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人类的舞蹈的初衷并非是人性的宣泄,其主要起源是巫术祭祀仪式中的舞动,说到底是一种娱神和驱鬼的仪式动作,后来才有了娱人的作用,发展成为现代舞蹈。汉族先祖因为开化很早,在先祖生活的时代,由巫术演化出原始舞蹈,那就是傩祭,后来发展为傩戏。当汉族先祖经历颛顼帝的宗教改革逐渐摈弃盲目祭祀鬼神的仪式以后,巫术逐渐式微。简单说,
傩舞,或者傩戏,给现代人人感觉很新奇。请做好心理准备,傩文化背后是先民的愚昧与残忍,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指责祖先的不是,因为那是任何文明民族在童年时代都要经历的蒙昧阶段,概无例外。汉民族的先祖要早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从这种原始蒙昧时代进入到开化文明时代,从而表现出具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早熟”的特征。例如,2600年前的孔子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当今还未完全脱离丛林法则的世界文明中仍然熠熠发光,在规范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的交往方面起着精准的指导意义。
清朝《苗蛮图说》记载的疑似苗族傩舞
“傩”的本义,《说文》:“行有节也。从人,难声。”段注:“行有节度。按此字之本义也。其驱疫字本作难,自假傩为驱疫字,而傩之本义废矣。”傩是我国古代一种逐鬼驱疫的仪式,从考古资料来看,傩起源于史前,一般认为在商周时期已盛行于世。
傩文化相当庞杂,包括傩仪式、傩神信仰、傩戏、傩面具及其制作工艺、傩舞,以及与之相关的驱鬼、逐疫、祭祀、酬神、娱乐、过关、求子、延寿等内容,其中傩仪式是核心内容。
日本正仓院所藏“吴女”傩面具,面高34.5厘米,宽23厘米,厚 23.4厘米
这个傩面具不算可怕,因为比较写实,是吧?
日本正仓院所藏“昆仑”傩面具,面高37.7厘米,宽32.5厘米,厚35.3厘米
没找到彩照,显示不出这个傩面具的狰狞之处。其实,早期的傩面具非常可怕,表现的是骷髅或者是人面皮肤剥去后的样貌,再加上魔鬼犄角、獠牙等恐怖特征。因为
湘西苗族还愿仪式所用傩面具
这种人头祭在历史上普遍存在吗?传世文献是语焉不详的,但殷墟的发现使我们知道商朝存在大量人殉祭祀现象,甚至建城都要在城角埋人头。大约从三皇五帝到虞、夏、商时代,中国社会大抵都是这样。傩面具应该是人头祭的替代品,用傩面具代替祭祀用的真人头,逐渐转变为代指各种傩神,这就是文明的进步。由于周朝文明程度甚高,在历史记载中有意去除了这些远古蒙昧的传统,只记录了傩的一些仪式。这使得后世儒家产生了历史幻觉,误以为古代宗室比现代好,提出“克己复礼”的口号,企图开历史的倒车。
电视剧《三国演义》再现了汉代傩仪的场景,曹大丞相晚年欣赏傩戏,祈祷来年丰收、压制吴蜀和祛除头痛之病
我国最早记录傩文化的是《周礼·夏官·司马下》:“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吏而时傩,以索室殴疫。”“执戈扬盾”“殴疫”说明当的傩是一种以驱逐仪式为主、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
傩到了汉代,傩队形式发生变化。汉代傩队中方相氏要率领“十二神兽”,用长戈向四方冲刺。所谓“十二神兽”也就是傩神,戴着狰狞兽面的舞蹈者,据说这些“神兽”可以把病魔邪鬼统统吃掉。
傩在汉代以后才开始由中原向地方传播、扩散,我国西南地区的傩以中原傩仪为基础,在流传中逐渐与巴蜀、荆楚地区的原始宗教、巫术等相结合而产生当地特有的傩文化。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傩戏
“方相氏”到了宋朝宫廷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老百姓认为神奇而有威力的英雄人物或者是人们喜欢的人物,如“将军、土地、财神、判官”等。面具制作也按照人们自己的形象,进行奇特的变形和加工,神化出种种超自然的离奇面孔,叫做“神面”。
江西宜春市万载县傩舞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存在过“巫”,但能产生傩戏的民族是少数。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保留傩戏最多的国家,大约有土家、壮、侗、仡佬、苗、藏等十个左右的民族,产生过二十多种傩戏,大部分至今仍然在各个地区表演。
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傩舞表演现场
黔东北举行傩仪式的地域主要包括铜仁地区的铜仁市、德江县、思南县、石阡县、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遵义市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这片区域山高林立,沟谷纵横,村落不密,人烟不稠,交通依然相对闭塞,经济欠发达。但这里民风淳朴,保留着相对原始的少数民族傩文化。
嘉靖《贵州通志》中“贵州宣慰司”的“岁时”条目记载:“除夕逐除,俗于是夕具牲礼,札草船,列纸马,陈火炬,家长督之,遍各房室驱呼怒吼,如斥遣状,谓之逐鬼,即古傩意也。”“遍各房室驱呼怒吼”与《周礼·夏官·司马下》中的“以索室殴疫”性质相同,即在各房室中遍搜疫鬼而逐之。嘉靖《贵州通志》中思州府、思南府、石阡府、铜仁府四府的“岁时”条目中,均有“与宣慰司同”的字样。思州府、思南府、石阡府、铜仁府四府之辖地与今黔东北地区大致吻合,说明黔东北地区至迟在明嘉靖年间就有沿门逐疫的傩活动。
但是这种傩文化在中原王朝看来极端落后。“端公”是黔、川、桂、陕等地区称呼“巫师”的一个词语,一般专指男性巫师。《遵义府志》中记载乾隆年间贡生胡端批判端公的文章:“黔蜀之地,风教之至恶者,莫如端公。不悉禁,必为大害。吾尝观其歌舞,跳跃盘旋,苗步也;曼声优亚,苗音也;所称神号,苗族也。是盖苗教耳。而人竞神之,何哉?或以谓此巫教......而为端公者,亦不自知为苗所惑,遂群起效之,以为衣食技。而又引古之巫以自尊,决祸福,假于神,以诳煽妇女。小民无知,亦信其家人妇女之言,遂烧香许愿,敬其神,畏其鬼,争迎端公至家,歌舞以祷焉......故曰:不悉禁,必为大害。”这份资料表明当时苗族的傩仪细节与现今黔东北地区的傩活动十分相似。
嘉庆《黔书》中记载新贵县广顺州的花苗习俗:“......病不服药,惟祈于鬼,谓其巫曰鬼师。鬼师乘是以愚之,或宰牲磔鸡,或杀牛。虽极贪,亦必称贷而为之,往往以此破产,终不悔悟。”《黔书》还记载广顺、贵定一带的“土人”习俗:“......岁首则迎山魈,逐村屯以为傩。男子装饰如社火,击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皆饮食至。在黎平府曹滴司者,多思播流裔。”
嘉庆《桑梓述闻》记载:“有小疾患,辄以水饭泼之,曰泼水饭。送以香钱,曰铺花盘。疾稍重,则延巫跳神,曰冲锣,又曰背星辰。然知命者则不道也。聚金延僧道逐疫,曰打清醮。此则与古傩相近焉。”
光绪《铜仁府志》载:“郡属多洞,洞有神。凡妇女有色者,经洞外归,或病辄曰落洞。落洞者,俗谓神将生魂摄去,不急治,必死。治法不用医药,属巫诅焉,谓之打锣鼓。......巫党捶锣击鼓,以红巾裹首,戴观音七佛冠,登坛歌舞,右手执有柄铁环,曰师刀,旁有数小环,摇之声铮铮然,左手执牛角,或吹,或歌,或舞,抑扬拜跪,电旋风转,观者盖如堵墙也。......岁暮招巫歌舞以酬之,名曰还愿。演诸淫剧,观者哄堂。至勾愿送神毕,即以祭物宴乐亲友,非是,则神不乐也。神量极隘小,有忤犯即徙去。去时将先所窃于人者,复窃以与人。故人不甚愿主此神也。或延巫祷祝以妥之,则不为祟。此神不凭男而凭女。女嫁则随至夫家。然从无淫乱事。还愿之说起于巫师,有罗愿,有霄愿,有半罗半霄愿,随巫命名。”
民国《沿河县志》载:“凡人有疾病,多不信医药,属端公诅焉,谓之跳端公。跳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打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谓之大傩。”此处记载的“打太保”“大傩”等名称至今仍然存在。
民国时期《岑巩县地方概况调查表》载:“有诸巫师酬还乐愿者,巫师戴上假面具,扮为琴童八郎、开山大将、仙风娘子、梁山土地等,任意诙谐,故称乐愿为喜神愿,以为不诙谐则神不享祭,最后扮一判官结束,其事谓之勾愿。又有还戏愿者,系演傀儡戏......近年来,有名为祭大菩萨者,请端公为之,须宰杀猪、鸡、牛、羊等。”“巫师戴上假面具”可以确定是傩戏,上述记载的傩戏“琴童八郎”“开山大将”“梁山土地”这三个剧目至今仍在上演,记载的仪式所需的“猪、鸡、牛、羊”等牺牲与现代仪式中的牺牲种类也基本相同。
通过这些古今记载,我们大致知道苗族传统傩仪一直传承至今。
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苗族“还傩愿仪式傩舞”
列举了诸多历史文献以后,我们不妨举一些当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傩戏例子,虽然不完全是苗族的傩戏,但这种风俗是相互验证的,本质上相同。本文不想展现完整的傩戏过程,与傩有关的事情一本书都写不完,我只摘一些相关的细节描述一下。
万载傩神的来历有一段传说:唐朝皇帝李世民为了试看龙虎山张天师的法术,将二十四名鼓乐手隐蔽于宫廷内,命他们不停地奏乐。然后对张天师说,宫中常闹鬼,且有鼓乐之声,命他做法捉鬼。张天师遵旨,取过一碗冷水,将一根筷子放水上,念动咒语,二十四名鼓乐手顿觉一阵冷战,不敢再奏。李世民命他们不准停,继续奏,于是鼓乐声又起,皇帝讥笑张天师法术不灵,于是张天师只能又念动咒语,拿筷子在碗面上一抹,下面鼓乐即停,二十四名鼓乐手的头均即落地。此后,皇宫内被二十四名冤魂闹腾不休,皇帝无奈,只好封已死去的鼓乐手为“傩神”,为首者敕封欧阳金甲大将军,可享万民香火。二十四人受封后顿时逃离宫廷,身子落在湖南,头却落在江西,故江西供奉的傩神只有头而没有身子。这是对傩戏中只戴傩面具的解释。傩艺人在跳傩时,头戴面具,面具被赋予神秘的宗教和民俗含义,戴上面具后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万载傩舞主神是欧阳金甲大将军,姓欧阳名晃。欧阳晃是唐末五代人,在前蜀皇帝王衍宫内任宣徽使。后唐魏王李继笈伐蜀时,欧阳晃等被齐王宗弼所杀。欧阳晃死于公元925年,由此推断他生时是割据江淮、遏制朱温南下的南吴政权杨行密时期的人物,他又是一名武将,故有“杨吴将军”之称,加之其装束披金挂甲,久而久之,乡人称之为“欧阳金甲将军”。另外有日、月、土地、财、雷公、判官等角色,各神法力不同,分工明确。
中国舞中讲究“圆”,手上的手指、手腕、手肘都要求呈弧形,要柔和。在这一点和傩舞中的“方”刚好相反,这是傩舞与别的民族民间舞的不同之处。傩舞的步法往往是左脚只能稍稍抬起,而右脚却要高抬。脚、手、头向一个方向移动,摆动时,身子不能左右摇晃,只能上下颤动。这种其实就是通常说的顺拐。傩舞表演中还有繁多手势,俗称“拗诀”,每一个手势为一种诀,它的作用也相应有所改变,据说专门用来对付妖魔鬼怪的。
湘西傩舞中的五月山诀与请神诀,诸神的祖师是太上老君
万载的傩舞,动作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伴奏乐基本是打击乐,旋律性较差,节奏性较强,表演过程中都是随着节奏在跳动,而不是跟随旋律舞动;动作重复多;舞蹈结构简单;几乎每个节目都要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逐一跳一遍;舞蹈动作的重心都比较低,膝盖上下颤动,很少有两腿并拢的动作,基本分开,膝盖微曲。
作了这样的介绍,你还会认为傩舞是胡乱舞动吗?显然不是,傩舞是最原始的舞蹈,所有动作都有寓意。
多说一句,虽然跳傩也叫“跳神”,但不是大家惯常理解的“跳大神”。电视剧《林海雪原》里金星的“哭丧戏”演绝了,简直是“跳大神”的绝版,但这可以归结为傩戏吗?
电视剧《林海雪原》剧照
显然不是,金星的这段“跳大神”的模板来自东北萨满教的表演。萨满教是巫术发展以后的一种宗教形式,虽然在全世界流传区域甚广,但在中国并不能代表巫术的发展总趋势,因而傩戏虽然与萨满教有点瓜葛,但绝对与萨满教不是传承关系。
清朝《苗蛮图说》记载的苗族吃虫和用犬祭祀
一般认为,傩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道教、佛教、儒学、古代巫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才呈现出今天的面貌,其中更多的是吸收道家的内容,直至今天傩仪式的表现方式也与道教息息相关。
这方面我们举道教和中原文化对傩戏的影响例子。
湖南沅陵县流行的辰州傩戏传人土家族黄生福提供的《姜女望夫》唱词:
一捶鼓来一捶锣,听我唱个姜女歌。
九曲黄河何人开?月里梭罗何人栽?
何人把守三关口?何人筑起钓鱼台?
九曲黄河禹王开,月里梭罗果老栽。
六郎把住三关口,太公筑起钓鱼台。
一手打开青丝发,手拿黄杨梳一把,
左梳左挽盘龙髻,右梳右挽插花行。
……
无心观看路旁景,一心一意去烧香,
猛然抬头用目望,前面就是石州堂。
上面修有皇经殿,桅杆天灯白粉墙,
将身就把庙门上,伽蓝土地坐门旁,
独坐祠庭看文薄,姜女低头进庙堂。
灵官爷爷将门把,身穿金甲把鞭扬,
姜女无有亏心事,诚惶憾恐进佛堂,
三尊古佛当殿坐,金炉里面放毫光。
金盆打水把手洗,奴家稽首焚宝香,
双膝跌跪佛台上,满堂神圣听端详,
烧香一不求富贵,二也不是为爹娘。
宝单为奴的终身事,招个儿夫讨个郎,
今日烧香禀告你,全凭神圣作主张。
辰州傩戏传人土家族全承章(法名全阴宗)提供的《王祥卧冰救母》唱词:
站立堂前把话禀,各位男女听原因。
不唱前朝和后代,王祥与母卧寒冰。
只因母亲生了病,久困牙床难起身。
吃了几车药无效,请了师父不显应。
王祥急得汗淋淋,轻言细语问母亲。
母亲你想什么吃,从头说给儿子听。
双手扯到儿的手,叫声我儿听原因。
其他什么都不想,想点鲤鱼打汤饮。
王祥听到如此话,急忙就往街上奔。
东街走来南街转,西街又往北街行。
城内城外都跑高,城内未得鲤鱼秤。
冬月腊绞大河流,哪有鲜鱼街上秤。
王祥急得无路走,此事如何作调停。
如果不把鱼秤到,怎样对得住母亲。
养儿不知娘辛苦,养女才知父母恩。
忙烧火来忙点灯,跪在堂前敬祖神。
纸一撮来香三根,禀告虚空过路神。
保佑母亲病体好,二重恩报九重恩。
一身衣服齐脱下,身上未得纱一根。
肚皮腹在冰片上,哭哭神灵救母亲。
不为天来不为地,只为母亲想吞鱼。
久哭时间长久了,眼又花来头又昏。
龙王知道此件事,养了螃虾子弟兵。
螃虾上岸看清了,果然王祥卧寒冰。
回转禀告龙王听,确是王祥为母亲。
王祥是个真孝子,龙王爷爷显威灵。
—时三刻冰融化,一对鲤鱼往上升。
王祥当时人昏了,睡梦提醒梦中人。
王祥鲜鱼得到手,笑在眉头喜在心。
母亲得了鲜鱼吃,病根脱体灾离身。
龙王爷爷大显应,母亲你病已好了。
吃水莫忘挖井人,王祥为母卧寒冰。
天赐鲤鱼跳龙门,孝顺感动天和地。
自古流传到如今,黄金无假戏无真。
二十四孝第三名,人之初上又几句。
上之君来下汝民,幼儿学来壮而行.
人人都要孝父母,才能为得人上人。
桑植傩戏传人土家族冯明柱提供的清净咒:
一洒天净,二洒地灵,三洒人清净,四洒鬼消灭。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净神咒:
弟子带得清净神咒,深房内阁,猪栏牛圈,宅前宅后,不洁不净,五龙圣水,悉令清净。
地清咒:
弟子带得清净之水,不是非凡之水,朝来昆仑山前,暮在昆仑山后。凡人去取,三年不转,五年不会。差起三元唐葛周,三大将军。朝去朝回,暮去暮回。天堂取来,天堂圣水。地中取来,地中圣水。滩中取来,波浪圣水。旁路取来,清凉圣水洞中取来,蓬浪圣水。一荡荡入杯中,二荡荡入碗中,三荡荡入弟子口中。洒赴坛场,悉令清净。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天地咒:
弟子带得净天净地神咒,谨当持诵,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虚元,晃郎太玄。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那恒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杀鬼万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鬼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待卫我轩,凶秽消散,道气长存。急急如律令。
上述三位傩戏传承人,有两位提供的是孟姜女寻夫和卧冰求鲤这种传统文化故事,一位提供的道教的文化。你还能认为过去的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吗?
清朝《苗蛮图说》记载的接近汉化习俗的苗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历史悠久,有民族语言,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从以上所举汉族傩戏、苗族傩戏和土家族傩戏来看,古代汉族、苗族、土家族的许多文化传承是相通的。
本文过长,我就略去推理的过程,提出我的看法:
我写苗族史首先论证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这样我们再讲具体的苗族历史就很好理解了,过去的统治者把苗族划分为“生苗、熟苗”,生苗、熟苗都有相同的傩文化,这就说明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