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大家都尝过,是一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最早是由日本人池田菊苗发明的,据说他发现昆布汤蒸发后会留下一种的棕色晶体,即谷氨酸。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这种味道,池田在许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踪迹,尤其是在海带中。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继而,他为大规模生产谷氨酸晶体的方法申请了专利。池田教授将谷氨酸钠称为“味之素”。这种风靡整个日本的“味之素”,很快传入中国。但是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还没有自己的味精,全部依赖日本进口,而且价格还偏昂贵。
这个时候,一个叫吴蕴初的年轻人就开始动脑筋了,他发现这种“味の素”很受国人的欢迎,只是国内还没人能生产。于是,他上街花4角银洋买了一瓶,开始研究它的成分,经过反复研究,发现这东西实际上就是歌罗登酸钠,早在1866年,德国人就从植物蛋白质中提取出来了。那时,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调味品行业都是日本“味之素”的天下。同时,日本人对味精原料“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世界市场。
学化学出身的吴蕴初对此很不服气,开始研制批量生产“谷氨酸钠”的技术。从1921年起,他与妻子在上海城南租了一个亭子间,在阁楼上开始了实验。实验不成功的时候,吴蕴初总是心情很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候试管破碎,弄得他满手都是口子。试验中不时逸出的硫化氢的臭气与盐酸的酸味弥漫着整个里弄,弄得街坊邻居非常不满,吴夫人只好事先前往邻家去致歉,以求谅解。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吴蕴初终于制成了几十克的成品。
如何把研究成果转到工业生产上来,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次,吴蕴初到饭店里吃饭,为了炫耀,他有意在别人面前掏出一只小瓶,把一些白色粉末倒进汤里,然后美滋滋地喝起来。他的得意举动,引起同桌顾客的好奇,问他在汤里放了什么东西,喝得这么起劲。吴蕴初见有人发问,不容分说,拿起小瓶就往人家的碗里倒了些白粉,他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却挨了骂,两人吵了起来。
临桌的一位顾客走过来问道:“你往人家汤碗里放的是什么?”吴蕴初回答说:“我好意请他尝尝这很鲜的东西,可他却张口骂人。”这位顾客端起汤碗尝了一汤匙,感觉味道不错,他问吴蕴初这是哪来的,他回答说是自己制作的。这人一听,便与吴蕴初攀谈起来,还把他介绍给了一个重要人物:酱园的老板张逸云。
酱园老板张逸云,他有10多家酱园,资本雄厚。第二天见面时,吴蕴初谈到想把研究成果转到工业生产上去,而张逸云也看到了这种白粉的价值,认为有开发价值。二人当即商定,由张逸云出资5000银元,吴蕴初出技术,合伙办厂生产。
“此乃味中精华,故名味精”。他们给这种产品起名“味精”,为给厂子起名,他们在“味の素”的“素”字上做文章,由吃素想到拜佛,而佛在天上,天上应有无数的珍奇美味,这些都是天上庖厨做成的。于是起名“天厨”,并采用佛手商标。从此,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天厨味精诞生了。
这些从谷物中提取出的味精上市后,打出了“国货味精”、“完全胜过日本味之素”的口号,很快抢占了市场。
1926年,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
这位学习化学的年轻人,凭着他的求知和好学精神,打破了日本人的行业垄断,开启了中国电化工业之新纪元,经过半年多的角逐,吴蕴初的其他化工产品在市场上,也站稳了脚跟。到1937年,他的化工厂资产已经超过了百万元,成为民国时期少数实力雄厚的厂家之一,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味精之父”。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