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兽驰骋大地,鱼类畅游江海,还有一类注定属于天空,那就是
中国有
白鹇,摄影 朱润禄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便对鸟类着迷,在诗歌中、在描画中、在器物中,我们都能发现鸟的身影。
三星堆出土的铜花果与立鸟,摄影 柳叶氘,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山野、江河、城镇鸟类几乎无处不在。
故宫中的鸳鸯,摄影 柳叶氘
然而, 你真的了解它们吗?
天空之王——猛禽
大地之子——陆禽
到水域之主——游禽和涉禽
森林之心——攀禽
以及“百家争鸣”的——鸣禽
中国的1400多种鸟类,将展现出怎样多元的美?
天空之王强壮有力的翅膀,弯曲如钩的喙(huì)和爪,极度发达的感官,当这些都汇聚于一身,便成就了鸟类中最“酷”的一类,
猛禽类形态特征,制图 汉青/星球研究所
猛禽分为鹰形目、鸮(xiāo)形目、隼形目三大类,
大多偏爱森林环境,翅膀相对短圆,尾部则较长,这让它们能够在树枝之间高速飞行、灵活转向。
褐耳鹰,摄影 刘璐
偏爱湿地环境,在江河、湖泊、沼泽、芦苇塘周边常能见到鹞在低空滑翔,一旦发现猎物则突然俯冲至地面。
低空“巡视”捕猎的白尾鹞,摄影 永春
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们平时看到的猛禽。很大一部分就是鸢,它们拥有凹型的尾巴,能够凭借气流,长时间在草原、农田上空盘旋。
飞行中的黑鸢,摄影 徐永春
凭着格外“小巧”的喙,与其他猛禽区分开来。但鵟的适应性极强能飞至荒漠、苔原,乃至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觅食。
大鵟,摄影 李婷婷
各种雕有着标志性的弯钩状喙和宽大的翅膀,分布范围极广,从裸岩山地、高山森林,到草原、湿地、农田、海洋。
草原雕,摄影 刘璐
则有食腐肉的习性,胡兀鹫主要以骨头为食。
正在进食的胡兀鹫,摄影 冯江
而高山兀鹫,主要食用腐肉。头相对较小且少毛,适合探入尸体腹中进食。其翼展可达两米以上,凭借巨大的双翼长时间在高空盘旋。
高山兀鹫,摄影 刘辰
则是一类特殊的猛禽。它们完全以鱼类为食,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类能够从空中全身冲入水中的猛禽。
鹗,鹗属于鹗科,上述鹰、鹞、鸢、鵟、雕、兀鹫等,均属于鹰科,鹗科和鹰科共同构成鹰形目,图为拍摄于甘肃敦煌的鹗,摄影 谢振清
除了极强的飞行能力,鹰形目鸟类还有发达的视觉。
鹰类视网膜上每平方毫米的区域内,就有多达100万个感光细胞,而人眼同样面积内仅约15万个。
此外在视网膜的某个区域,还存在一个高度敏感的“中央凹”,这个凹陷类似相机的长焦镜头。
鹰眼的分辨率为人眼的1-3倍,视野也比人类广的多。
鹰眼结构,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此外,弯曲而锐利的爪,帮助其一击而中,抓住猎物,有些大型猛禽的趾骨极为粗壮,单纯凭借腿部和爪的力量,便可穿透猎物的内脏。
金雕捕食,可怜的小鼠兔尖叫着被拖离了地面,摄影 冯江
抓住一只鸟类的游隼,隼形目鸟类与鹰形目鸟类同为猛禽,但两者亲缘关系较远,两者形态的相似性源自趋同演化,摄影 徐永春
鹰形目和隼形目,是日光下的猎手,而
它们头部形态独特,拥有近圆形的“大脸盘”,这种形态有助于收集空气中的轻微震动,进而在黑暗中定位猎物。
“头圆脸大”的纵纹腹小鸮,摄影 邹滔
身上的花纹使其在白天融于环境。
西红角鸮,仿佛一段木头,摄影 刘璐
除此之外,鸮还有两大绝技,帮助其适应夜间捕食的生活。
一个是特殊的
“暗中观察”的鬼鸮,摄影 关翔宇
第二个是
鸮类凭借这两个绝技,静静地划过夜空,成为夜行小动物的噩梦。
滑翔中的短耳鸮,摄影 赖宇宁
鹰、隼、鸮,占据了食物链的最顶端,是当之无愧的天空之王。
另有一些鸟类,却转而在地上谋生。
大地之子“圆润”的身材,尖而有力的喙部,强壮适合刨地的爪,以及艳丽的羽毛,这便是主要在地面谋生的鸟类。
包括鸡形目、鸽形目、鸨(bǎo)形目、沙鸡目。
陆禽类形态特征,制图 汉青/星球研究所
最为常见的是
勺鸡,摄影 孙华金
雉科鸟类中,有许多种类雌雄异色,雄性为了吸引雌性,演化出色彩丰富华丽的羽毛,如各类角雉、虹雉、长尾雉、锦鸡。
正在求偶的棕尾虹雉,右侧的雄性正在卖力地展示自己的羽毛:“快看我,看我!”,摄影 刘璐
同样常见的,还有
山斑鸠,摄影 刘辰
适应啄和刨食的陆禽,能够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发现细小的植物种子和果实,丰厚的羽毛则具有很强的保暖功能。因此许多种类的陆禽,适应了极为艰苦的环境。如各类
珠峰大本营的藏雪鸡,摄影 李珩
西北内陆的荒漠和草原,干旱缺水、地表植被稀疏,有两类陆禽高度适应了这种环境。
一类是
吉林白城的大鸨,摄影 春晓
另一类为
沙鸡在用胸部羽毛吸水 摄影 刘璐
为幼鸟从成鸟羽毛中吸取水分,沙鸡堪称移动“饮水机”。摄影 刘璐
凭借种种绝技,雉鸡、鸠鸽、大鸨和沙鸡等陆禽,成功占据了广袤的大地。
而同样广阔的水域,又将是哪些鸟类的天下呢。
水域之主占据各大水域,擅长在水中捕食的被归为
游禽和涉禽形态特征,制图 汉青/星球研究所
游禽,通常身形流畅、尾部短而尖。尤其是一对脚蹼,让其具有优秀的游泳能力。
最为典型的游禽,是
杭州西湖的鸳鸯一家,摄影 杨照夫
有一类游禽,形态与鸭科鸟类相似,但喙部较尖,称为
捕到一条鱼的小??,摄影 CR400AF-0207
游禽中的重量级选手,当属
新疆石河子市的白鹈鹕,摄影 冯江
另一类擅长捕鱼的鸟类。
普通鸬鹚捕鱼,摄影 朱润禄
与游荡在水面的游禽不同,涉禽通过“三长”特征,即
中国涉禽的代表来自鹳(guàn)形目、鹈(tí)形目、鹤形目、鸻(héng)形目。
东方白鹳,摄影 朱润禄
一群琵鹭,空中飞翔的和水中站立的最左侧一只为白琵鹭,喙尖黄色,其余喙全黑色的为黑脸琵鹭,摄影 孙华金
鹈形目的
捕鱼的苍鹭,摄影 杨旭东
请横屏观看,丹顶鹤,摄影 孙华金
它们身形纤细,喙极具特色,有的向上弯曲,有的形似勺子,有的细如一双筷子。
黑翅长脚鹬,摄影 杨旭东
在游禽和涉禽中,有一类格外勇猛,它们向往惊涛骇浪的大海,常在滨海湿地或海岛生活,因而也被称为
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大多拥有一对利刃般的翅膀,面对猛烈的海风仿佛能够破风而行,有些同样有着高超的游泳和潜水能力,能够潜入海面之下捕鱼。
北京密云水库拍摄到的白斑军舰鸟,摄影 徐永春
更常见的海洋性鸟类,是多种
云南昆明滇池的红嘴鸥,摄影 卢文
游禽和涉禽高度依赖水域生存,因此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的冰期、间冰期变化,迫使其演化出
全球鸟类的迁徙路径有三条经过中国。在这三条路径中,经过东部季风区的一条,沿途拥有众多湿地,植被也最为茂盛,因此约76%的迁徙鸟类,都集中在这条路线上。
中国候鸟迁徙通道及迁徙鸟类,其中大部分为游禽和涉禽,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每当迁徙季节到来,候鸟们蓄势待发,组成铺天盖地的迁徙大军。
请横屏观看,新疆昭苏县喀尔肯特草原,成群飞翔的蓑羽鹤,摄影 赖宇宁
它们飞越雪山、高原
飞越横断山的鸟,摄影 熊可
飞越江河湖海
飞越红海滩的绿头鸭和斑嘴鸭,摄影 颜景龙
飞越大漠戈壁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赤麻鸭,摄影 吴玮
飞越草原
最终到达繁殖地或越冬地,演绎着地球上最壮观的大迁徙之一。
飞越草原的小天鹅,摄影 刘璐
当猛禽占据高空,陆禽遍布大地,游禽和涉禽游弋在江河湖海,另有一群鸟类选择了一个独特的生境,森林。这里既有丰富的机会,也处处充满危机和竞争。
这群主要在森林环境中,攀附和飞翔在枝干之间的鸟类,被称为
为了适应攀援的生活,攀禽的足趾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变化,从“三前一后”的离趾足,演变为“两前两后”的对趾足、异趾足或三趾向前但基部愈合的并趾足,以及四趾皆向前的前趾足。
攀禽类形态特征和鸟类趾型,制图 汉青/星球研究所
攀禽种类众多、形态各异,但大致包括四个支系,并分别演变出不同的生存之道。
第一个支系是较为原始的类群,包括
几乎与树干融为一体的普通夜鹰,摄影 何文博
普通雨燕,摄影 何文博
第二个支系是
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着一手“狸猫换太子”的绝活,
义亲正在喂养大杜鹃幼鸟,摄影 武万财
第三个支系则主要生活在森林中,种类更加多样。其中的
红头咬鹃,摄影 王秉瑞
双角犀鸟,摄影 朱边勇
同属于犀鸟目的
故宫的戴胜,摄影 柳叶氘
江苏苏州的翠鸟在捕虾,摄影 赵永清
蓝喉蜂虎,摄影 王玉明
数目最大的攀禽类群,则是
大金背啄木鸟,摄影 朱边勇
攀禽的第四个支系,是
鹦鹉不仅能够模仿人类语言,还发展出较复杂的社会行为,通过鸣叫沟通,喜爱集群活动。
西藏波密的一群大紫胸鹦鹉,摄影 林森
鹦鹉的这些特点正是鸟类向下一个,更为强大的类群演化的基石。
这一类群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它们如此成功的关键,并非依靠力量和敏捷,而是“头脑”。
百家争鸣小巧灵活的身躯,多样的色彩与形态,加上婉转动听的鸣唱,这个鸟类类群被称为,
即所有
正在鸣叫的东方大苇莺,摄影 刘辰
鸟类求偶时发出的鸣声频率变化范围大,音节形式更加多样,音色也大多悦耳动听,因此被称为
而平时的联络、警戒,则不会有如此丰富的变化,因此被称为
鸣禽,大多拥有较为复杂的
鸣禽类形态特征,制图 汉青/星球研究所
但动听的鸣唱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是鸣禽更发达的大脑。正是因此,鸣禽成为最成功的一群鸟类,物种数量约占全部鸟类物种的
其中最大的两个类群分别称为雀小目和鸦小目,雀小目下又分鹟总科、莺总科和雀总科,三大总科囊括了大多数中国鸣禽。
中国鸣禽分类树简图,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首先是
雌性的蓝额红尾鸲,摄影 吴玮
麻雀站满了电线,一座难求,摄影 徐江华
以及大量形态颜色各异并不常出现在城镇中的雀类,其中有些更是中国特有种。
普通朱雀,摄影 吴玮
东方大苇莺,摄影 吴玮
各种鹛(méi),林鹛、幽鹛、雀鹛、噪鹛、莺鹛、鳞胸鹪鹛(jiāo méi)。
黑颊凤鹛,摄影 李强
各种燕,家燕、沙燕、岩燕、毛脚燕、金腰燕、石燕,都是庞大的莺总科家族成员。
崖沙燕,摄影 杨旭东
除此之外,庞大的雀形目家族,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成员。
它们并不归属于上述任何一个类群,但形态更加多样,适应着不同的生境。
寿带 摄影 孙华金
长尾阔嘴鸟 摄影 刘璐
仙八色鸫 摄影 孙华金
若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中国的南方山地拥有最多的鸣禽。实际上中国的南方山地正是
鸣禽的祖先于距今约1500万年前,从印尼的热带雨林来到这里开始爆发式演化。
请横屏观看,现代雀形目鸣禽起源与扩散模式,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之所以会发生物种爆发,在于中国南方山地多样的环境,森林中复杂多样的生态位。
从地被层和草本层到灌木层,再到乔木层、树冠层,不同种类的鸣禽占领不同的生态位,产生形态的千变万化。
森林垂直结构示意,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发生在
祁连山的蓝额红尾鸲雌鸟,图中白线为节肢动物具有黏性的体液,摄影 玮
摄食花蜜的
叉尾太阳鸟,摄影 孙华金
而以种子、果实为食的
黑尾蜡嘴雀,摄影师 柒哥
其中还有一种
云南普达措的红交嘴雀,摄影 林森
不同的食性,创造出种类极多的鸟喙形态,仿佛分工精细的工具一般。
不同食性的鸟类喙型,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除了食性的差异外,不同鸣禽的繁殖习性也各具特色。最明显的是
鸟巢是鸟类为了繁殖后代,用于存放卵的场所。为了防止被天敌侵入,许多鸟类将巢筑在树上,用树枝编制成盘状或皿状,是为
北京北海公园的喜鹊巢,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长尾缝叶莺的叶巢,摄影 梁智健
还有许多种鸟类会编制精细的袋状巢。其中纤维的打结方法多种多样,使得巢穴表面紧密结实。外防风雨、内部宽敞,堪称”五星级“巢穴。
中华攀雀的编织巢,摄影 孙华金
除了多样的编织巢,鸣禽还会建造洞巢、地面巢等可谓千变万化。
不同的鸟巢类型,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正是凭借这种多样性,鸣禽逐渐扩散至全国乃至全世界。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鸣禽中最为进步的类群出现,即鸦小目下的
它们拥有极强的记忆力,以及充沛的好奇心。在各类测试中,乌鸦和喜鹊等鸟类的表现竟可与灵长类相媲美。
大嘴乌鸦,摄影 任幻想
发达的大脑,让鸦科鸟类高度
请横屏观看,西藏纳木错湖边与人接触的红嘴山鸦,摄影 李珩
至此,猛禽、陆禽、游禽、涉禽、攀禽、鸣禽。中国鸟类的6大生态类型悉数登场。
从天空到陆地,从江河到海洋,从荒漠到城市,从无人知晓的原野,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它们尽情展翅,与我们共享着这片天空。
然而,人类的出现也对鸟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少数鸟类学会与人共生的同时,还有许多鸟类失去赖以维生的森林、草原、湿地,甚至因人类活动而丧命。
困死在网上的某种鹬鸟,摄影 叶金
近年来,中国建立崇明、青海湖等自然保护区以恢复生态,保护鸟类赖以维生的自然环境。
2020年初国家更是进一步立法将所有野生鸟类纳入保护管理范畴。
而对于我们而言,观鸟、识鸟正是促进鸟类保护的第一步。1400多种中国鸟类,1400多种不同的美,是属于这片蓝天的最珍贵的宝藏。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