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炎热的日子,人们会出现食欲不佳、身体乏力的现象,我国民间把这段难熬的日子称之为“苦夏”。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6日一直持续到8月24日,总共40天,我们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历史上我国就出现过“超级三伏天”,当时的史书记载“七月酷热,人多热死”,根据古气候研究专家换算,乾隆八年7月20日至25日北京近郊的气温均高于41℃,其中7月25日下午的温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4.4℃,这一极端高温记录至今未被超过。
三伏天气温炎热,出门没一会就会“汗流浃背”,人们会感到非常的煎熬,都希望“秋高气爽”的秋天赶紧到来,那么立秋后天气就真的凉爽了吗?
老话说“秋后一庚为末伏”,说的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时间,因此末伏都在立秋之后,正因如此才有“秋后必有一伏”的说法。立秋往往处在中伏期间,立秋后还有酷热的末伏阶段,因此立秋不表示酷热天气就此结束。
老话说“立秋暑未消,秋老虎驾到”,说的就是立秋后还要炎热一段时间,人们把立秋以后的炎热天气称之为“秋老虎”,在民间有“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说的就是立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很热。
但是事实上秋老虎的持续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如果立秋后“秋老虎”持续的时间长,那么立秋后就会有长时间的炎热天气,人们依然会穿得比较单薄,这就是所谓的“脱衣秋”;如果立秋后“秋老虎”持续的时间短,那么立秋后天气会很快凉快下来,人们要及时添加衣服防寒,这就是所谓的“穿衣秋”。
2022年是“穿衣秋”还是“脱衣秋”?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谚语就知道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立秋是属于“公秋”,那么立秋后会相对凉快,秋老虎的势头会很温和;如果立秋是“母秋”,那么立秋后会有长时间的炎热天气,秋老虎的势头会很猛。那么今年是“公秋”还是“母秋”?
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为8月7日20点28分57秒,对应的农历时间为“七月初十”,按照农历月份来划分是七月,属于“母秋”;按照白天和黑夜来划分,晚上8点立秋很明显是“母秋”,两种区分方法今年都是“母秋”,因此立秋后还要炎热很长时间。
这句话的重点就是“伏包秋”和“秋包伏”,上面我们已经说了末伏往往都在立秋之后,如果立秋这天刚好是“末伏”的开始时间,那么就是“伏包秋”;如果末伏的开始时间在立秋之后,那么就是“秋包伏”。
“伏包秋”和“秋包伏”的本质是立秋后伏天持续时间长短的问题。如果是“伏包秋”,那么立秋后三伏天还会有10天;如果是“秋包伏”,那么立秋后三伏天肯定大于10天,就比如今年8月7号,而末伏的时间为8月15日~8月24日,立秋后三伏天还有18天。
“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死狗”,说的就是如果是“伏包秋”,那么立秋后会很快凉快下来,如果是“秋包伏”,那么立秋后还有很长时间的高温天气,气温会很热,“热死狗”是对炎热天气的夸张描述。
古代没有天气天气预报,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出很多经验,这些经验流传至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民间还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如果立秋当天下雨就是“顺秋”,那么天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宜人。立秋后下雨,说明有冷空气入侵,冷暖空气交汇就会形成雨,频繁的秋雨也说明冷空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天气会越来越冷,这句农谚也充分体现了我们老祖宗的聪明才智。
总结,按照老祖宗的说法,今年是“脱衣秋”,立秋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如今的气候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农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立秋后热不热完全由“副热带高压”来决定,我们不能单凭农谚来判断。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