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
——梁晓声
虎年大剧《人世间》开播以来,掀起破圈层集体追剧热潮,俨然已成为爆款。该剧改编自梁晓声的同名小说,以北方省会城市周家三代人跨越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为脉络,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时代进程,堪称一部中国式家庭变迁的民族史诗。
《人世间》剧照
颇有年代感的服道化、扣人心弦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以最优组合引人步入剧中世界。然而,你真的看懂《人世间》了吗?你知道全剧无所不在的真实细节从何处奔流而来吗?你想了解梁晓声是体验过怎样刻骨铭心的人间温情后写下《人世间》的吗?
《人世间》“前奏”——《在人间》
如果说《人世间》是虚拟化的现实,那《在人间》所囊括的就是现实的人世间。这里有梁晓声的父母、姻缘、儿子,有他的小学、中学、友人,有他的收藏、困境,还有他对人生的寓言。读了《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你就知道《人世间》里的亲情为何如此动人;读了《我的中学》,你就知道出生于“穷人窝子”光字片的周秉义和周蓉何以考上北京大学;读了《感激》,你就知道周秉昆总遇到贵人并非文学童话……这部散文集可以说是《人世间》的前奏,是我们理解剧中角色、走进剧中年代的重要航标。
《在人间》分“心灵花园”“同学少年”“人世列车”“苦艾香柚”“人性似水”“文学使命”六小辑。既收入《我的父母》《花儿与少年》《困境赐给我的》等追忆往昔、感悟人生的细腻温情之作,又包括《一天的声音》《从奴性到理性》等剖析现实、关怀社会的犀利热忱之作,寓言式散文《孩子和雁》《喷壶》及《阅读一颗心》《关于王小波》等则集中展现了梁晓声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独到的见解。
《人世间》剧照
精彩试读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我出生在哈尔滨市安平街一个人家众多的大院里,我的家是一间半低矮的苏式房屋。邻院是苏联侨民的教堂,经常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我从小听惯了教堂的钟声。
父亲目不识丁,祖父也目不识丁,原籍山东省荣成温泉寨村。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三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
父亲十几岁时,因生活所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
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扭转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一个中国的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一座丰碑。
父亲对我走上文学道路从未施加过任何有益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文盲,也因为从一九五六年,我七岁的时候起,他便离开哈尔滨市建设大西北去了。从此每隔两三年他才回家与我们团聚一次,我下乡以后,与父亲团聚一次更不易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反对我们几个孩子看“闲书”的。见我们捧着一本什么小说看,他就生气。看“闲书”是他这位父亲无法忍受的“坏毛病”。父亲常因母亲给我们钱买“闲书”而对母亲大发其火。家里穷,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糊口,也真难为他。每一分钱都是他用汗水换来的。父亲的工资仅够勉强维持一个市民家庭最低水平的生活。
母亲也是文盲。外祖父去读过几年私塾,是解放前农民称为“识文断字”的人,故而同是文盲,母亲与父亲不大一样。父亲是个崇尚力气的文盲,母亲是个崇尚文化的文盲。崇尚相左,对我们几个孩子寄托的希望也便截然对立。父亲希望我们将来都能靠力气吃饭,母亲希望我们将来都能成为靠文化自立于社会的人。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训斥和惩罚,父亲是将“过日子”的每一样大大小小的东西都看得很贵重的。母亲的教育方式堪称真正的教育,她注重人格、品德、礼貌和学习方面。值得庆幸的是,父亲常年在大西北,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母亲的教育。母亲的教育至今仍对我为人处世深有影响。
母亲从外祖父那里知道许多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而且听过一些旧戏,乐于将书中或戏中的人物和故事讲给我们。母亲年轻时记忆力强,什么戏剧什么故事,只要听过一遍,就能详细记住。有些戏中的台词唱段,几乎能只字不差地复述。母亲善于讲故事,讲时带有很浓的个人感情色彩。我从五六岁开始,就从母亲口中听到过“包公传”“济公传”“杨家将”“岳家将”“侠女十三妹”等故事。母亲是个很善良的女人,善良的女人大多喜欢悲剧。母亲尤其愿意、尤其善于讲悲剧故事“秦香莲”“风波亭”“杨业碰碑”“赵氏孤儿”“陈州放粮”“王宝钏困守寒窑”“三勘蝴蝶梦”“钓金龟”“牛郎织女”“天仙配”“水漫金山寺”“劈山救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母亲边讲边落泪,我们边听边落泪。
我于今在创作中追求悲剧情节、悲剧色彩,不能自已地在字里行间流溢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可能正是由于小时候听母亲带着她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讲了许多悲剧故事的结果。我认为,文学对于一个作家儿童时代的心灵所形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一个作家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的创作风格起着“先天”的、潜意识的作用。
母亲在我们小时候给我们讲故事,当然绝非想要把我们都培养成为作家;而仅靠听故事,一个儿童也不可能直接走上文学道路。
我们所住的那个大院,人家多,孩子也多。我们穷,因为穷而在那个大院中受着种种歧视。父亲远在大西北,因为家中没有男主人而受着种种欺辱。我们是那个市民大院中的人下人。母亲用故事将我们吸引在而不是囚禁在家中,免得我们在大院里受欺辱或惹是生非,同时用故事排遣她自己内心深处的种种愁苦。
这样的情形至今仍常常浮现在我眼前:电灯垂得很低,母亲一边在灯下给我们缝补衣服,一边用凄婉的语调讲着她那些凄婉的故事。我们几个孩子,趴在被窝里,露出脑袋,瞪大眼睛凝神谛听,讲到可悲处,母亲与我们唏嘘一片。
如果谁认为一个人没有导师就不可能走上文学道路的话,那么我的回答是——我的第一位导师,是母亲。我始终认为这是我的幸运。
如果我认为我的母亲是我文学上的第一位导师不过分,那么也可以说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我文学上的第二位导师。假若在我的生活中没有过她们,我今天也许不会成为作家。
当当网正在热销
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以知青文学代表作《雪城》《年轮》《今夜有暴风雪》《知青》等蜚声文坛,杂文集《郁闷的中国人》《忐忑的中国人》《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影响深远。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百花奖等。长篇小说《人世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其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日等文。
图丨数字出版部
编辑丨橙皮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