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开始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可以坚守自立,四十岁对道理通达,不再有疑惑。五十岁知道什么事天命了,六十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背。七十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大名鼎鼎三十而立的出处。虽然这句话也有歧义,但并不影响理解它。但我所想却是论语本身,作为一本“语录”,不结合语境,不结合孔子的生平,单独品味一句话,从中分析治国安邦,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事听起来怎么有点不讲理呢。后来经过互联网考证,对,就是21世纪赋予我们的能力,互联网考证。历朝历代对于论语的解读都不同,孔子的年代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弟子编了此书,宋代读的是何晏的《集解》,和黄侃《义疏》。最有名的莫过于朱熹的《论语集注》,今天所有的分析都绕不开它。啥意思呢,这么多文学大家都分析它,为它做集,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它本身的地位。孔圣人的地位无可撼动,论语的地位就稳固。
但是还有不解,文学大家都推崇它,它就一定好吗?子曰:未可也。但如果要想弄清每句话说的时机与背后的故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已不可能。但同时产生了另外一件事,因为孔子的弟子本身的整理,文学大家的批注,华夏文明无数先贤的践行,围绕《论语》产生了更多有价值的思想,我想这也是论语更迷人的地方。不在于孔圣人说了什么,而在于历朝历代如何看待这句话,在于我们怎么去吸收。
说回到这句话,引申的内容太多,一句三十而立,有些学者就可以开个专栏说说怎么立。以前我的理解是立业,找到自己事业的方向。但是此句很明显是孔子描述自己“志于学”的阶段,杨伯峻先生说是“说话做事很有把握”,深以为然。但我依然坚持我自己的思考:三十岁要找到自己事业的方向,做到说话做事很有把握。这是我对论语的吸收。
四十不惑。四十岁没有不明白的了。高晓松说,不是没有不明白,是有些事不明白就算了。所谓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但我觉钱穆先生的解释更贴合本意,虽已立志,但逆境难免有惑,是否值得,是否坚持,四十岁就不会再迷惑,如何解释都说得通,等我接近40岁,我一定再来品味这句话。
五十, 六十,七十,以我的阅历,我就不费心去思考,去解读了。28岁的我,此刻想的是怎么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如此功利的心,解读出的一定是28岁时我的论语。但也无所谓,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收获,有收获就是好的。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nvsheng.cc 女生-个人图集收集 蜀ICP备2021006193号-3|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03号
发表评论