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人物_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人物作文

时间:2023-04-17 浏览:43 分类:娱乐资讯

近日,美国著名记者约翰·本杰明·鲍威尔的回忆录《我在中国二十五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重新出版。9月23日晚上,上海书店出版社在上海香港三联书店举行了新书发布活动,该书译者和多位嘉宾参加活动并做精彩分享。

读者在书店活动现场踊跃参加《我在中国二十五年》新版签售会

作为著名的西方观察家和评论家,鲍威尔于1917年以新闻记者身份来到上海,在中国25年,他与苦难中国休戚与共,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鲍威尔亲历、见证了近代中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支持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采访与出版,后遭日军迫害,作为交换战俘回到美国,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下了这本他眼中的近代中国回忆录。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上海史研究专家、该书译者之一邢建榕先生。

在中国25年,他与苦难中国休戚与共

A

新闻晨报·周到:《我在中国二十五年》这次是第三版,和之前的两个版本相比,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Q

邢建榕:

严格说来,这是本书的第三版。第一版于1994年9月,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名为

《鲍威尔对华回忆录》

,我与薛明扬、徐跃两位学者合作翻译了此书。2010年8月,上海书店出版社为了避免与某当代外国政治人物相混淆,也更接近原著名,出版社以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为名再出新版。这次第三版,内容仅作了一点技术修整,但不同的是,前两版没有任何插图,本书却增加了许多历史图片,特别是来自美国方面的鲍威尔档案资料,这对于读者来说,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版本,也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

1994年出版的《鲍威尔对华回忆录》、2010年出版的《我在中国二十五年》、2022年出版的《我在中国二十五年》

而且本次再版,由复旦大学石源华教授撰写了一篇精彩详实的导读——《一个美国记者笔下的上海和近代中国》,对鲍威尔及其回忆录进行了更为开阔的学术性研究,为读者与回忆录之间的阅读互动,提供了一种时代调性和国际视野。另外,我增写了一篇再版后记,简述了该书特色和出版过程。

A

新闻晨报·周到:可能大多数读者对本书作者鲍威尔并不太熟悉,在你看来,他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Q

邢建榕:

鲍威尔1917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之后来到上海帮助创办《密勒氏评论报》。《密勒氏评论报》于1917年6月9日创刊于上海,五年后鲍威尔继任该报主编和发行人。鲍威尔接任《密勒氏评论报》时期,正是近代中国最为风云激荡的时代。鲍威尔与报纸团队采访报道了一系列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也刊发了许多社会人士的专稿。

初到上海的鲍威尔写给家人的信,讲述见闻

抗战爆发后,上海许多外报对日本侵略都噤若寒蝉,但作为一名同情中国、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美国人,《密勒氏评论报》大量发表有关日本在中国的活动及其图谋的报道,作为主编和发行人的鲍威尔,不可避免遭到日军的忌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进占租界,鲍威尔得以依恃的“孤岛”不复存在。12 月20 日,日军逮捕了鲍威尔并将其投入监狱,《密勒氏评论报》也遭查封。在狱中,鲍威尔饱受折磨,双脚坏死,体重从120多磅锐减到70多磅。翌年,美日交换外交官和新闻记者,奄奄一息的鲍威尔因此搭乘国际红十字会客轮返回美国。鲍威尔身体虚弱,在美国作了截肢手术后,只能靠轮椅出行。病情稍微稳定后,他开始撰写回忆录《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记录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

1947年2月28日,鲍威尔在华盛顿逝世,终年59岁。

病床上的鲍威尔

《生活》杂志上刊登的报道,鲍威尔躺着的照片是摄影记者拉弗依在回国的船舱上拍摄的他几乎经历了诸多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

A

新闻晨报·周到:

图片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这些从这次新增的历史场景图片当中,我们能看到什么?

Q

邢建榕:

前面讲过,本书与前两版的一个不同,是新增了二三十张历史图片,尤其是由王向韬搜集自美国方面的鲍威尔档案资料,比较珍贵罕见,也有我提供的反映日军在上海活动、鲍威尔曾经工作过的场所等历史图片,可以作为本书的背景解读,当然也能带领读者直接对应鲍威尔的心路历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上海租界

具体来说,这些图片清晰度高,写实性强,历史还原度好,包括《密勒氏评论报》的报道内容,一是清晰反映了作者鲍威尔在华不同阶段的身形面目,比如鲍威尔早期的意气风发,与《生活》杂志报道和配发的鲍威尔坐船回国时骨瘦嶙峋、双脚坏死的图片相比较,极具震撼力,令人印象深刻;二是保留了诸多原始档案资料,如鲍威尔初到上海写给家人的书信,描绘了他对上海的认识,在上海监狱里写给朋友的书信,则无疑是揭露日本侵华的强有力罪证资料;鲍威尔在上海生活工作场所的图片,他主编的《密勒氏评论报》有关报道,外界也难得一见;三是一些反映日军侵略活动的图片,与书中描述的情节可以对应阅读,这本回忆录本来就是纪实性的,这些图片可以增进对历史语境的更深理解。

A

新闻晨报·周到:

我看到译者将鲍威尔称为“密苏里新闻帮”远东采访报道的先驱,作为新闻记者,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他和其他作者的回忆录有什么不同?

Q

邢建榕:

当年活跃在中国及远东的美国记者和报人,大部分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称之为“密苏里新闻帮”。密苏里新闻帮记者在远东地区成帮结伙,他们具有相似的新闻理念,喜欢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报道总体客观公正。

作为“后来者”,作为美国人,他们从维护美国在华利益出发,一方面同情积贫积弱的中国,另一方面也支持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因此《密勒氏评论报》的报道,至今看来也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密勒氏评论报》之后还由出版社进行了全套影印出版。

作为一名记者出身的社会活动家,鲍威尔在华25年期间几乎经历了诸多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接触了许多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走访了中国的许多地方,因此《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字里行间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客观真实的描述,而他的描述又是处处充满着细节,甚至不无幽默,但与一般记者不同的是,他的观察和见解确有不同凡响之处。

A

新闻晨报·周到:

在鲍威尔看来,“九一八事变”绝对不是偶然是事件,并认定“九一八事变”乃二次大战真正开端,是否说明他确实有超前历史眼光和敏锐新闻洞察力?

Q

邢建榕:

鲍威尔认为,一战后的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觊觎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巨大的资源,如果日本入侵中国,并纳入其势力范围,必将会构成对美国利益的巨大威胁,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他非常关注日本在华的动向。

1931年9月前后,鲍威尔到中国的东北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发现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早有预谋发动侵略战争,特别是在沈阳的日军,已经做了长时间的战争准备。在这本回忆录里,鲍威尔将有关细节作了详尽披露。他在书中写道,“我们最好记住1931年9月18日这个日子,因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开始”!

《密勒氏评论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相关报道,右图为《密勒氏评论报》登载的“九一八”事变时日方军人照片

这本书写作于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

他认定“九一八”事变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这一重要论断,在今天尤其显得不同凡响,是对西方历史学界关于二战起源的重大修正

A

新闻晨报·周到:

我们都知道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作为斯诺曾经的老板,鲍威尔在这本书出版过程起到了什么作用?

Q

邢建榕:

美国记者彼此熟悉,圈内圈外都有相当的活跃度、影响力。斯诺也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斯诺来华后,一度担任过鲍威尔的主编助理。1936年夏,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得以赴陕北采访中共领导人,后来据此写成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当时为出版改名《西行漫记》)。

斯诺在陕北采访回来后,于1936年11月14日、21日,在《密勒氏评论报》连载《毛泽东访问记》,首先向外间介绍了毛泽东的身世和谈话,同步刊发了他拍摄的毛泽东头戴红军八角帽的著名照片。这实际上是《西行漫记》部分内容的最初披露,也是毛泽东身世、形象和言论的第一次在国统区公开发表,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正面形象走向世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密勒氏评论报》的独立性,而斯诺之所以成行,能够在《密勒氏评论报》首发他的报道,他作为密苏里新闻帮成员的活跃程度和人脉资源,特别是顶头上司鲍威尔的支持,可以说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少篇章留存下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A

新闻晨报·周到:

听说你这次给新书书腰上加了一句话“近代中国和上海城市史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为什么会想到增加这句话呢?

Q

邢建榕:

鲍威尔的回忆录,不少篇章留存下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上海,又善于观察的新闻记者,他的体验和记录显然独一无二。这次再版时,我建议在书封上加上这么一句话:“近代中国和上海城市史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结果也被编辑采用了。

因为这本回忆录的部分章节,是一个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对近代上海城市风貌的刻画描绘,观察细致入微,叙述生动可读。最为难得的是,在他的回忆录里,有关历史史实非常准确,很少发现有差错的地方,这在外国人的回忆录或游记中难能可贵。而且鲍威尔不像停留短暂的外国观光客,笔下充斥着浮华猎奇和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类记述在上海资料库里是很多的,相比之下,鲍威尔的笔调显得十分扎实。

1945年6月13日鲍威尔的讲座

鲍威尔把上海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并以他的亲身体验,把近代上海和上海外侨的生活面貌立体地呈现出来,如“1917年的上海滩”“流亡上海的白俄”,一望而知便是独特而又精彩的篇章。至于占全书很大篇幅的上海战时阶段,风雨飘摇、白色恐怖下的“孤岛”,中日空军在黄浦江上的缠斗,以及他本人遭受的监禁折磨,可以说是一个外国人眼中上海抗战实录。

嘉宾介绍:邢建榕,上海市档案馆原副馆长,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研究馆员。上海市委讲师团学习教育宣讲团专家,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