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及兵法,连父亲赵奢都说不过他。每每在旁人面前高谈阔论,都能得到许多的赞赏声。赵王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普通臣民也非常爱戴他。战国第一名将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迅速占领了野王城,
秦国占领野王城
秦国眼看上党郡唾手可得,上党郡守将冯亭却执意不愿降秦,反而将城池献给赵国。本来这事与赵国无关,但是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着实非常诱人,赵国思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块
赵王认为只要派军队守住这块土地,这片土地就能收入囊中,是一笔不错的交易,于是赵王马上派老将廉颇带兵去上党郡抵御秦军的进攻。
廉颇的防守战廉颇在上党地区挖沟筑垒,以守代攻,虽说偶有败绩,但仍然能与秦军僵持不下。
赵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
赵国的负担可是事与愿违,秦国的强大赵国根本想象不到。秦军的补给源源不断,甚至还不断派兵增援,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也要拿下上党郡。由于恰逢天灾,这两年赵国粮食收成不好,赵国的物资供应已经逐渐顶不住了。
秦国在经过
三年战争下来,赵国已经拖不下去了,急需要改变战法。
廉颇
有野史说赵王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才用赵括替换回廉颇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赵国已经没有物质实力承担这场战争了,反守为攻或者放弃到手的领土只能二选其一,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在三年战争的最后半年,赵国国君曾经多次督促廉颇进攻秦军。但是廉颇坚持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继续选择坚守壁垒,拒绝出战。
这时候,赵国朝堂之上,赵括谈及自己的退敌之策,当时的整个朝廷听完都认为可行,包括赵王和蔺相如,于是赵王才决定派赵括换回廉颇。所以,接下来主动进攻的计划是整个赵国的意见,并非史书上评价的赵括一意孤行,终成“纸上谈兵”。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的反击赵军擅长打野战,而廉颇却始终只带着赵军固守壁垒,使得赵军的优势施展不开来。因而赵括一上任,雷厉风行,马上组织野战军进攻秦军,意图速战速决消灭王龁率领的秦军。让赵括没想到的是,秦军主帅也换人了,
白起
面对白起率领强大的秦军,赵括按照兵法排兵布阵,按照计划
赵括率领的四十五万赵军被秦军围困,粮草短缺,只得以野草和战马为食。在这种局面下,赵括也曾经多次带兵冲杀,给秦军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战马和野草已经吃尽,开始陆续出现士兵们相互为食的情况。这个时候,
赵括中箭
残存的赵军失去了主将,没了斗志,这才投降。只是投降的结果却仍是被白起坑杀,仅有二百四十名年轻士兵被放回赵国报信。
坑杀人数的讨论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史书上说
遗址
1995年5月的一天,位于
至于为什么史书上都会说白起坑杀40万赵军呢,想必是秦国说的大话吧,毕竟史官们都是按照国家给出的数据去记载的,没有证据,谁也没办法考证。
所以得出大概的结论:从以上分析来看,赵括绝不是无能之辈。
总结原因如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成语的含义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个成语并不是看待赵括这个人物的唯一角度。
看待历史人物的正确姿势,应当是从多方面去看,去思考,否则只是盲人摸象而已,你说呢?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