死亡为跳板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从而达到了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开始读《活着》这本书,是我课文闲来时拿来消遣的,但随着的深入,愈发感觉它的光彩耀人之处,于是,也便越发抱着敬畏的心态去品读它。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下这本书,毋庸置疑,"悲"是最恰当的。
福贵的一生是可悲可叹的。由于只知道肆意嫖赌以致最终将家产败完了。妻子家珍患软骨病去世,儿子有庆因抽血而死,女儿凤霞因难产大出血而死,偏头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吃豆撑死。他亲眼目睹六个至亲相继离去,亲手将他们葬进土里,最后只与"老福贵"相依而活。
二、再识富贵
起初,我因为他的肆意挥霍而觉得他可恶可憎,可到后来却只觉得他可怜可悲。如此悲怆的故事,作者却用平淡到近乎残忍的笔触叙述,令人揪心压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片段莫过于福贵用亲人的名字吆喝着那头老牛,在田埂上慢慢走着,我想他留下的大概是一串镌刻着"我还活着"的脚印吧。
即使生活不尽人意,但他仍旧愿意勇敢地生活,并且将对家人的思念有所寄托。我想我是很难做到像他一样的。纵然命运多舛却不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如此痛苦却依旧坚持尽可能乐观去面对,而不是选择郁郁寡欢。
三、终识富贵
在福贵生命的最后,他不孤独,有生命——老水牛的陪伴,耕田时对亲人名字的呼喊,正是一种平和的思念的体现,对福贵而言,他们的离开和存在一样,都不曾离开。"人们不能不在泪光中为他和他所忍受的苦难祝福",他的活着正是对一切灾难最大的嘲笑和最有力的回击。生命是什么?就是经过不屈服,不妥协的斗争获得最后的平铺 ,领略人生的真谛,达到超然世俗的境界。生命的本真就是活着面对无奈时的痛苦,接受痛苦时的坚忍,学会坚忍时的乐观,保持乐观时的感谢,存有感谢时的宽容,拥有宽容时的平静。
四、生与死的思考《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 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 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不死亦不会有生。"死亡是活着的参照,它为活着的生命提供意义。不能设想无生无死的生命,那样的"生命"就是死亡。在《活着》中,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唯他孤零零活在世上。
面对《活着》时, 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尖锐的疼痛感。从表面上看,福贵的败家是苦难的开始和根源,是性格因素使然,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故事。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固有特性,每人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把利刃的屠割。而在《活着》 中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可以说,人生就是苦难,生命就是受苦。
五、活着的意义我不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已经参透关于生命的奥秘,只能说说略有感悟。"活着"它仅仅代表一种状态,表明我们还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究竟应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我想我会有自己的答案。
不得不承认,人活着有时候并非会事事顺遂,活着也并未必一定会迎来希望。但是,你得知道,活着就意味着可能会有所改变。我们固然没有魔力决定命运的走向,但我们应该坚持自我,好好活下去。要相信随时可能出现的转机。这样,你在低头穿过黑暗与荆棘时,再度抬头就有可能与温柔的黎明撞个满怀。要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罢了。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却已经死了。"倘若我们只是像一具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地活着,与死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麻木不仁,不择手段只为了求生又怎么能叫做活着?
六、人生感悟
小说的成功在于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而福贵便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农民福贵,有血有肉,丰满逼真。余华运用二、三人称叙事视角的转换技巧,冷色调的情节安排 ,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痛苦的内心世界,这是一出人间的悲剧,人生的黑色幽默,同时也是对古老中国人民坚强性格的礼赞。
生活的苦痛是不可避免
人的生存状态,不可改变,所做的只能是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去,何况,农民历来处于社会的底层,像福贵这般遭遇的农民也不乏其人。在《活着》中当福贵被拉了壮丁时, 他只有无奈的待在了部队里,在不可改变的的现实状态中妥协了。遭遇无法回避的灾难, "人的生命的强化,别无途径,只有承受痛苦,接近痛苦",福贵的农民身份为他一个人吞下苦果、承受一切提供了有得砝码。
"热爱人生的人,是敢于将生活的苦酒一饮而尽的人",基于这点,福贵是热爱人生的人。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孤独地度过晚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他自己取名,和自己一样名字的老水牛。这是余华的残酷,"他残酷的剥夺和撞碎了世人习以为常的苦难 ,领悟生活的方式"。这是中国农民在面对苦难时最真切的反应。
学会坚强看待生活
"痛苦是生命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痛苦与生俱来,并一直伴随生命走向终点"。苦难意识是二十世纪艺术,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对福贵而言, 痛苦像空气一样,时时包围着他,让他不停地呼吸着,生存着。当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还活着,这样的坚忍足以让人震惊于生命的伟大。
这种直面苦难的博大胸襟与生存勇气 福贵老人"是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第一抹乐观主义的曙光,正如卡夫卡日记中所写的:'不要绝望,甚至不要因为你并不绝望这个事实而绝望,当一切似乎山穷水尽,天欲绝人之时,一股新的力量又从你心底升起,而这正意味着你仍然是活着的"这股新的力量就是坚忍,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而这种在痛苦中凝聚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动力,是关于生命不息的哲学抒写。
探求生命的意义
《活着》在深沉地"叙述死亡"以后 ,又回到生命的原点去吟唱"活着"。为何有此转变?E·贝克尔在《反抗死亡》一书中写道: "死的观点和恐惧 , 比任何事物都更剧烈地折磨着人这种动物,死是人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而这些活动多是为了逃避死亡的宿命,否定它是人的最终命运,以此战胜死亡。"从生命的过程看,生与死紧密相连,生命的延续是以消耗生命本身为代价的,生命在时间上愈扩张也就愈来愈接近死亡。正如阿尔贝·加谬所言:"面对着这个宣判着死亡的世界,宣判着生存之境的死一般的黑暗的世界,反抗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对生命的要求,以求彻底的透明性的要求,这种反抗不自觉地重新寻求一种道德和神圣的东西, 它虽然盲目却是苦行。"于是余华这种冷漠叙述渐渐地出现一些变化,"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对于人物自己的声音的尊重,对于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的追求,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面对死亡,活着就是一种抗争。在《活着》中,余华极力关注底层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以及他们面对死亡和生存时的选择。他向我们昭示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就是对死亡的抗争和好好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的生命的惟一要求就是"活着"。
总结所谓乐观,在我看来,不是没有悲伤,而是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困境都不会为此丧失信心,永远不会颓废绝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曾说"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倘若我们人人都是乐观主义者,怀揣着这样一颗积极的心,那么有什么困境是这样温柔又强大的情愫化解不了的?
所谓的简单也并不是单纯到不谙世事,而是历经无数磨难却仍旧保持着心底那份最柔软最原始的东西。是不会被大千世间的繁华而迷了眼,不会为追逐名利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一份纯真;是那种知世故而不世故,简简单单地生活享受自己的那份悠然自得。就像"愿你走出半生,归来时仍是少年"说的那样。
所以说,"活着"这两个字既简单却又具有深远的含义。它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生活远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有即将遇见的温暖,有光。
人间很值得,请你务必努力地,乐观地,简单地活下去。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