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
无法想象在吹口哨的同时,怎么能吐字,唯一可供参考的可能是“和尚念经”。而词是有曲谱,估计就和后来唱小调一样了。
这首《月满西楼》一出,立即成为了影视剧经典名曲,随后更是家喻户晓,很多原本不知道李清照这首《一剪梅》的人,慢慢也都知道了。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作意译:
秋天,池塘里红荷香残,闺房内枕席生凉。我松开罗衫,独自跨上小船去湖中游玩。明月照到西楼上,半天云中,一行大雁飞来,它们携带的是谁的家信呢?
等他等着花儿都谢了,愁情似水四漂流。想必他也一样思念着我吧!可是我们只能分隔两地,各自发愁。这种情绪怎样才能消除呢!刚刚才舒展开眉头,它却又涌上心头。
锦书是书信的代称。“雁字”是指大雁飞行时的队列,它们会一会儿排成“人”字型,一会儿排成“一”字型。古人认为,雁字替人传信。李清照看到了“雁字”,但她不确定它们是不是替丈夫赵明诚传信。
这首词意思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无非是秋天来了,李清照看到池塘里藕花残了。花残以后,藕根就开始成熟了。剖开它就能见到藕丝,而藕丝在古典文学里常常用来代表“相思”。
秋天是相思的季节,看到荷花残红,也会有一些小伤感。而且房间里的枕席的确是有了凉意,丈夫出远门未归,她独自一人泛舟湖上。然后在月夜看到“雁字”,联想到爱人寄来的信件。
但这只不过是她自己的胡思乱想罢了。她想要摆脱这种胡思乱想的状态,努力舒展眉头。可是
这首词很容易理解。唯一费解的是,为什么李清照上个兰舟,还要“解罗衫”。关于这个“解”字,有的词典解释为李清照“脱了罗衫”,有的解释为“脱下裙子换便装”,还有一种解释是“提起裙子”。
宋代女子的服饰中,上衣下裳,外面还会套一件“比甲”或者比裙子短一点的长衫,这件外衫的底部是开叉的。所以“解罗衫”,就是指分开裙摆,好方便自己跨上“兰舟”。
二、《一剪梅》最“成功的化用”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堪称是千古绝唱,通篇都是佳句。比如“云中谁寄锦书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虽然用的都是旧典,但是意象唯美,一直非常受欢迎。
全词压轴的是最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宛曲地写出了一个相思中人,坠身情网,却又无力挣脱的无奈。
即使是李清照这种女中丈夫,勉强控制得了自己的外部表情,也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内部思想。由此可见,相思是一剂麻痹神经的“毒药”。
范仲淹原词讲的也是一个发生在明月夜,高楼上的相思故事。词中的他,本来是想借酒浇愁,结果却是“酒未到,先成泪”,只有跑去睡觉。
他以为睡着了就能忘记烦恼,结果枕头都睡斜了也没有睡着。于是就提笔写下了“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名句。
李清照拿到之后,将它进行了再加工,改成了“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节奏变快了,抒情的效果更好。显得比原作更加细腻一些,令人回味无穷。
后来,
不能不说,李清照的心思细敏,非常适合填词。前一次我们曾经提到,她作《武陵春》,化用王之涣名作《宴词》大获成功,这一回又借鉴范仲淹。
后来明朝人又借鉴她的句子去改,但是比她的句子逊色了很多。
小的时候就喜欢听古词新唱,除了前面提到的邓丽君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喜欢新加坡《绝代双雄》的主题曲和插曲。尤其是萧丽珠唱的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和《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印象颇深。
提起《一剪梅》,最先想起的肯定不是古词,而是琼瑶电视剧。剧中的同名主题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红极一时。后来沈腾他们拍《夏洛的烦恼》,又把这剧的主题曲再一次炒红。
很多人即使不读宋词,也不知道词名,但是他们也听过这些句子。因为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