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是干什么用的(艺人直播间是干什么的)

时间:2023-04-17 浏览:35 分类:娱乐资讯

现在我们听到的艺人称呼大多来自于影视、歌唱等娱乐行业。那些明星大牌往往爱自称艺人,或许是他们觉得自己是玩“艺术”的,又或许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高大上的称呼,可以增加一些他们的自豪感。社会也往往乐于把这些人统称为艺人,至于是否名副其实,他们不会去深究。但是现在随着一些失德艺人的恶劣行径越来越多地被报道出来,艺人这个词似乎也有和“小姐”,“干爹”等词同流合污的迹象。

艺人从古至今都不是什么褒义词。在古代从事娱乐业的主要是女性,在宫廷的叫官妓,在军营的叫做营妓,在民间的叫做私娼。她们以牺牲自己的贞操供相应的人去取乐,以换取自己的生计,这就是古代的艺人。

娼妓一种说法是来自于齐桓公设立的女闾。根据《战国策》的《东周策》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之非,自伤于民也。”市和女闾都是女子居住的地方,进而成为淫乐场所,这就是最早记载的娼妓了。虽然名义上是齐桓公实行的,但是这个主意却是管仲提出的,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故为三归之家”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当然是要替领导背锅了,不会背锅的下属不是好兄弟,不过这口锅显然背的不冤。

什么是三归之家呢?管仲故意要三归,用以给领导的荒诞行为吸引舆论火力,显然“三归”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当时的礼仪制度的。在当时诸侯可以一娶九女,但是诸侯以下都是一夫一妻制,可以有正妻以外的配偶,当时叫做媵。但是娶三姓女是被时人看不起的。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八佾》中就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这是对管仲的无情嘲讽。殊不知他老人家纯属是书生之见。

管仲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笼络各国人才,同时缓解国内社会矛盾,路过齐国的有识之士,见了美女难免会流连忘返,走不动道,国内的大龄男青年也可以宣泄自己的欲望。当然这个主意齐桓公一定是最大受益者,他一定是先自己玩耍一番,所以才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管仲老弟。可见在当时艺人至少有三重功效,第一、充当国家的性工具,笼络士人,第二、充当社会的性工具,稳定社会治安,第三,充当国君以及士大夫私人的性工具,供其享乐,贡献不可谓不大。今天的艺人们只知道自己捞钱。和前辈们相比在境界上就差远了。

后来艺人也有了专门的常设管理机构,在唐朝的时候叫做教坊司,后世大多都设有类似机构,主要吸纳那些女子乐队,供君王享乐和淫乐。所谓享乐就是视觉享受,所谓淫乐就是感觉体验。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五代李后主《破阵子》中有“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样的名句,可以看出她们的生活基本都是不幸的。因为当时的女性没有经济地位,自然也就没有社会地位,供人享乐,也难免不被人尊重而产生万般失落,这是值得同情的。像李后主这样的泥菩萨,虽然对她们还算不错,但在历史长河中实属少见。后唐庄宗李存勖甚至因为宠幸伶人而导致身死国灭。古代艺人没有社会地位,国破家亡自然不能把责任推给她们,但是设立这种制度的男权们应该反省,难道那些所谓的艺人机构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

现在的艺人地位,随着其攫取财富手段恶劣,不惜偷税漏税,也不惧任何道德约束,反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一些小孩从下就立志当一个艺人。不过现在的艺人不论是贡献还是德行都比他们的老前辈差远了。只不过露脸的机会多,赚取不少流量,而她们所做的事情又有多少艺术成分呢?一个人的钱财如果是偷来的,那么他即使交了很多税,那就能说明他对国家贡献大吗?并不能,因为这个钱本来就不属于他。

艺人们现在又开辟了新的战场,在各种直播平台搔首弄姿,似乎是继承了前辈们的精髓,但是在这片浓妆艳抹中,就更能体会到了杜牧的无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