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结局(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电影剧情)

时间:2023-04-17 浏览:43 分类:娱乐资讯

什么是

「好戏」

在《圆桌派》里,主持人窦文涛和

北京人艺的老戏骨濮存昕、李光复

一起聊到了这个问题

李光复回答时,引用了剧作家曹禺的一句话:

“真正的好戏不是剧场里观众的掌声和叹息。

而是观众在走出剧院后,能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这句评价

同样适用于电影

高分电影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

“后劲儿很大”

,电影明明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可观众还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后劲儿大的经典影片有很多。

比如周星驰的

《大话西游》

1995年刚上映时,恶评如潮,观众形容

“乱搞一通”

。尤其在内地,票房仅有区区的40万,周星驰本人郁闷不已,他的彩星公司也因此倒闭。

但是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这部影片的后劲儿彻底被释放出来,立刻成为了一部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比如导演杨德昌的

《一一》

影片从一个婚礼开始到一个葬礼结束,讲述了人的一生,

初看寡淡如水

细品却是余韵绵长。

比如姜文的

《让子弹飞》

当年姜文拍《太阳照常升起》票房惨败,于是他决定拍一部商业片“站着把钱赚了”。

然后就有了《让子弹飞》,三大影帝聚首,剧情又跌宕起伏,这部“爽片”立刻破了当年的票房纪录。

然而多年后大家才发现,这部影片的内涵才更爽。

比如“六子吃没吃粉”的隐喻。

比如“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的讽刺。

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应验,有网友甚至调侃应该给这部神作申遗。

再比如最近大火的

《隐入尘烟》

130分钟的电影里,导演用了100分钟讲述了主角曹贵英和马有铁的相识、相爱,

然后仅用了10秒来表现她的死。

这种强烈的对比,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情感冲击,许多人观影结束好几天,都无法平复这份伤感。

《隐入尘烟》的热潮刚刚落幕,又一部

“后劲儿很足”

的电影出现了。

这就是尔冬升导演的新作《海的尽头是草原》。

说它后劲儿大,是因为它带给观众的预期,和实际呈现的效果

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最初,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印象

是什么?

单看片名,「海的尽头是草原」。

透着一股诗意,

似乎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片。

再看电影海报和剧照。

几位主演,都穿着传统的蒙古族衣服,

似乎这又是,一部讲述“汉蒙一家亲”的影片。

接着看影片的故事背景。

这更是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全国遭遇灾荒,南方地区出现了

大量弃婴。

他们先被送到上海孤儿福利院,然后辗转乘坐火车来到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于是就有了

“三千孤儿入内蒙”

的故事。

这段历史在书里没有详细记载。

所以本片在无意中就有了科普这段历史的功能,也会被认为具有说教的作用。

最后看预告片,这种“误解”再度加深

预告片里有

两条线

一条是陈宝国饰演的角色,身处现在,回忆过去;

一条就是讲述孤儿进入内蒙古后,慢慢适应当地生活。

两条线一叠加,观众想当然地就以为:

陈宝国饰演的主角,就是当年被送往内蒙古的孤儿

全片不过是他的一个回忆录罢了。

当这些

“初印象”

碎片,拼凑在一块儿后,《海的尽头是草原》似乎就被定型了,成了一部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且平铺直叙的文艺片。

然而当皮哥走进影院,看完这部影片后,却

被震撼到泪流满面

我的眼泪中有感动,但更多的是“惊喜”。

尔冬升不愧是名导,真的“太会了”。

他在片名、海报甚至是预告片里,刻意让大家以为这是一部温吞的文艺片,然后又

把真正的内核,藏进了正片里

当你走进影院,带着不设防的心情观看影片时,在经历了前面的娓娓道来后,在某个时刻就会突然被他射出的“子弹”击中。

你能想象,一部文艺片敢玩剧情反转吗?

你能想象,一部文艺片敢铺三条线吗?

你敢相信,一个香港导演能把内地观众的情绪稳稳拿捏吗?

尔冬升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漂亮。

和皮哥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不少观众。

翻看购票平台的短评,

“后劲很大”“反转”“催泪”

这些字眼频频出现。

这种「后劲儿」到底体现在哪里?

这部电影,到底又好在哪里?

今天咱们就把影片扒开了揉碎了,好好地聊一聊这部电影。

1、

熟悉尔冬升的观众都知道,他是一个

“学者型的导演”

别的导演拍片喜欢就事论事,拍10分的电影就准备10分的素材。

而他拍片喜欢搞社会研究,要么走到街巷里做乡野调查,要么沉迷在故纸堆做文案研究,

拍10分的电影,他能准备100分的素材

皮哥举几个例子。

当年他为了拍导演处女作

《癫佬正传》

,直接跑到街上和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汉交谈,又跑去社工那里调查走访,然后还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前后

整理了8、9个月才有了处女作的剧本。

还有大家熟悉的经典电影

《门徒》

,他筹备了10年,搜集了全球毒贩的资料。

《门徒》拍完后,尽管没有拍续集的打算,但他

一直在关注毒品问题

,比如新型毒品种植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增长了,什么地方降低了。

与其说尔冬升为了拍电影而去做调查,不如说调查研究就是他的兴趣所在,

电影是这个兴趣的「副产品」

这部电影同样如此。

本片早在2019年就立项了,在前期筹备时,

尔冬升的“学者病”又犯了

他整理了大量资料,邀请了当地民族专家和历史顾问做交流。

并且针对不同民族的风俗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夸张地说,他完全可以写一篇人文类的历史论文了。

有了这些调查研究做支撑,影片中的每一个桥段、每一个角色、甚至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

都能找到“原型”做支撑

我们看到的电影画面只是露出的冰山一角,而

尔冬升在水面下承托的是一座大山的重量

2、

1994年,尔冬升凭借《新不了情》拿到金像奖最佳导演,许冠文评价他是:

「香港少有的能把票房和口碑兼顾的导演。」

这些年皮哥一直只是字面理解这个评价,直到看完《海的尽头是草原》后,才觉得许冠文的评价真的是恰如其分。

讲真,观影前我并没有对影片的剧情有太多的期待。

一个香港导演去拍蒙古包的故事,讲述一段

已经盖棺定论

的历史,实在没有太多可发挥的空间。

可万万没想到,尔冬升在剧本创作上,

不仅玩得大,而且玩得野

本片中他铺了三条线,而且每一条线都悬念迭起,每一条线的人物,都在等待救赎与和解。

第一条线,是陈宝国演绎的“寻亲线”。

陈宝国饰演的是一位

绝症患者

,当年闹灾荒的时候,他和妹妹只能留一个。

最终妈妈留下了他,把妹妹送进了孤儿院,妹妹随后被送去内蒙古,从此杳无音讯。

60年后,在母亲弥留之际,在他患癌之后,他带着两份忏悔,前往内蒙古寻找妹妹。

这条线最大的悬念就是:

妹妹是否还活着?

第二条线,是全片的主线,也就是马苏、王锵等演员演绎的“等待线”。

三千孤儿入内蒙,其中就包括主角的妹妹,热情的蒙古族同胞收留了这些可怜的孩子,然后陷入了漫长的等待。

蒙古族的萨仁娜和哥哥那木汉在等待时间

抹去妹妹心中的怨恨,

让她彻底接受这个新家庭。

而妹妹却在等待一个说法,她当年为何会被抛弃,是不是仅仅因为她是个女孩儿?

这种等待折磨着善良的母子

,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包容妹妹的伤害;

这种等待也在妹妹心中种下了种子,让她来到大草原十年后,仍然

想着靠扒火车重回上海,

去要一个说法。

这条线最大的悬念就是:

妹妹能否能来迟到的答案?

第三条线,是暗线,是由王楚然和黄尧演绎的“真相线”。

导演用不断闪回的方式,带我们回到了当年那个残酷的“分离现场”。

年轻的妈妈在艰难抉择后,把妹妹放在了孤儿院,自己带着儿子含泪离开。

这条线最大的悬念是:

妈妈为啥放弃妹妹?

这三条线相互缠绕,并行不悖,向观众娓娓道来了三段故事。

然后在最后半个小时的时候,

三条线,如同火药的三条引线一般,同时点燃

,瞬间击中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第一条线代入的是“观众视角”。

陈宝国带着我们一起找寻真相,整个过程犹如剥开洋葱一般。

刚开始一路受阻,事件当事人欲言又止,到后来真相大白的时候,观众被浓烈的情感呛得眼泪直流。

第二条线,刚开始是平铺直叙,然后在临近尾声的时候,突然“平地一声雷”

妹妹突遭变故让人错愕。

当我们的心情还没来得及平复时,导演又用一出反转剧情“戏弄”了观众。

当我们稍显宽慰时,

导演又射出终极一枪——

破碎的悲剧刚被修复,更大的悲剧接踵而至,即使你有再强大的心理防线,这一刻也会被瞬间击溃。

第三条线是“上帝视角”。

配合前两条线的推进,在最后把真相轻轻抖落给观众,让整部影片达到戏剧最高潮。

影片最后,片中所有的矛盾都化解开来,每个人都等来了答案,每个人都和内心完成了和解。

但是尔冬升没有落俗,

他不是用传统的煽情段落展示这种“happy ending”

,而是

通过很多细节来展示

比如蒙古族父亲

朝天开了一个空枪

,用放逐马来完成了复仇;

比如当导游的司机,在陈宝国饰演的角色鼓励下,和修理工弟弟握手言和;

比如那个

吃人的流沙,有着深刻的隐喻

,还有

妹妹的蒙古名字,到最后才揭晓

关于生与死的残酷拷问,也因为这个名字,而找到了温柔的避风港。

3、

尔冬升是有些固执的,他选择演员时,

常常很“任性”

比如让全民偶像刘德华在《门徒》里演毒枭老大,让功夫巨星成龙在《新宿事件》里演不会打架的黑社会老大,比如在《我是路人甲》让素人当主角,让一众大咖来当客串角色。

这种颠覆性,同样体现在《海的尽头是草原》里,可以说

几乎每个演员,都带来了颠覆性的表演

记得影片演员名单刚公布时,网上“哀鸿一片”。

许多人吐槽说,这些演员不都是《演员请就位2》里的选手嘛,尔冬升请一帮

接不到资源的综艺咖

拍这种文艺片,实在是

“不爱惜羽毛”

可如果你看了本片,你绝对会大吃一惊,这些被吐槽的“综艺咖”都焕发了光彩。

比如,王楚然。

标准的偶像脸,尔冬升在节目里吐槽她这种长相,在娱乐圈多如牛毛,她演技不好很快会被淘汰,

王楚然都被骂哭了

可是节目之后,尔冬升却邀请她在本片中出演了那个

抛弃女儿的年轻母亲

这个角色戏份不多,但是张力十足,短短几幕就要诠释出母女分别的生离死别。

王楚然演得真不错,完全没有一点儿偶像的影子。

再比如,曹骏。

童星出身,长大后迅速陨落,在那档综艺里排名倒数第一,一度怀疑自己该不该演戏。是尔冬升把联系方式给了他,并告诉他“随时可以来找我”。

果然,曹骏也出演了恩师的这部作品。

影片中他饰演了

一位蒙古族老师

,收养了一位跛足少年。

曹骏的扮相十分斯文,戏份虽然不多,但演得很稳,从他的表演中,能明显感觉到他找回了曾经的那份自信从容。

还有马苏。

她的东北大妞儿形象在观众心中几乎定型了,提到她观众立刻会想到《心花路放》里的经典台词

“刚提的线,一巴掌就给干断了”

可是本片中,尔冬升却敢让她演一个宽厚爱仁的蒙古族妈妈。

马苏穿上少数民族的衣服后,立刻有了慈母那股味道了。

影片中她全程说蒙古语,

删繁就简的表演风格

,让人彻底忘了那个话痨的东北姐妹儿。

影片中,女儿出逃,她让儿子骑马去找,

临行前含泪告诉儿子

,如果她执意要回上海,那就放她走吧。

这段表演感情真挚,直接把我看哭了。

片中马苏还有场哭戏,同样让人泪腺决堤。

还有王锵。

文艺片男主角出身,自带一股文艺气质,可是影片中却演了一个说话不利索的蒙古族哥哥。

全片几乎没台词,

就靠肢体语言来诠释角色,那股憨厚劲儿真的招人喜欢。

最后一场流沙戏里,

他被困住了

,只能靠只言片语和眼神传递角色。

我想看过那一幕的观众,一定会被他极简的表演给打动。

还有

阿云嘎

我没想到这个89年出生的蒙古族男歌手,能在片中

和马苏饰演蒙古族夫妻

原本以为会有违和感,但看完后被他那种忧郁的气质深深打动,其中

他放的空枪

射进了我的心头,那股闷响让我一度陷入沉思。

最后就是我们熟悉的老戏骨

陈宝国

了。

作为

帝王专业户的他

,却在片中饰演

一个绝症老人

这个老人是带着赎罪的心千里寻亲的,这个角色的坚强与脆弱,隐忍与释放,都被陈宝国诠释得恰到好处。

可以说影片的“寻亲线”就是他的

个人表演秀

最后当他落泪时,观众的情感也终于得到了释放。

所以,我们回想这些演员的表演,

虽然颠覆,但是个个出彩

走出影院,当我们回想他们的表演,

那种反差感带来的惊喜也令人难忘

4、

全片没有一处卖惨说苦,但你能处处品尝到那个年代的苦涩;

全片没有一处煽情渲染爱,但是你能感受到爱洋溢在每分每秒。

当你擦干了眼泪走出影院,当苦和爱溢出屏幕,渗入你的内心时,那股后劲儿才真正到来。

《海的尽头是草原》,这片的后劲儿,

也反映在了评分上

本片9月9日上映,当天下午3点豆瓣开分7.5分,一个小时后涨到了7.7分,而到了5点又涨到了7.8分,很快又涨到了7.9分。

这种短时间涨分的情况实属罕见。

即使前段时间的“黑马”《隐入尘烟》也没有这样的表现,在皮哥看来

它上8分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各大平台观影后的短评,也呈现出了

“一边倒”的态势

连续5个“好看”,最简单明了的“好片”,“明天再看一遍”

,都证明了大众对这部影片品质的认可,,这部影片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国产片的良心。

最后皮哥想说的是,因为工作日和最早场的关系,皮哥看的那场整个影厅里只有我一个观众。

结束后当我被深深感动,但看到周围空无一人,

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看一眼排片,似乎也不太占优。

不过也别着急。

现在是

“口碑为王”

的时代,皮哥相信这部电影一定能火向全国。

我们期待它的后续发力。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