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制汉语”的典型案例:“艺术”概念传入中国
古代中国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了源远流长、未曾中断的农耕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鲜明得独特性,自然也诞生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但正如前文所言,“艺术”一词的现代用法,并非从古代中国发展而来,而是源自西方的“舶来品”。在fine art传入中国后,传统文化秩序之下的书画、金石、词章、乐舞等诸多活动被全新的概念体系型塑、重组,逐渐在西方的艺术概念体系中找寻各自的容身之所。而观念传播过程经由日本这一中转站后,又增添了日本近代文化的些许特征。
Fine art进入中国,直接来源为日本近代以“和制汉语”对译的“美术”与“艺术”两个词汇。在今天汉语语境中,“艺术”常被理解为最为宽泛的审美创造性活动。而“美术”一词,更多指以绘画、雕塑和建筑为代表的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康有为1898年发表的《日本书目志》中,最早将“美术”这一概念从日本引入中国,但在他笔下的美术一词,表达的含义实际上更接近于今天全品类的“艺术”。到吕澂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美术革命》时,已经对专指视觉艺术的“美术”与作为各门类艺术总称的“艺术”概念加以区分。
《新青年》
日本引入“美术”这一概念,始自明治维新早期的1871年。奥匈帝国主办的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以莱涅亲王的名义向世界各国政府发出邀请照会,并附上“企划说明”和“出品分类”。这一文本现存德语、英语和法语三个版本。日本政府收到照会后,将德语文本翻译成日语的过程中,首次出现了作为各门艺术总称的“美术”一词。译文将“Kunstgewerbe”一词译作“美术”,并在注释中明确指出:“西洋所称美术者,包括音乐、画学、造像术、诗学等”,已经超出了今天更常用的造型艺术范畴。在另一处则将“Objecteder Kunst und Kunstgewerbe”译为“美術ト其工作ノ物品”。而后又将德语“die Bildende Kunst”对译为“美术”。此处的美术则更接近于今天使用的狭义的“美术”概念。可见最早出现在日语中的美术一词,涵义较为宽泛,不仅包括了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等各艺术门类,也包括了与“纯艺术”相对应的“工艺美术”。
随后“美术”这一概念在日本文化界的本土化进程,主要包括了两个主要的趋势:其一是将工艺美术排除在外,其二是将造型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类别排除在外。明治时期的日本,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场所成为大众审美行为的最常见的空间,而这些场馆中展示的更多是以视觉形式呈现的。对于大众来说,“美术”一词往往和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为了推进“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国策,明治政府大力创办“劝业博览会”,希望借“眼目之教”而推动全面西化的进程。1909年,中国近代首个博览会——“南洋劝业展览会”,在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的主持下举办,在展览会的各方面都明确看得出日本“劝业博览会”的影子。中国人对“美术”的认识,大抵由此开始。
南洋劝业展览会
工艺美术从“美术”概念中排除,与日本传统的绘画雕刻艺术在日本近代艺术中的强势地位有关。19世纪后期,世界艺术市场上流行日本传统美术,一时间,“日本趣味”席卷欧美。明治政府因势利导,利用这一风尚,将日本传统绘画雕刻艺术塑造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1889年建立的东京美术学院最早也将“美术”视为日本传统绘画、雕刻和建筑,数年后才成立了“洋画科”。对日本传统美术的推崇,促使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与作为商品的工艺美术逐渐分离,并将后者在审美价值上置于相对下位。在判定何为“美术”时,“纯正的美学原则”成为了日益严苛的界定标准。自“美术”的概念越来越局限于现代“造型艺术”的涵义之后,用来代指各门艺术总称的词汇就成为“艺术”一词。日本思想家中江兆民在翻译法国文人维隆的《维氏美学》一书时,将“l'art”翻译为“艺术”,后被日本各界普遍采纳。
中国学界采用“艺术”一词,最早的当属对日本学术界动向熟稔于心的著名清末学者王国维。在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中,他写到:“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1919年,吕澂在发表《美术革命》一文时,对于“美术”与“艺术”二者的区分,已经与今天的涵义几无二致:“凡物象为美之所寄者,皆为艺术,其中绘画建筑雕塑三者,必具一定形体于空间,可别称为美术”,并强调“此通行之区别也”。
四、总结
“艺术”这一概念,从古希腊罗马那里起源,最开始因“摹仿自然”而建立联系的绘画、雕塑、诗歌、音乐和舞蹈等,构成了最原始的“艺术”概念萌芽。然而在漫长的中世纪,这些不同种类的艺术类别被分别置于大学中的“自由艺术”和行会中的“技工艺术”之中,被分割而居于完全不同的地位。进入近代以后,现代“艺术”概念逐渐于文艺复兴中诞生,从意大利“迪赛诺艺术”由建筑、雕塑和绘画构成的最早的艺术概念,到17世纪后期法国“美的技艺”由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诗歌五种艺术形式构成较成熟的艺术概念,一步步向现代艺术概念过渡。我们生活中的汉语语境中“艺术”一词,借由日本中转在20世纪初进入中国,受日本文化背景影响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艺术”、“美术”等概念。跟随一个概念的脚步进行跨越时空的旅行,除了加深对一门学科的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颜泉发:《艺术的概念衍变》,《新美术》,2004年第3期。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任博德:《人文学的历史:被遗忘的科学》,徐德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art 词条. http://www.oed.com
H. Parker, “The Seven Liberal Arts”.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1890, 5 (19).
陈新儒:《“艺术”:分类还是评价?——以对夏尔·巴托艺术思想的考察为中心》,《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3期。
Charles Batteux, The Fine Arts Reduced to a Single Principl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姜义华等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吴键:《西潮却自东瀛来:明治日本与近代“艺术”的概念革命》,《艺术史与艺术考古》,2021年第2期。
王国维:《王国维全集》,谢维扬、房鑫亮主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
吕澂:《美术革命》,李健,周计武编,《艺术理论基本文献·中国近现代卷》,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